程超
(常熟市濱江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熟 215500)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尤其是汽車生產企業,競爭尤為激烈,很多企業都在想方設法控制企業的運作成本,而用人成本在企業的開銷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很多汽車制造企業希望能找到穩定、優質的人才供應渠道。但是在目前形勢下,一方面企業面對著用工荒、用工成本高、人才流失率高等困境,另一方面各類高校、中職院校的畢業生卻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這兩個看似對立的矛盾同時發生,體現了目前學校人才培養的一大重要問題-學校培養的畢業生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校企合作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隨著中等職業學校與企業的交流不斷深入,很多企業都在學校開設了專門為企業輸送人才的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目的是給企業提供適合企業生產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但是很多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僅僅只是表面功夫,學校對于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要怎么樣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還是處于懵懵懂懂的階段,以至于很多所謂的學徒制班級,培養出來的學生,相比于其他的學生和外來務工者,并沒有體現出很大的優勢。所以關于校企雙方應該達成怎么樣的培養模式,企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什么方面,這是作為一名職教汽車專業老師應該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校企合作的直接目的,是讓學校為企業培養所需的人才,所以很多學校都把重點放在了改革學生的培養模式和更新教學內容上,卻忽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想要培養出滿足企業需求的學生,首先就要有一批了解企業需求,并且深耕在企業一線的教師團隊。2016 年以來教育部出臺了各項政策,對職業學校專業教師的企業實踐經歷,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職業學校的專業教師必須要有相關行業的企業工作經歷,其目的就是要培養一批有實際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團隊,為校企的深入合作打下基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人才。
要想組建一支具有企業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團體,一是要通過吸收企業中的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當中,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二是可以通過產教融合,將一些年輕有潛力的年輕教師送到企業一線進行生產實踐,彌補自身社會工作經驗的不足,這也是目前很多學校都在實行的產教融合策略,只不過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管理方法和企業背景的不同,實際效果也是參差不齊。
筆者作為長三角地區一所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于2021 年上半年參加了所在學校與當地汽車企業的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計劃,到企業進行了為期3 個多月的工作實踐,在此期間深耕企業生產一線,工作內容包括了總裝底盤線的生產工作,以及焊裝車間表調線的生產工作,在此期間接觸到了很多企業一線的工程師和操作工,在掌握了一定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也了解了汽車生產企業對于員工的各項培養要求,為進一步有效培養學徒制班級學生累積了很多的經驗。筆者基于本校近幾年來的教師下企業實踐經歷,以及此次的切身體驗,發現了目前中職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如下:
專業教師在學校里是老師,在企業里就應該把自己當作企業員工,認真完成企業里的工作任務,如果不認清楚自身的定位,在工作的過程中眼高手低,那就很難融入企業生活中去。其實教師作為外來人員參與到企業生產工作,本來就頗為不易,一方面由于教師不是企業的雇員,企業在工作安排上還是會有所顧慮,和正式員工區別對待,另一方面教師在與企業同事的相處工作過程中,他們也會有意安排一些相對輕松的工作給老師,這就導致教師在企業生產一線的工作體驗和正式員工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專業教師來到企業后一定要把自己當成企業的一員,認真工作,虛心求教,這樣才能慢慢融入企業生活中去。
專業教師到企業參與生產實踐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屬于學校聘用的一名老師,受到學校的各項條款的約束,另一方面,作為企業員工在生產實踐的過程中,也要遵守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所以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完成學校安排的任務,一方面要完成企業方布置的工作,有時候任務比較重的時候就會出現兩邊顧不上的局面,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工作成果不理想,這樣就增加了下企業教師的工作壓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下企業的工作積極性。
另外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雖然名義上受到校企雙方的制約和管理,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往往會出現兩邊不管的情況,即校方認為教師在企業上班,應該由企業方負責對應教師的日常管理,包括日常考勤、崗位安排等。而企業方因為與教師沒有直接的勞動聘用關系,彼此之間不涉及利益糾葛,所以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不會真正把教師當作企業員工來對待,也不會對下企業教師進行嚴格的管理,這就導致在教師下企業實踐的過程中,會出現管理松懈的情況,這對專業教師的發展以及校企的長遠合作來說,是比較不利的。
產教融合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產教融合、校企一體”的辦學模式,是當前職業學校開辟的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條路在探索和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是只要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在科學發展的理念指導下,產教融合這條路,一定能越走越好。針對上述在教師下企業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筆者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談談自己的一些意見和看法。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要通過企業的影響力吸引生源,然后通過校企雙方的共同培養,為企業培養符合要求的高素質人才。而企業在當地的影響力直接影響著相關學徒制班級的招生情況,并且校企合作以及專業教師下企業培養都是較為長遠的計劃,所以在選擇合作企業的時候,一定要綜合考慮企業的整體實力,包括營運規模、經營狀況、社會影響力以及企業方對于校企合作的態度是否積極等等。這其中經營狀況和社會影響力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只有企業的效益好,員工的待遇好,對應的學徒制班級才能吸引到更多優秀的學生,也才能為企業培養出更多符合要求的優秀人才。汽車生產企業的一般都是當地的龍頭企業,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也都較大,所以是很多職業院校首選的合作對象,當然在有選擇的前提下,還應該關注一下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態度,只有校企雙方共同努力,專業教師的下企業實踐計劃才能穩步執行,校企合作才能越辦越好。
企業作為專業教師參與實踐的直接實施者,要在整個過程中起到管理、監督和評價的作用,負起教師管理的主要責任,簡而言之就是要把參與實踐的專業教師當作新入職的員工來對待,而不僅僅是當作一位參加培訓的外來人員。當然一方面企業方要主動承擔起教師的管理責任,另一方面學校也要放心地把教師管理的任務交予企業,讓企業方可以放開手腳來進行管理,從而避免出現企業和學校兩方面共同管理的矛盾。這樣規范管理的目的,是要讓相關教師在下企業實踐期間有明確的企業歸屬感,同時也會給予教師一定的工作壓力,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企業的工作環境中去,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專業教師的企業工作效率,也讓教師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企業的工作氛圍,并且加強和其他企業員工之間的交流,從中學習到寶貴的工作經驗,為之后企業學徒制班級的培養打下基礎。
在教師作為企業員工完全參與到企業工作中去之后,勢必會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關于下企業實踐教師的工作量和其勞動報酬相匹配的問題。正常來說,教師的工資都是由學校方根據教師在學校的工作量給到相應教師的。在專業教師在去企業實踐工作期間,若企業的工作量相對于學校里更為繁重,而教師不能得到與之相匹配的報酬,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工作的積極性。相反,如果教師在企業的工作任務很輕,而卻能得到和正常上課教師一樣的報酬,那么其他任課教師也會有所異議。
所以對于一個把“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作為長遠發展計劃的學校和企業來說,制定合理且嚴謹的獎懲制度非常重要,獎懲制度主要體現在工資待遇方面,我建議可以將下企業實踐教師的工資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由學校提供,作為基本工資,且低于正常上課教師的待遇,另一部分由企業方根據相應教師的工作量及工作表現發放給教師,兩部分工資的總和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當然如果教師在企業的表現特別突出或者表現特別不好,校企雙方也應該要有相應的處理辦法與之對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的積極性,并提高教師在企業的工作效率,獲取更多的工作經驗。
校企合作是我校汽車專業解決汽車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汽車生產企業源源不斷獲得高素質人才的,維護企業高速穩定發展的有效途徑。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作為“產教融合”長遠規劃中的重要一環,是校企合作的關鍵所在,對于企業現代學徒制班級學生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我們需要把專業教師下企業培養這件事落實到位,做好做細,不只做表面功夫,這樣我校汽車專業的產教融合道路,一定能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