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李莉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婁底 417099)
學生記者團,顧名思義是由學校黨委宣傳部、團委、學工等相關職能部門直接領導和指導,由在校大學生為主體組成的記者團隊。學生記者團是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一可以為高校宣傳部門的人員短缺狀況做有效補充,二可以深入學生學習生活第一線捕捉最鮮活生動的校園新聞線索,三可以迅速地提供新聞效果的反饋,做高校宣傳部門與師生受眾之間的溝通紐帶。因此,擁有一支業務精、素質高、凝聚力強的學生記者團隊,是高校事半功倍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法寶。對學生記者團進行系統的培養與管理是提高團隊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必要途徑,而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載體、途徑、接收方式都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平臺依然挺立,依托網絡客戶端的微博、微信、抖音這類新媒體方興未艾,多媒體并存的高校新聞宣傳融媒體格局已經形成,更需要有一批“兼具一流新聞素養和現代信息傳播技能,例如網絡表達能力、與用戶的互動能力、對數據的分析能力、即時播報能力和掌握攝影、攝像、音頻、簡單網頁制作、社交媒體平臺發布、媒介融合新聞產品的編輯與制作等多種能力,集全媒體新聞記者、多媒體網絡編輯、互聯網監管員等多種角色于一身的校園媒體采編隊伍。”。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對目前以“00”后為主體的學生記者團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與管理,如何在順利完成新聞宣傳工作的同時創出學生記者團的品牌特色,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21 世紀的前二十年,我國社會經濟和科技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當21 世紀初出生的“00”后已經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時,高校學生記者團隊伍的面貌也必然隨之有相應的變化。首先就是,新的網絡傳媒技術在學生記者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他們都要通過網絡去搜尋知識,交流情感,運用數碼手段去記錄生活,展示自我。在新聞報道編播和刊發需要的軟件技術上,從懂事起就與網絡世界深度交融的“00 后”學生記者,大多已熟練掌握,有條件的還會去做視頻博主,開微信公眾號,一般的也可以通過簡短易參與的微博來“表達自我”。這對于高校開展新媒體宣傳來說非常有幫助。
其次,“00 后”大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家里的經濟條件比之前的年代要寬裕很多,因此生活的壓力沒有那么大,順境里長大的他們個性突出,更習慣于收到表揚和鼓勵式的教育。短平快、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也造成了很多學生記者沉不下去,不能夠靜下心應對枯燥的理論學習,堅持做完一件復雜繁瑣的事情,這需要指導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指導。
(一)新媒體工作能力。在新媒體紛紛占據校園新聞傳播大部分江山的情況下,要主動培養學生記者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工作能力。現在來說,主要是以“兩微一抖”為主,要在培訓中重點加強這三方面的訓練。一是多學習,主動去搜索這三個平臺的優秀博主,學習博主抓新聞點和受眾興趣點的能力,文案寫作的技巧,視頻拍攝的技巧等;二是多模仿,要求寫出對優秀博主作品的分析文本解讀,分析好在那里,哪些優點可以借鑒,并嘗試著自己仿照制作;三是多結合,將優秀的示例嘗試著與自己身邊的事物結合起來,運用在實踐中,也可以主動以統一主題要求學生進行新媒體作品創作,發掘學生的創新性,創造性。
(二)傳統的業務能力。傳統的業務能力是所有新聞宣傳工作的基礎。這些能力包括寫作能力、攝影攝像能力、其他綜合素質等。
寫作能力是成為一名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最本質基礎。以文字閱讀為主的媒體需要新聞記者文字質樸感人,表達精煉準確,既能夠明白流暢地介紹新聞的細節,又能夠用真摯的情感打動讀者。就算是以小視頻為主的抖音,也需要有精妙的文案構思和點睛之句。因此,文字功底的訓練自始至終是學生記者個人能力的重中之重。首先是要讓學生記者養成經常寫作的習慣,使之能在發現新聞素材之后迅速完成寫作;其次是邀請有經驗的媒體記者、專職指導老師以及新聞專業專家教授對同學們進行指導;最后要加大學生記者的實踐工作,讓他們參與到各式新聞題材的寫作中,在實戰中得到成長。
攝影攝像能力隨著新媒體工作的比重加大而顯得越來越重要。幸運的是現在對攝影攝像設備的要求反而不像之前那么高,一臺手機和三腳架已經可以應付日常的操作,關鍵是訓練學生記者的新聞構圖和及時捕捉能力,這都要在平時的培訓和日常實踐中多加練習。再次就是新聞記者的個人綜合素質培養,包括演講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等,這些都需要在平常的工作中,由指導老師耐心地點撥。
(三)相關知識的儲備。這些知識除了必要的新聞業務知識外,還包括思政理論知識、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社會常識等。高校的新聞宣傳工作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思想和行動上要時刻與學校黨委保持高度一致,積極宣傳報道學校現階段的重要中心工作,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學校的宣傳部門應結合學校階段性的工作任務,教育學生記者樹立良好的政治意識,關心國家大事,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政水平。同樣的,在日常培訓中,也要有意識地要求學生記者去涉獵黨建、民族團結、法律等方面的知識,熟悉學校各級領導層的組成,這樣才不會在采訪報道中出差錯,捅婁子。
(四)修煉新聞敏感性。在校園宣傳工作中,學生記者的工作領域更多地集中在學生生活的報道,這一板塊本來就需要有極強的捕捉生動鮮活的新聞線索的要求,何況現在的新媒體報道更要求貼地氣,體現現場感。因此要努力訓練學生記者團的新聞敏感性,在平常的校園生活中,隨時以學生記者的眼光去看待周邊事務,隨時把眼睛看到的場景拉到心里思索一番,是否可以寫出恰當的新聞來。這個一要在選拔時有意識的提問,看學生是否有發掘新聞的潛力。例如,在記者選聘筆試時,現場提問:他在進入高校校園的這一段時間內,看到了什么可以寫出新聞,如何入手。有些學生會寫在迎新時的所見所聞,在班級見面會時發現的優秀新生,有些就地取材,如寫正在開展的社團迎新等,這可以是啟發他們成為正式學生記者的第一步。其次,在學生記者的見習期,也可以用每周一稿的方式,要他們主動去發現新聞線索。這其中,很可能會有學生因為認識不足犯錯誤,比如將一個班發生的事情當作新聞寫出來但是這件事情是所有班級都在做的,那就可以啟發他們要從全校的角度看問題,注重新聞的重要性。在學生記者轉正之后,也要放手讓他們去主動找新聞,開新聞線索點評會,多看多學同一時期其他高校的新聞來拓寬創作視野。二是開展多種專題策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新聞采寫活動。比如在各種節日以及迎新、畢業、教師節等各個重要時間節點組織學生記者去策劃有趣生動的專題報道,或者開展一系(院)一重點活動,要求學生記者深入自己所在系院,與教師、學生深入交流,找出各系的新聞點,甚至可以根據各個系部的專業特色開展一些有特色的專題報道。也可以主動引導學生記者去組織學生記者團、各類校媒與師生受眾的聯誼交流活動,開發有特色的宣傳項目,提升校媒的影響力。
學生記者隊伍作為一個團隊,也需要采用團隊管理的方式去加以教育引導,讓整個團隊的戰斗力得到加強,讓學生記者的個人能力在團隊中得到歷練,從而得到校團生三贏的局面。
一是構建合理的學生記者團結構。首先,文字記者、攝影攝像記者作為采訪的前鋒,后邊還需要有一批熟悉網絡和美工技術的學生,承擔新聞發布平臺的開發和維護工作,有能夠有效應對讀者評論和反饋的后期編輯隊伍,有經驗豐富、組織能力強的領導班子。在圍繞這些職能完成了相關隊伍的組建后,一個功能齊備、組織有序、分工明確、團結協作的新型學生記者隊伍雛形基本搭建完成。合理地運轉這個隊伍,不但能有效地應對新形勢下外(內)宣工作的需要,還能培養出一批高素質、多技能的新型學生記者。
二是放手管理,引入競爭機制,滿足其求勝心理。大學期間是學生自我人格迅速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生加入學生記者團也有提升自身各種能力、獲得社會認可的需求。而且當前的大學生個性極強,不能簡單用制度約束,不然反而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團隊管理者可以嘗試把激勵機制融入到日常管理中,使用自愿申請,競聘上崗的方式產生學生記者團團長以及各部門的負責人;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放手讓學生記者去策劃采寫新聞,尤其是有創新性的內容,鼓勵比較優秀的學生記者大膽去采訪報道校內領導、教師和優秀校友,積極推介優秀學生記者的稿件到校外媒體刊發,對學生記者的來稿,要認真修改,盡量多采用;以積分制來評選月度優秀學生記者和月度優秀稿件,作為年末評選年度優秀學生記者的依據,對優秀學生記者要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獎勵,推薦參加校級優秀學生的表彰;在公平公正的競爭氛圍里,引入淘汰機制,隨時歡迎優秀的普通學生參加學生記者隊伍,辭退不能勝任的學生記者,以此來促進團隊的活躍度和戰斗力。
三是以情留人,以知識育人,以活動固入,增強凝聚力。要在以人為本理念指導下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思想,讓學生不僅僅把學生記者團當作一個普通的學生組織,而是一個可以讓心靈棲息的港灣,可以讓自己暢所欲言,盡情展示的舞臺,將學生記者團的老師和學友當成自己的家人,以主人翁的心態主動參與記者團內的工作。在新學生記者加入團隊后,指導老師應迅速熟悉每一位學生的基本信息、性格特征,有序施教,學生之間可以以老帶新的方式,時刻關心每一位學生記者的心理狀況和發展,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在學生記者生日的時候舉行小小的儀式,或者是一張賀卡,或者是記者群內的小小慶祝活動,以舉辦比賽、聯誼、文藝活動的形式增強學生記者對團隊的認同感,在每一屆學生記者畢業時,舉行歡送會,在學生記者畢業后,依然可以用微信群等方式保持聯系,將學生記者團作成一個有傳續性,有自己特色的品牌。
注釋:
①劉艷(1980—)女,漢,湖南邵東人,講師,主要從事融媒體發展研究、民俗文化研究。
②李莉(1983—)女,漢,湖南婁底人,講師,主要從事融媒體發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