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蕊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0)
寧南山區是指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固原市的四縣一區(四縣:隆德縣、西吉縣、彭陽縣、涇源縣;一區:原州區)以及中衛市的海原縣、吳忠市的鹽池縣、同心縣。受經濟發展的影響,一些經濟發展稍好的地區,學前教育會受到一定的重視,相應具備更完善的教學設施、更專業的師資力量。但大部分地區較落后,經濟上的短缺導致基礎教育發展落后,學前教育不受人們重視,學前教育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在當今的國家政策大力扶持及對教育方面的重視程度,著重突出基礎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為此,我們通過調查研究寧南山區目前學前教育發展的現狀,找到其問題所在,通過多方力量引起社會對山區學前教育的關注,為那里的孩子爭取到更好的成長環境,更好的師資力量以及更好的教育資源。讓那里的孩子也能受到更平等的教育,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為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同樣也為促進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我們通過網絡查閱資料及實地考察等多種途徑,以隆德縣為例,統計發現在2018 年全縣共計16 所幼兒園,其中僅有1 所公辦幼兒園,其它均為民辦類幼兒園。15 所民辦幼兒園中,6 所均為小學附設幼兒班,該幾所學校無論從設備硬件、教師團隊配備等均明顯不足,幼兒班只為銜接小學一年級課程,并未真正體現學前教育對于孩子們從小全方面、全身心培養的作用,未將學前教育的作用及價值有所體現。2019 年,隆德縣城管轄幼兒園上升增長至22 所,同比增長6 所民辦類幼兒園。直至2020 年,幼兒園數量上升至26 所,新增公辦院校1 所及3 所民辦類幼兒園。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幼兒園的增長與國家政策扶持及相關部門對于山區孩子教育問題的重視。古話有云:“兵不在多,在于精”,幼兒園數量雖然趨勢呈現上漲,可我們是否考慮過短時間內增加如此之多幼兒園數量,它的教學質量是否達到要求?教學環境及設施配備情況是否滿足要求?
對于這一問題,我們對其中新設立溫堡學區的三所民辦類幼兒園(溫堡鄉中心幼兒園、溫堡鄉桃山幼兒園、溫堡鄉溫普幼兒園)進行走訪調查,了解該三所學校的教學設備及教師資源配備情況。以溫堡鄉桃山幼兒園為例,在教學設備及生活用品方面調查發現擴音器、桌椅、小床等配備較為完全,但電子設備(臺式電腦、液晶電視、投影儀等)配備不完善且產品較為落后。在藝術教學方面,鋼琴、畫板、油畫棒等配備不完善。同樣為孩子們的娛樂設施及玩具也相對匱乏老舊,圖書角的書籍畫冊等也尤為陳舊。
通過對山區幾所幼兒園的走訪發現,幼兒園的教具、玩具配備十分短缺。無論是教具的購買,還是教師的制作都十分單一。玩具也更是短缺,種類單一。大大降低了幼兒的學習樂趣與游戲樂趣。我們都知道為了培養孩子的音樂技能,幼兒園按照班級會配備鋼琴,由教師進行演奏及教學。但在這幾所幼兒園發現,大多數幼兒園只有一架鋼琴或電子琴,由每班輪流使用,這樣大大影響了教學時間與教學質量。
在我們調查中發現寧南山區部分孩子們入園難,普遍孩子們年齡過大錯過學前教育時間段便直接升入小學一年級,這種情況也成為了阻礙學前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通過《幼兒園工作規程》我們得知2016 年3 月1 日起,明確指出幼兒園是對3 周歲以上學齡前幼兒實施保障和教育機構[2]。幼兒園適齡幼兒一般為3 周歲至6 周歲,一般為3 年制。在城鎮幼兒園中,大多數父母在孩子2 歲半時早已為自己的寶貝們尋找合適的幼兒園。經過我們對隆德縣部分村鎮人家走訪詢問中得知,村鎮的幼兒園距離部分村戶路途較遠,這些家庭大多從小父母就在外地打工不在孩子身邊,將孩子留給老人撫養。老人思想較為傳統、年齡有的太大身體也不太好,平日里就只照顧孩子吃飽穿暖,并不會去操心孩子的教育。
在我們的走訪過程中發現有一戶人家,孩子都已經5 歲多也沒有上過幼兒園。我們詢問其原因了解到是孩子3 歲的時候村鎮還未設立幼兒園,想要上幼兒園還得下山去隔壁村鎮。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不回來,老人行動不便也沒法照顧孩子去隔壁村鎮上下學,就將孩子的幼兒教育問題一拖再拖。后來村鎮漸漸完善了幼兒園設立,可孩子卻錯過了寶貴的學前教育機會與時間。
我們通過查找資料得知早在2010 年11 月21 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3]。其中提出了十項意見,著力解決“入園難”問題,滿足適齡兒童入園需求,促進學前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近年來,寧夏學前教育發展具有很顯著的成果。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由2018 年的57.81%提高到了2020 年的81.46%,提高了23.65 個百分點[4]。但是在寧南山區,還是有部分偏遠村鎮的幼兒園設立不健全,導致部分兒童缺少學前教育階段或跟隨小學附幼班銜接一年級。
調查過程中發現部分家庭因經濟原因及思想守舊等原因,不鼓勵孩子上幼兒園進行學前教育,而是直接選擇小學進行九年義務教育。
此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同樣存在部分山區家庭父母因私立幼兒園學費昂貴、學習繪畫音樂等覺得沒有意義而選擇跳過這個階段。這部分家庭父母認為想要孩子有出息走出大山,就需要去專心學好文化課,而不是在幼兒園從小去培養一些禮儀習慣與興趣愛好。在他們的眼里,他們覺得那是城里有條件的家庭去培養孩子的方式。而想要農村孩子能有出息走出大山,不像父母一樣在外打工辛苦一輩子,只能靠不斷地文化課學習,考上好的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
山區家庭教育思想的傳統與欠缺,無法做到家園共育是我們如今急需去解決的一個難題。
據我們了解,大部分教師并非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在幼兒教育上并非能做到正確、專業的引導。其中大多教師也是剛走出校園的學生,非專業的他們也只是會教文化課。對于怎樣與孩子們相處,如何讓孩子們從小全面全身心發展并不精通。通過我們的走訪得知幼兒園期間老師們主要以一些拼音、簡單生字教學為主,讓孩子們提前學習小學的內容。課間我們在教師辦公室詢問了解到:這里的教學質量比不上城里,家長們的文化水平又不高,但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接受更好的教育,也不想讓孩子們落后,所以就只好提前教學。家長的訴求及環境的差異這些我們都可以理解,但是這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來講,身為一名教師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對于幼兒園的孩子們來說,也是極不公平的。
關于教育部印發《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提出幼兒園應當按照服務類型、教職工與幼兒以及保教人員與幼兒的一定比例配備教職工,全日制幼兒園每班配備2 名專任教師和1 名保育員,或配備3 名專任教師。保教人員與幼兒比達到1:7 至1:9;半日制幼兒園每班要配備2 名專任教師,有條件的可配備1 名保育員,保教人員與幼兒比達到1:11 至1:13[5]。
通過我們此次走訪調查發現,鄉鎮中心園師資力量配備較為齊全。但在一些偏遠鄉鎮地區的私立幼兒園,幼兒管理人員不足出現部分一人多職的現象,如專任教師兼保育員。幼兒管理人員體系的混亂,對于教師隊伍造成了不穩定的局面,未做到優化資源配置。
但通過對鄉鎮私立幼兒園的走訪發現,他們的教職工配備并未能達到要求。其原因是幼兒教師的待遇并不是很高,教師流動情況十分嚴重。受環境待遇的影響,大多數幼兒教師并不適應留在鄉鎮幼兒園工作。鄉鎮幼兒園的教學環境與鄉鎮中心園、城鎮幼兒園差異較大,多數教師也會考慮自身發展選擇更優異的教學環境,最終導致師資力量兩極化嚴重。其中,部分教師并非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對幼兒教師需必備的彈、唱、畫、舞等專業技能并不是很好的具備,從而導致山區幼兒在興趣技能方面并未得到良好的教育及全面的發展。
根據調查所發現存在的問題,我們團隊主要針對興趣藝術教育教學方面進行幫扶。主要借助互聯網及線上網課形式,利用抖音APP 短視頻平臺錄制生活好習慣、飯前小故事等。通過生活形象的動畫結合講解,幫助孩子們更多地去彌補對社會外界的認知及落后山區課外刊物的不足。從而幫助孩子們從小去認識了解世界,加強孩子們的內心建設。
對此,我們團隊決定結合本次調查走訪進行報告整理匯總,并撰寫一封建議書。將此次走訪了解到少部分偏遠地區的一些學前教育缺失問題匯總,通過郵件形式發送至地方教育廳信訪建議相關部門尋求幫助解決。同樣,我們也會通過互聯網及短視頻形式,制作關于學前教育作用意義的宣傳視頻,使人們能更多地關注孩子們教育方面的問題。
針對如何提高山區家庭傳統教育思想問題,我們也制定了相應的對策。與當地的中心園取得聯系,積極地去發揮鄉鎮中心園的示范作用。通過中心園在當地學前教育領域的地位帶動周邊幼兒園學前教育的氛圍。同時在保證中心園的正常運作保教任務之外,去協助其它鄉鎮園的教育發展。使其互相推動,既能同時提高當地的學前教育工作,也可借機會宣傳學前教育的優勢及作用,讓更多家庭的父母明白孩子學前教育的重大意義。
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及山區農村幼兒教育管理工作方面一定要去嚴格把關。對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及對待孩子們的態度、方式考察為主,加強后期對幼兒教師的培訓及考核。再有能力的條件基礎下可以不定期組織外地外園學習,也可以不定期組織區內保教能力互檢,進行查漏補缺。早日讓寧南山區學前教育發展踏上新征程!
對于此類問題,應盡快健全落實鄉鎮私立幼兒園管理人員體系,對教師團隊待遇進行提高,以此穩定教師團隊能長期扎根鄉鎮幼兒園幫扶保教工作的建設與完善。對愿意投身鄉鎮幼兒園發展建設的教師提供與中小學編制內教師同等的待遇,盡早地為山區鄉鎮幼兒園的幼兒教師解決編制問題。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將有限的精力與無限的熱情投入到山區學前教育發展建設中去。
寧南山區學前教育的發展,既要致力于搞好保教工作與園內管理,更要敢于探索創新適合農村幼兒教育發展的新模式。打造農村學前幼兒名師團隊;加大對農村學前教師的跟進式輔導;開展農村幼兒園園本教研活動,從而更好地推動寧南山區學前教育的發展,讓每一名山區的兒童都能獲得更好的教育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