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娟 劉月華
(1.南昌工學院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8;2.南昌工學院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8)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初衷是振興鄉村文化,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最終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在城鄉社會經濟一體化發展格局背景下,轉變原有觀念,及時解讀和消化政策,明晰未來發展新趨勢,將江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升級到產業化、集約化的發展階段,對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規劃藍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十二五”以來,江西省委、省政府先后下發了《中共江西省委辦公廳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共江西省委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江西省2013-2015 年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1]《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文化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等重要文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速,以期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江西省政府辦公廳、文化廳等部門還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件,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強大政策支持。
在資金的使用上,江西省政府堅持“三個傾斜”,即重大資金向基層傾斜、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文化服務向農民傾斜。自2006 年起,江西省每年安排大量資金,用于解決基層軟硬件建設。尤其近幾年,江西省用于公共文化保護、建設的地方專項資金保持了持續投入。根據江西省財政廳公開的數據顯示,2019 年江西省下撥公共文化專項資金3.5 億元,2020年下撥公共文化專項資金3.6 億元,2021 年下撥公共文化專項資金3.6 億元,旨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省市縣鄉(鎮)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建設加速,市、縣基本建有“三館一中心”。根據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 年7 月,全省共建有公共圖書館113 個,文化館114 個,國有美術館45 個,鄉鎮文化站1561 個,村(社區)基層文化中心20686 個,初步建成主城區和中心鎮15 分鐘、一般村鎮20 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
2019 年以來,江西省各地著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開展了一批群眾性文化活動。政府在此過程中努力嘗試轉變角色,從之前的“端菜”到讓百姓“點單”,在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內容的同時,也提升了服務效能。
2012 年前后,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初步成型,但城鄉發展不均衡導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仍然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主要表現在:
與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相比,江西農村公共文化軟硬件設施相對落后,使用率偏低。一是政府對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備的投入使用周期長、更新時間慢,跟不上數字時代快速迭代的步伐。如鄉鎮綜合文化站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使用的電影電視放映、錄像設備,已遠遠不及一部手機帶來的傳播效率;二是軟件設施缺口較大。一方面鄉村農家書屋所藏圖書類型比較單一,內容相對陳舊,實際利用率極低。另一方面,政府對于高科技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沒有給予積極反應,在數字文化建設方面缺少經驗和專業指導。表現在實際生活中就是農民群眾人人在使用商業APP,但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軟件開發應用卻極度匱乏。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屬于多頭管理,各方工作協調不暢,導致現有文化資源配置不夠合理。一是管理松散。農家書屋無專人專崗管理,日常維護難以兌現,組織群眾性文化活動更是少之又少。基層政府對文化站的運行不重視,農民群眾對于文化站功能不熟悉,服務群眾徒有其名。二是對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缺乏系統開發和合理利用。江西民俗文化歷史悠久,流傳深遠,具有極其深厚的群眾基礎,民俗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地方最重要的文化標志之一。但目前江西各地對于優秀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創新工作仍然不夠重視,自身地方文化特色資源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利用率很低。三是現有文化產品供需失衡。供給的文化產品在質量與數量方面,與農民群眾的需求不符。此外,目前文化產品供給主體單一,主要是政府單方面供給,效率不高、產出有限、供需差異大,和農民群眾自身的“種文化”相比,缺乏足夠吸引力和更強創造力。
總體而言,目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已無法滿足農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設置、上下隸屬關系不夠合理。農村文化站日常管理由鄉鎮負責,與縣(區)文化部門不屬于直屬關系,其關系僅限于業務指導。這種管理體制導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具體運行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縣(區)文化部門對文化站沒有人事管理權,文化站干部經常被鄉鎮抽調,工作人員身兼數職,無法全身心投入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二是基層政府主動服務意識較欠缺,創新意識不夠強,落實效率也偏低。在制定具體政策方面,沒有緊密結合實際,對民情民意和文化訴求了解不夠;同時,部分政策缺乏保障措施,導致各項公共文化服務政策落實不到位。
當前,專注于農村文化服務的人才少,現有工作人員素質不高,人才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由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保障機制不完善,愿意到農村服務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少之又少,存在請不來、留不住的尷尬情況。此外,現有管理及專業人員流失率高,導致不少鄉鎮文化服務站日常運轉有困難。在產品輸出方面,農村民間藝人斷層嚴重,年輕人外出工作,對文化傳承興趣不大,返鄉意愿不強。農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也不高,或自娛自樂為主,或沉迷物質享受,鮮有人關心、關注農村文化建設。
2021 年2 月19 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2021 年工作要點》,文件中明確要加快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并將建設目標升級。其中提及的“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鄉村旅游服務中心融合發展,打造‘公共文化場館+旅游服務’新模式。”“實施公共數字文化提升工程,建設智慧圖書館服務體系,構建標準統一、覆蓋城鄉、互聯互通、便捷高效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尤其值得關注。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嘗試和鼓勵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多元化,以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相對單一的問題。這些政策的發布,說明政府正在逐步調整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方向,以更加長遠的眼光來規劃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十四五”期間公共文化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方面取得新突破,是對國家數字化轉型戰略的積極回應,同時也釋放強烈信號,要將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融入數字化轉型戰略,以期實現本質的蛻變。
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全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將迎來一個調整發展期。江西作為中部省份,從自身實際出發,打開思路、創新發展,探索農村公共文化產業化、集約化路子,是一個“雙贏”選擇。
一是由基層政府統籌,整合轄區內現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設備,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新設施,尤其是提升互聯網文化產品體驗的設施設備,建立圖書室、電子資源、互聯網設備共享的區、鎮、村三級文化服務資源共享體系,其目的是為后期文化產品的輸送提供暢通無阻的共享渠道。同時,政府應鼓勵試行跨區、跨鎮整合,實現區域共享渠道。
二是突出人才資源共享。居于江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急缺的現狀,政府可通過相對靈活的人才共享方式緩解該問題。農村專業文化人才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要素,政府可通過引進、聘請、兼職等多種方式,吸納省內外人才,建立專業文化人才庫,完善人才保障機制,實現跨區域性人才共享,緩解燃眉之急。同時,政府通過政策扶持,鼓勵和支持各基層獎勵人才“傳幫帶”,培養地方文化人才,帶動更多人參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以政府輸入為主的單向供給模式形成了供給決策的逆向特征,導致產品供給有限,服務效果不佳。要創新生產要素,融入社會和市場力量,創新產品生產方式,鼓勵各方力量的介入,營造極具活力的發展氛圍,形成有序的產品產業結構,建立專業的產業鏈。一是要大力扶持民俗文化傳承人和具有文化藝術特長的個體創建工作室,制作具有濃厚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加大“種文化”力度[5]。二是鼓勵農民群眾組建農民文化社團,開展城鄉文化社團結對幫扶,弘揚地方傳統文化,延續地方歷史文脈。三是政府以采購方式支持專業文化公司參與創作地方文化藝術精品,形成具有一定制作規模、產品數量可觀的文化創作產業鏈,持續創作和輸出文化產品。
按照城鎮一體化建設思路,在鄉鎮探索建立農村公共文化輻射中心[6]。市(縣)級政府以人口相對較多、交通便捷、經濟相對較好的鄉鎮為試點,探索建立文化輻射中心,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與鄉村的橋頭堡,帶動周邊鄉村人口匯聚。文化輻射中心將擁有城市簡化版的文娛產業配套,同時匯集了本地最好的民間文化藝術創作隊伍,相互碰撞,最終打造成鄉土文化和城市文化融合發展的主陣地。
農村公共文化體現了農民群眾共同的價值觀取向,能夠提升農民群眾之間的互助合作意識,增強凝聚力,是治理農村問題的重要抓手。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只有建設符合農民群眾需求的農村公共文化,才能實現農村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