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堯 孟慶剛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根本性質,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加大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及對內容的完善力度,在理論學習和踐行方面都提出較高要求和期望。大學生階段是性格由幼稚走向成熟,意識形態由模糊逐漸清晰的關鍵時期,高校是青年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承載大學生自主探索和文化交融的主要場所,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場所,它主導的意識形態工作涉及到“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這一高等教育關鍵問題[1]。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得以“展現”,融入大學生的社會活動和學習生活,使其在實踐中得到感知和領悟,客觀理性地對待誘惑與矛盾,從而正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2]。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青年來說,是健康成長與思維成熟的有效保障,于社會來說,是維護長治久安的根本措施。因此高校針對如何更好地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問題展開積極探索是具有積極意義且至關重要。
“全球化”一詞最初體現在經濟層面的全球化上,是基于古時人們貿易往來從而產生的國際化概念,曾有學者將全球化界定為“世界經濟體系的結構轉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后來,各國就人類共同問題展開多次共同探討,全球化出現的領域也從經濟層面拓展到政治、社會層面,隨著經濟、政治全球化,不同國家的普通民眾之間的交流也日益密切,隨著較長期的共同學習成長,多方貿易往來,以及地域間知識、產品的分享,思想文化全球化趨勢成為一種順其自然的現象[2]。
“全球化”是涉及多領域的多現象,隨著“冷戰”結束、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等重大歷史事件,國際形勢發生著較大變革,不管是經濟、政治領域,還是思想、文化領域,各國關系都在日益密切,區域性、世界性交往在顯著增強。
對于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上來講,全球化加速了各國間貿易往來,使新科技得以傳播、新思維得以碰撞。跨國公司、國際貿易組織等結構的出現也加劇了各國經濟溝通,為整個國際社會增添了無限活力。事實上,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的,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憑借一己之力應對當前世界的挑戰,更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守國門。全球化是一種趨勢,各個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經歷著全球化;但同時,全球化又是一種挑戰,在經濟上多體現為弱資本力量與強資本力量的不公,在文化上多體現為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3]。
大學校園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系統化、制度化不健全,主要是體現在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把控和調整。大學生是實現祖國現代化的主力軍,肩負著把握歷史文化命脈的使命,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培育對引領我國先進文化有著直觀重要的作用[4]。然而,當今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崇洋媚外”之風對我國先進文化的創造和發揚有著致命束縛,一方面是由于外來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原本就是差異的存在,加之一些就業導向的理論讓很多大學生產生“學傳統文化沒有用”、“學好英語才是硬道理”、“只有出國才能找到好工作”這些思想看似實際,但其實是十分片面的想法,我們不推崇抵制外來文化,但是一些刻意追求國外事物和理論而摒棄傳統文化的思想十分不利于良好意識形態的養成。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價值和局限性,在思想文化全球化趨勢下,我們對待外來文化應保持理性。而且我們應當明確,民族優秀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文化上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最本質的核心內容,也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為此,我們要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增強社會共同體的認同度,而不是任意褒貶甚至惡語相向。
在矛盾重重的復雜國際形勢中,不乏存在西方資本主要國家對我國公民意識形態展開的攻擊,只是從手段上,由原來的“政治鼓動”轉向了現在的“文化滲透”[5]。以信息技術為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信息技術領先于我國,很多中國青少年的成長歷程中是伴隨有互聯網和信息化技術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對事物的分辨能力也相對較弱,面對一些國際爭端容易出現或動搖或激進的情緒,對一些來自國外的反動聲音難以區分和理性思考,加之其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比較多元,青少年極易被網絡言論或周圍的環境影響[6],這個時候家庭社會和學校若不加以正確引導,極易導致青少年意識模糊,思想不堅定。
當今時代信息交流和溝通十分便捷和發達,隨著社會輿論力量的增強,榜樣也在發揮著更深更遠的力量,青年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群體正處于積累知識,塑造人格的重要階段,而普遍來講,他們進行的社會實踐和溝通相對較少,思維相對單純且可塑性強,容易被不正之風引導,但同時也更容易被榜樣的力量說服。很大一部分情況,青少年所體現出的主觀性是基于家庭和學校影響的,和每一位家長、兄弟姐妹、老師和同學分不開。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參與性教育十分重要,對標桿式、模范化人物的宣傳和歌頌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手段[7]。為此,高校應積極與學生家庭互動,共同推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對于家庭生活中、大學校園中涌現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事例,進行及時表揚與宣傳,積極發揮現實生活中榜樣的力量,感染及帶動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青少年更早地接觸新鮮事物,其獨立意識也更早形成,加之特殊年齡段的逆反心理,青少年極易對舊事物失去興趣甚至產生排斥感,這個時候,如果高校不注意分析學生心理,用老舊的說教方式來意圖扭轉學生思想意識,可能不大容易得到學生接受。高校作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要主體,應積極探索從新課程、新方式、新載體來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首先,新的課程內容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統性,科學性的構建好課程思政,有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國內國際形勢,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對自己人生規劃進行合理定位,勵志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中。2020 年5 月,教育部頒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部署高校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引導和教育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為自覺行動,將專業知識學習,人生理想信念,緊密與祖國建設,時代發展相結合。這就需要各類課程教師要立足當前時代背景,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任務,積極探索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中新途徑、新形式,避免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教書與育人“兩張皮”的現象。因此學校應配套激勵機制,對于精心設計備課、創新教法和技術的教師進行績效獎勵,并積極開展交流學習與宣傳推廣。另外加強對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技能培訓,充分發揮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主體作用[8]。
其次,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實踐新載體。近期在高校中火熱開展的思政教育微電影、反轉課堂等形式的教育較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與互聯網新媒體完美結合起來,深受大學生喜愛,以河北大學教育教學創新載體-微電影最為典型。微電影之所以能夠成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載體,是因為它具有文化載體、傳媒載體和實踐載體的功能[9]。河北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微電影教學改革自2014 年開始至今,僅馬克思主義學院40 多名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指導學生拍攝微電影達4400 多部,參與學生2.6 萬余人。使得微電影成為引導大學生自覺地將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統一起來的重要載體。正值95 后的大學生是新生代的數字青年,他們喜歡此外,通過微信公眾號,網絡平臺專欄等形式,將優秀微電影作品教學成果進行推送,關注量和瀏覽量都很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一系列思政理論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宣傳效果,大學生在拍攝微電影過程中,正是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行動過程,學生們把領悟到的理論內涵融入到團隊合作、文案撰寫、拍攝錄制、剪輯修改及后續宣傳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中,效果非常好,帶動效應很強。希望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內容上加強融合,在方式上推陳出新。
意識形態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每個人的言行中都能得到體現。課堂上的教育與學習是基礎,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9];但是遠遠不夠的,高校應從學生的思想行為習慣出發,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刻伴隨學生。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樹立“文化育人”理念、優化“文化育人”環境、改進“文化育人”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教育的實效。這里的“文化育人”,是指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載體對大學生進行隱性教育和影響,其包括物質、精神、制度三個層面的文化教育和影響。課外,學校多部門聯合緊抓大學生課外活動、社會實踐,例如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使中華的藝術瑰寶被更多青年了解熟悉與熱愛;組織參觀歷史文化遺址,讓學生對祖國的認識更加清晰透徹;鼓勵青年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關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情懷,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發現,并且真正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