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朱金帝 趙宇涵 施佳璐
(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天津 300134)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也是“ 十四五”開局之年,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發揮黨建在社會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對于進一步加強全黨思想建設,意義重大而深遠。啟航新征程,奮進“ 十四五”,廣大基層黨員干部須將基層黨建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在基層黨建中汲取智慧和治理經驗,力書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合格答卷。在此背景下,本調研團隊對天津市域內六個鄉村社區進行展開調研,研究黨建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引領作用。
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呈現理念升華、體系完善、能力提升、工具創新與效能增加的總體特征,實現了基層政權穩定性和治理有效性的統一。[1]國家治理以基層治理為基石,推進城鄉社區和鄉鎮(街道)整體治理,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2018 年發布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明確表示,鄉鎮黨委、村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各項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全面領導村鎮各類組織和工作。2021 年2 月天津市“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在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黨領導下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社會治理體制,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高鄉村善治水平。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職能,推進村黨支部建設規范化、標準化。加強農村基層自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機制,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質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中的領導作用,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以黨建引領筑牢鄉村振興的“壓艙石”。[2]
2018 年開始,在村黨支部書記郝慶水帶領下,第六埠村兩委班子堅持思想正發展路才通的理念,將黨建引領和黨史學習貫穿全村和全民發展提升的全過程、各階段,充分發掘區位和資源優勢,探索出符合本村實際的“紅+綠”發展模式。“紅”即復刻長征路,發展重走長征路沉浸式體驗游,村民參與其中,不僅使村民參與學習黨史、揚紅色革命精神和長征精神,還帶動了村民就業,就地解決村民就業問題,同時滿足村民的精神與物資需求。“綠”即興修水利,打造蟹田稻浪、魚米荷香為內核的綠色生態園,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農業和生態游相結合,既實現了綠水青山也擁有了金山銀山。“紅+綠”的發展特色和發展模式,成為鄉村有效治理和發展的典范。
王莊子村在黨建引領下,黨支部書記帶領兩委班子深刻分析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審時度勢把握政策優勢,聯系群眾發揮群策群力,順勢而為緊跟時代謀發展,民生與經濟兩不誤,一三產業兩手抓,將王莊子村打造為天津市“五星村”。在致富帶頭人孫克亮書記的帶領下,王莊子村堅持以農為本,學習產學研相結合理念,發展集體農業,在村南側集中農田建立綠生園高效農業園,夯實鄉村產業基礎。2018 年王莊子村響應國家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的政策要求,對村集體經濟綠生園高效農業園進行股份制改革,村民變股東,年年享分紅,農業園效益逐年攀升,為村民帶來了切實的紅利。
第六埠村和王莊子村在黨建引領下,都注重資源的整合和利用,第六埠村對于紅色精神和黨史文化等文化資源等的學習和發掘更加深刻,經濟建設思想先行,更注重生態宜居和鄉風文明建設,進而是產業興旺和共同富裕;王莊子村在黨建引領下更注重發掘自身的經濟和區位優勢,更注重經濟效益和民生改善,在產業興旺和共同富裕的基礎上,逐步的追求鄉風文明和生態宜居。
黨的十八大以來,宮家屯村兩委從思想建設出發,以黨建引領帶動發展,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以紅色資源為載體,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抓手,修建宮家屯村史館,修繕宮家屯烈士陵園,建成靜海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造紅色旅游的“網紅打卡地”,大力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并且立足本地資源優勢,以綠色原生態的蘆葦藝術品制作技藝為主導,發展蘆葦手工畫,精心謀劃探索特色產業發展新路徑,逐漸將宮家屯村打造成純天然的藝術型村莊,真正做到了以思想政治建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和村集體經濟發展,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百年黨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最好的營養劑。”全國勞動模范、王蘭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黨總支書記─郭寶印如是說。王蘭莊是革命歷史底蘊深厚的一個村莊,在王蘭莊花園里的坐落著天津“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紀念館。“一二·九”運動雖然早已成為歷史,但是“一二·九”這次革命運動卻留給了王蘭莊人十分寶貴的紅色精神——“一二·九”精神,這種精神早已成為了王蘭莊人的文化共識和紅色基因,也正是在這種革命精神的引領下,王蘭莊人在領頭雁郭寶印黨總支書記的帶領下,開拓創新,不懈奮斗,促使王蘭莊村集體經濟茁壯成長,使老百姓真切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今天的王蘭莊在“一二·九”精神的指引下,在村兩委班子的正確領導下,在新的百年征程中仍砥礪奮進,破浪前行,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宮家屯村與王蘭莊村善于運用自身獨有的紅色資源,注重在黨建引領下對紅色精神和黨史遺跡等紅色基因進行傳承和發揚,以思想政治建設先行,發揚獨有的紅色精神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利用區位優勢和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與文化產業,促進有效治理和鄉村振興。
寶翠花都社區在黨支部書記林則銀的帶領下,社區兩委班子堅持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兒上,把聯系服務群眾延伸到家門口,善用“求解思維”破解發展難題,在服務群眾的實踐中總結工作經驗,將實踐經驗轉化為理論成果,獨創“13579”社區工作法成為指導社區工作的紅寶書,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十佳”優秀社區工作方法,并得到廣泛推廣。她倡導的“五常五送”服務體系,2020 年被作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實踐樣本在天津市全市進行推廣。社區“當家人”林則銀書記將服務人民當作一份事業去做,力爭將居委會社工打造成一支朝氣蓬勃、富有創新精神和戰斗力的團隊,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關鍵在于克服黨建“懸浮”于基層社會的問題,推動黨建在基層社會的深度融入。推行社區網格化治理,將黨組織和黨員納入城鄉社區網格,推動黨建深入社區基層,精準對接基層治理需求。[3]龍居花園社區采用網格化管理模式,同時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形成上下聯動的社區共建機制,熱心居民志愿者注冊成為小巷管家,配合幫助網格員精細化管理社區各項工作,點對點幫助,解決社區每戶人家的痛點難點,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提高基層治理能力。隨著時代變遷,人民群眾的需要日益多樣化、豐富化,傳統治理手段和治理能力難以適應這些變化,必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4]龍居花園社區聯合物業、轄區派出所、法院形式了轄區聯合大黨委,通過聯合大黨委的軸心作用調動各個方面的力量,從而形成大寺鎮黨委、轄區大黨委、社區黨組織三級聯動機制,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各項工作。同時,龍居花園結合內部居住群體的特征,通過自發組織、社區牽頭動員以及向社會購買公益服務項目等多樣化的形式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社區志愿服務、公益科普安全演習等活動,切實發揮了聯合大黨委的作用,促進社區的高效能治理。
寶翠花都社區和龍居花園社區在基層社會高效能治理方面都是天津市的模范代表,二者各有側重,各有所長。寶翠花都重視發揮“頭雁效應”,在林則銀書記的帶領下進行社區黨建和治理,同時進行工作方法的總結,創新并完善黨建引領基層社區治理的常態化工作機制,注重群眾參與,廣泛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完善黨員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渠道和平臺,使社區的各項措施和活動更好的下沉到基層并充分發揮作用;龍居花園更注重發揮聯合大黨委的作用,聯合多元主體,整合多方資源形成治理合力,提高治理的協同化和精細化程度,努力促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善于運用科技手段,促進各職能部門的密切配合和有效落實,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兩個社區各有千秋,均能為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提供范例和借鑒。
經過針對天津市域內六個鄉村社區的實地走訪調研,本調研團隊總結提出現階段可推廣實行的基層黨建的建議,促進基層在加強政治學習和黨史教育的基礎上,提高治理效能,堅持和發展優勢特色,打造更適合自身發展的最優治理體系。
加強黨史教育是地區治理的必經之路,也是地區治理智慧的不竭源泉。在本調研團隊參觀走訪中,天津市北辰區寶翠花都社區的“紅色樓道”則是很好地印證了上述觀點。社區黨組織在積極加強自身黨史教育建設的同時,在多個單元內開展不同內容黨史教育“微課堂”,通過在樓道內播放黨史視頻、擺放學習書籍、開設“解憂小屋”、展覽居民黨史學習的工藝品等路徑,不僅展示了社區豐富的文化,營造了良好氛圍,也在潛移默化中對居民進行黨史教育,自發地認識到黨建引領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國家榮譽感。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機制,以社會化服務和網格化管理為引導方向,完善基層治理機制。通過黨員參與的網格化管理,有效激活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和管理功能。而加強黨組織網格化治理,需以正確方式重塑政黨對社區的整合治理和權威。將黨員合理分配在基層網格化治理體系中,發揮基層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理清基層黨組織與基層自治組織的職責關系,減少分管不清地帶。
基層黨組織的應以民眾利益需求為導向,明晰黨員責任,強化服務人民的意識,提升服務群眾的水平,積極學習新時代新思想,激化基層黨政工作的社會服務功能,助力服務型黨組織的轉變。黨員通過走進群眾、服務群眾,實現“服務下沉”,解決基層社區服務空心化懸浮化的問題,讓基層黨組織建設落到實處。
在基層治理中也需加強價值文化嵌入,價值文化嵌入,一則為社區治理要通過引用先進優秀的黨政文化,加強基層組織的黨史教育工作,吸收先進文化提高治理效能,基于黨的先進文化建設自己特色的政黨文化引領體系,實現社區由小到大的文化改造;二則社區治理要堅持先進黨政文化的同時要發展和壯大社區特色文化價值,充分發掘和運用優秀紅色資源綜合利用新型媒體,拓寬黨史教育培育載體,突出基礎特色文化優勢,不斷創新發展基層文化,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