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煦
(四川城市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
頂崗實習已然成為了高職院校的一種常用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指導學生參與頂崗實習,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和培養學生。當前高職院校在頂崗實習中常用的模式有三種,一種是“訂單”模式,第二種是“2+1”模式,第三種是“就業”模式頂崗實習,均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就當前高職院校所開展頂崗實習工作來看,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在頂崗實習過程管理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定崗實習的管理機制不盡完善、學生的職業心態還不夠成熟、頂崗實習過程管理力度尚顯不足。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因而高職院校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去著手優化,做好頂崗實習過程管理的頂層設計,以此發揮出頂崗實習的最大優勢。
當前高職院校在頂崗實習中的主要模式有三種,即“訂單”模式、“2+1”模式、“就業”模式頂崗實習,均有各自的應用優勢。
“訂單”模式是高職院校最為常用的頂崗實習模式,是指院校按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來進行專業化的人才培養,即“你需要什么,我培養什么”的模式。在這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可以很好地滿足企業的個性化人才需求,學生在頂崗實習時的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因而頂崗實習的質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證[1]。但這一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一些學生認為自己的就業是有保障的,因而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會有所倦怠,導致專業能力無法達到企業的要求,存在被訂單企業拒收的風險。另外,因為訂單班學生的人才培養有很強的目的性,學生掌握的知識有著個性化和在針對性的特點,若是未能參與訂單企業的就業,則會面臨就業困境。
“2+1”模式也是近些年來高職院校普遍應用的一種頂崗實習模式,其中的“2”是指學生在院校參與兩年的理論學習,“1”是指學生有一年的時間需要去頂崗實習。具體來說,學生在前兩年的學習中要完成專業知識的學習,第三年則需要結合崗位需求來進行專業能力的針對性培養。通過應用“2+1”模式,可以確保產學緊密地結合起來,無論是理論知識掌握能力還是實踐能力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是一種有效的頂崗實習模式。除此之外,在應用“2+1”模式時,學生與用人企業可以做到雙向了解,學生參與頂崗實習的興趣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就業”模式頂崗實習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中不常用,只是其中的一些學生通過自己或者家庭的關系來進行頂崗實習,頂崗實習單位也就是他們的就業單位。“就業”模式頂崗實習有著很強的目標性,因為是為了就業而參與頂崗實習,所以學生的就業積極性是比較高的,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更愿意主動參與其中,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可由此而得到提升。但這一種頂崗實習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頂崗實習的過程管理會有較大的難度,當缺乏健全的考核評價機制時,院校是無法動態掌握學生的實習情況的,甚至無法達到預期的頂崗實習效果。
基于頂崗實習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近些年來高職院校對頂崗實習的管理工作下了足夠的功夫,制定了較多的頂崗實習管理制度,比如《頂崗實習教師指導規范》、《學生頂崗實習管理方法》、《學生頂崗實習守則》、《校內指導教師巡訪頂崗實習記錄》[2]。在這些管理制度的支撐下,高職院校的頂崗實習過程管理質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但依然存在著一些較為尖銳的問題。總的來說,頂崗實習機制不完善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往往高職院校的實習學生會比較多,實習單位和實習崗位會比較分散,即便是訂單班學生參與到頂崗實習中,院校也存在著無法動態監管學生崗位實習成效的情況。具體來說,高職院校的頂崗實習過程管理能力會有所不足,因為無法動態掌控學生的實習情況,所以導致專業培養目標也會受到較多的影響,教師的就業指導質量及規范性不足。
2.在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中,因為缺乏完善的頂崗實習管理機制,一些企業的帶教人員未能充分發揮好自己的職能,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往往流于形式,學生無法真正意義上掌握專業知識,頂崗實習的預期效果也便無法達成。另外,一些實習企業還打著培養專業人才的幌子,將學生視為廉價勞動力來使用,只是注重工作數量,導致學生的就業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轉變學習觀念,由之前的課堂學習轉變為企業車間,校內學習時的“學習者”身份也要發生轉變,變成學生和員工。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學生的人際關系也需要發生較大的轉變,不再是單純的師生關系與同學關系,更多的是同事與上下級關系。在這些諸多角色的轉變中,對學生的職業心態勢必是一種挑戰,若是學生沒有形成明確的職業規劃,則在頂崗實習過程中會存在無法認真對待實習、實習質量不佳等問題,這對于學生的職業發展是較為不利的。目前來看,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這一方面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頂崗實習過程管理質量。
在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中,指導教師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但會有很多的指導教師存在認識不明確、工作責任不明確的情況,導致未能積極參與到學生的頂崗實習過程管理中。具體來說,在高職院校的頂崗實習過程管理中,通常都是由校內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來指導學生的實習,校內教師發揮著重要的溝通作用,需要積極協調企業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企業導師則需要認真負責學生的技能培養。近年來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院校也因此而獲得了很好的發展,招生規模在不斷地擴大,頂崗實習的學生越來越多,這對指導教師的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戰,以往所使用的頂崗實習過程管理方法無法有效發揮出效果,同時有很多的指導教師無論是參與度還是成就感均有所不足,日常的工作未能做到各司其職,存在流于形式的問題。
在高職院校學生的頂崗實習中,為確保學生的實習崗位可以與專業培養目標保持一致,高職院校必須要發揮好自己的職能,積極落實好崗位保障工作。具體來說,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兩方面工作來開展崗位保障工作。一方面是要通過多種途徑去挖掘優質的合作企業,確保合作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有著足夠的能力,且有著良好的社會信譽。通過選擇這樣的合作企業,可以大大提升學生頂崗實習的質量,同時學校對學生的實習過程管理質量也可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是高職院校要嚴格規避學生“假實習”和企業的“純招工”,對企業和學生加大監管力度,做好各方的規范性管理與有效溝通。除此之外,高職院校要依托于現代信息技術和社會資源,創新學生的頂崗實習模式,為學生打造更多技術含量高的實習崗位,比如要多挖掘一些校外實訓基地、雙師培訓基地,確保學生通過參與這些實習可以真正意義上提升專業能力,促進自己的發展[3]。
就頂崗實習的本質來說,就是一種現場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有著“教”與“學”這兩個顯著特征。現階段高職院校的頂崗實習時間多為6-10 周,但考慮到實習企業在技能培訓中有很強的體系,若是時間過短勢必無法完成預期的實習任務,頂崗實習的成效會大受影響。為此,高職院校要結合學生專業的特點去合理確定頂崗實習的時間,確保頂崗實習的成效。另外,在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的實習報告、實習周記與畢業設計結合起來,教師和企業導師均要積極參與到學生實習成效的考核中,同時確保學生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的質量。為很好地發揮出教師與企業導師的參與積極性,高職院校要與企業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劃分好教師與企業導師的權責,嚴防學生的頂崗實習出現“無人管”和“多人管”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對教師與企業導師做好考核,開展教學評優和年度考核,切實去提升教師與企業導師的職業能力,對于工作能力突出的教師與企業導師,要給予適當性的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以此更好激發積極性,營造一種良好的工作氛圍[4]。通過對頂崗實習的目標與管理方法加以完善,相信高職院校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會減少許多,頂崗實習過程管理質量可得到有效地確保。
在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的整個過程中,為更有效的提升頂崗實習過程管理質量,可以將指導教師、企業導師、學工輔導員、學生家長均納入到管理體系中來,開展精細化管理[5]。具體來說,企業導師需要全權負責學生在崗位中的指導管理工作與安全教育工作,指導教師需要掌握學生實習過程中的所有信息,包括實習崗位認定、實習動員、實習思想動態,積極向學生提供實習方面的指導,學工輔導員要積極與企業溝通,定期進入到企業開展實習政策宣傳,要求企業認真做好實習崗位完善、薪酬待遇、崗位安全、工作強度等方面的工作,同時對學生所反映的問題要及時解決。對于家長來說,其在學生頂崗實習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高職院校應努力動員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實習管理工作中來,以便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與支持。通過發揮好指導教師、企業導師、學工輔導員、學生家長的作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頂崗實習的過程管理質量,相信學生的沖動離職、頻繁換崗、迷茫轉行等問題可以大大減少,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院校與企業發展均是十分有利的。因此,高職院校要不斷去完善這一種精細化管理模式,以此對頂崗實習開展全程管理。
頂崗實習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優勢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說十分有利,因而高職院校要不斷加大學生頂崗實習的力度,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工作崗位。在開展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管理工作時,要積極發揮好指導教師、企業導師、學工輔導員、學生家長的優勢,進一步完善頂崗實習的管理制度,努力推進學生頂崗實習的全過程管理與動態管理,以便在掌握學生頂崗實習成效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針對性的就業建議,最終實現頂崗實習的最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