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娥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博物館,甘肅 白銀 730400)
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而作為黃河中上游途徑的主要地域景泰縣,黃河流經縣境內110 公里,我們的祖先自古沿河而居,逐水草而生,也創造了獨有的地域文明。索橋渡口形成具體年代不詳,據史料記載,在兩漢時期,索橋就是中原通往西域北線的必經之途,也是絲綢之路取徑西去的一道捷徑。據《漢書》記載:“漢興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漢書張騫傳》記載:“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匈奴甘父俱出隴西。”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就是從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出發,沿渭水河谷西行,到達隴縣,翻越六盤山,也就是隴山后,經華庭、平涼、后北上寧夏固原,又從東進入甘肅,到靖遠后,選擇了在石門一帶渡河過索橋,進入景泰地界。據當地傳說,張騫到景泰地界后就被匈奴兵抓獲交給了匈奴政府。然張騫十年磨一劍,在十年后還是逃離匈奴,前往初心地,一波三折最后給漢人帶回了大量的西域種子。絲綢之路的在此時萌芽,并為后期興盛奠定了基礎。同樣在漢武帝時期大將霍去病西征,殲敵無數,開啟了華夏政權首次占領河西走廊,為開河西設四郡立下了悍馬功勞,也為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打通了門戶。此后張騫再入西域,從北線翻越隴山過索橋,經過景泰蘆陽響水、窎溝、蓆灘、一條山、寺灘三道趟到白茨水、折而向西南至古浪新堡、翻蒿溝峴、經裴家營、大靖直入武威抵河西,開辟了影響世界整整兩千年的絲綢之路,自此,中國內地的探險家、商人,西域波斯、印度、尼泊爾及歐洲等地的商人,都源源不斷的頻繁來往。因此索橋渡口處河面狹窄、水流平緩,形成了一個天然的理想渡口。冬季寒冷時,此地河道容易結冰,大批中國內地的探險家、商人、官兵,西域波斯、印度、尼泊爾及歐洲等地的商人、駝隊,便都借著結冰的河道,源源不斷的頻繁來往,如履平地。而夏季雨水充沛河水上漲,只能靠小型木船和羊皮筏子擺渡通行,限制了大型的車騎人馬的過往,形成了當時渡口冬盛夏衰的局面。西漢開辟河西疆土之后,為進一步擴張西域版圖,加強中原對河西的管轄,官兵也頻繁取徑黃河之上東來西往,索橋渡口在兩漢時期就一度興盛繁華。
索橋渡口作為官方渡口是在明朝萬歷年間,當時索橋作為黃河絲綢之路北線的主要渡口,也是兵家必守之地。《秦邊紀略》中記載:“寒冬河凍,夷沿河登案,如履平地......”,當時明庭軍隊和蒙古韃靼部族以黃河為界分兵駐守,夏季,黃河作為一個天然屏障,阻擋著蒙古游騎入侵,然而冬季索橋渡口河面狹窄、水流緩慢,容易結冰,冬季結冰的河面,成了過往商旅安全暢通之途,也是蒙古游騎踏冰入侵中原的大道,所以官方管理、兵家把守成了必然之勢。據《清史稿》記載,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 年),明朝政府仿照浮橋設計修建索橋,河面上排24只大船,兩岸有四根鐵鑄“將軍柱”,用草繩將船連成橋,故名“索橋”,作為當時為西北戍邊將士運送糧草的官方渡口,由官方經營、守軍把守管理。
原絲綢之路東段北線從寧夏固原、海源進入甘肅境內途徑靖遠、水泉堡、裴家堡、石門、索橋渡口后經古浪泗水直入河西走廊,是最便捷的一條通道,加之索橋渡口有官方管理,一些過往的商旅為了節省時間和安全,選擇在此渡口通行,索橋古渡口在明朝時期再度形成一派盛景。
據史料記載,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 年),于河西建索橋堡,位于高出河面20 米的小坪上......我們今天所見的景泰境內索橋堡遺址,就是為當時防守渡口的守軍修建的軍營,也是渡船船工、過往商旅居住休憩的場所。在殘存的索橋堡遺址內,雖然只剩殘垣斷壁,卻可清晰地分辨堡內的布局和結構。
索橋堡遺址為景泰縣城境內分布的比較重要的古堡,是景泰古堡文化的縮影,也是索橋古渡口文化的一個主要元素。遺址坐西向東,正面臨河、北依長城,南依山崖,西接河西,自東向西、由低到高排排列分布。堡內分橋頭堡、居住區、烽火臺三部分。橋頭堡是一座矗立于遺址中間辨識度很高的正方形墩臺,與靖遠縣的哈斯堡隔河相望,遙遙相對,而曾經,它們中間橫亙著規模龐大的船索橋,連接著河東河西的文化、商旅、軍事來往。遺址到最西面的山坡臺地上,就是烽火臺,它是由一個大的烽火臺和四個燧體構成,自東向西一字排開,專家根據發現的陶片之類推測,此烽火臺軍事防御所可能修建于漢代,萬歷年間官方在修建渡口時重新修整加固,它們的外側就地取材,用紅色頁巖堆砌,中間用黃土砂石夯充,高達5 米以上,除主墩臺部分地方有坍塌意外,整體保存比較良好,因其地勢優越性,東可查看河面動向,西可瞭望西來戎狄,是傳遞軍事動向、發布軍事情報的制高點。歷史上,單獨的一座烽火臺,我們稱之為烽火臺,如果還有其他伴隨燧體,我們便稱其為烽燧,而烽燧個數不同,其發布的軍事情報和信息也就不同。往往,烽火信號依據敵人的多少以及遠近,燃放的數量以及燃放情況都不盡相同。據考察,居住區東北三四十米處,有一寺廟遺址,可能為財神廟,寺廟院落內有殘留的瓷片和磨盤等,2001 年景泰縣文化館在此處考察時,就發現了一件高4 厘米的陶塑神像頭和飾有鷹頭的瓦當,神像頭部施綠釉,經過專家鑒定為明代晚期造像。
在索橋堡下游300 米處,既為明長城的在甘肅的起始之處,現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名錄之一。在當時,明朝政府因為前期大規模的征討,政府腐敗、國庫空潰,致使蒙元游騎長期肆意盤踞黃河以西的大小松山,也就是現今的天祝縣毛毛山、景泰縣寺灘鄉以及古浪縣的大靖一代,不時地挑釁侵犯,嚴重威脅著當時的蘭州、靖遠、莊浪、涼州等地的安全,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 年),兵部尚書田樂、總兵達云、分手道張南等人集結涼州、甘州、莊浪等七路兵馬,帥兵數萬人,發動松山之戰,此次戰役以多勝少,大敗蒙騎,將其驅逐于賀蘭以北。但因此次戰役勞師動眾,耗資巨大,致使國庫虧空,明庭再無征討擴疆之力,于是變攻為守。兵部尚書兼三邊總督李汶在一次出塞巡邊時,發現在景泰縣索橋渡口一線有一條長城殘跡,經詢問是漢長城遺跡,后經考察,黃河以西從景泰索橋出發經過紅水、裴家營,到大靖遠土門一線只有400 里,較之原先的防守長城線從蘭州西出發經鎮遠橋--安寧、烏鞘嶺--到古浪泗水這條線路減少1000 多里,而且從防御地勢、防御范圍來說,更勝從前,于是奏請朝廷修筑甘肅新邊,《上松山善后事宜疏》:“舊邊自永安歷皋蘭渡河,逾莊浪渡河以至涼州,一千五百里,防線過長。查涼州泗水至靖虜衛至索橋橫亙不過四百里,堪修長城一道。”明廷通過后,于萬歷二十七年三月動工,歷時四個月,于六月竣工,一條象征著明明王朝回光返照的邊墻——“甘肅新邊”躍然西北邊地。并在沿線修建大量的防御設施。明朝政府在修建新邊的同時,也貫通了東西的交通要道,在索橋堡的上游30米處,有一條“茶馬古道”,開鑿在陡峭的石崖上,可供行人、小型獨輪車或者牲畜托運通過,險峻異常,但是因為當時已是官方渡口,有守軍把守,又是絲綢之路東段北線上比較便捷的一條通道,所以東西駝客還是愿意取徑索橋渡口,途徑茶馬古道,西徑古浪入涼州后進入河西。沿著長城也有一條古道遺址斷斷續續,蜿蜒向西,是附屬于甘肅新邊的一條新開辟的相對安全便捷且暢通的官方交通要道。
索橋渡口遺址集黃河、絲路、長城、古堡、文化及軍事為一體,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必將成為我縣的一處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自2001 年以來,索橋古渡口被景泰縣文化館所挖掘,就成了省內外專家學者、文化旅游愛好者、攝影愛好者的打卡之地。
此次十九屆五中全會報告提出的“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獲國家文化公園”的意見,為索橋渡口遺址文化產業化發展引領了新方向。黃河流域的文化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挖掘黃河沿岸文化資源,實現產業優勢發展,深入推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已經成了必然之勢。黃河流經景泰110 里河道上,索橋渡口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比較深厚的標志性遺址,其圍繞黃河為核心的渡口綜合文化形態,,必定喜迎大批對黃河文化歷史具有濃厚興趣愛好的專項旅游客群。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景泰縣被列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乘著十四五規劃的東風,“索橋古渡口長城公園項目”被列為重點開發項目,將進一步促進景泰文化旅游的發展。
規劃中,首先力爭抓住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機遇,將打造以明長城、索橋古渡口遺址為依托、以綜合長城、古堡、古渡的邊塞文化體驗為主題,以軍事文化為補充,以自駕越野為主要方式的集長城邊塞觀光、攝影、文化體驗、自駕越野、紅色旅游、民俗休閑功能于一體的長城邊塞文化特色體驗帶。開發長城苦旅、長城大驛站、文化體驗等文化探古旅游產品。完善沿線自駕游服務、設施,聯合周邊城市打造絲路長城自駕游精品線路。
其次,以黃河、長城、古渡、古堡、絲路為背景,以黃河文化、古渡文化、絲路文化、長城文化、紅色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為特色,以古渡觀光、絲路風情、文化覓古、自駕露營為主導功能的特色文化旅游地、自駕休閑驛站,將觀光、體驗、消費融為一體,實現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促宣傳、以文化旅游相融合帶動,實現經濟發展,文旅共享。
再次,充分挖掘整理古渡歷史文化資源,發揮古渡文化的傳承功能,作達絲路貿易文化主題,凸顯古渡特色,以“場景復原”和“多元創意”為手段,擴展古渡文化和實體遺址內涵,打造“古渡--古驛--商賈”的模式傳承和文化延展。繼而打造“古堡探秘、石頭說話”的研學品牌,將多元文化于一體的索橋渡口文化傳承以一種新的形勢走進青少年中間,讓孩子們熟悉景泰歷史,傳播景泰故事,構建新時代青少年文化自信。在研學中,用腳步丈量腳下的歷史,用心智去思量文化的厚度,通過感知百年的文化脈動,體味先輩開拓者的情懷。
順著先輩留下的歷史脈絡,索橋古渡口遺址以它多元的文化形態,向我們展示著在索橋留下的歷史烽煙。站在索橋渡口,滔滔黃河、陡峭山崖、神秘古堡、蜿蜒商道、金戈長城......無不反映景泰歷史上的政治、軍事、文化、商貿、民族的狀況,現在借著新時代政策掀起的東風,本著推動古渡文化利用,保護傳承文化形態,充分利用旅游資源的規劃方向,大家必將看到一個以索橋古渡口遺址文化為中心的綜合性的、別具荒涼魅的景泰文化旅游帶,以及長城文化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