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
(四川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四川 成都 610021)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地方人民用他們獨有的生活方式傳承著一代又一代的民族遺產,而傳統的民族音樂更是其中最閃耀的藝術瑰寶。他們利用各種生動形象的音樂、語言和表演形式,將當地獨有的日常勞作方式、婚喪嫁娶以及民族信念等傳達給后人。而云南的花燈就是在眾多的傳統民間音樂中,具有極強表現力和傳唱性的民間藝術。
花燈,又稱花燈劇,是一種極具說、唱、舞、演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小戲。早期的花燈劇多流傳于云南全省、貴州盤縣、以及四川會理一帶。在長期流傳中,由于地區不同,先后形成9 個支派,以傳唱性而言,當屬云南地方花燈最具盛名。云南也是花燈這一藝術形式流傳最廣的地區之一。由于云南花燈劇藝術形式短小活潑,表現形式多樣,再加上鄉土氣息濃郁,唱腔優美動聽,更有一種獨特的“燈”味,時至今日,仍廣受當地群眾的喜愛。建國后,在全國藝術“百花齊放”的滋潤下,傳統的花燈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新時代的來臨,給藝術家們帶來了更多的靈感。他們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新時代、新生活的新劇目并在全國多次獲獎。如由袁留安主演的《大茶山》《紅葫蘆》等。這一系列由地方戲曲、西洋聲樂以及山歌小調之間融合交錯而形成的作品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更深刻展現出了改革開放后人們的新生活。
早在清乾隆時期,由于通商的便利,許多外省行業就已經在昆明紛紛建立會館。他們不僅帶來了各地的商品買賣,也帶來了各地流行的戲曲聲腔以及戲班表演。這些小曲傳入云南后,與當地的語言和風土人情相結合,又經代代相傳的藝術加工改造,形成了近代的昆明花燈。因此云南花燈既傳承了云南當地幾百年的傳統文化更接納了全國各地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十分搶眼的獨特性和藝術性,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所需。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今大多年輕人已不再喜愛這一有著悠久歷史的表演形式。年輕人覺得花燈“土”“俗”,不愿學習更不愿聽和欣賞。少了年輕人的傳承,這項有著悠久歷史的表演形式逐漸失去了代代傳承的習俗,轉而被充斥著現代氣息的流行音樂所取代。其中大量的作品已不再被世人問津,僅留存少量精、短、小的曲調被世人傳唱。如此現狀對花燈這一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非常不利。作為一名研究民族聲樂的教師,我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中國傳統,保護傳統音樂瑰寶,并繼承和發揚它的美與情。我將試著將花燈作品的研究運用于平常的教學中,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更好的傳承與發展花燈作品。
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兒歌花燈作品,該作品曲調婉轉明快、活潑靈動,歌詞詼諧形象,用簡潔明了的小故事給孩子們展現出了“螃蟹”的主要特點和習性,再加上該作品曲調上口利于傳唱,因此受到眾多群眾的喜愛。
1.在演唱中對音樂色彩及呼吸方法的把握。這是一首有著悠久歷史的傳唱小曲,因此具有濃厚的當地地方特色和情懷。為了適應當代聲樂發展趨勢,更好地滿足和調和當代民眾的音樂喜好,在演唱時對演唱方法的把握尤為重要。該作品雖為一首小曲,但為了使音色悅耳、圓潤,演唱時還是應借鑒西方科學發聲方法,對呼吸的流動和聲音位置的統一有較好的幫助。相對于50、60 年代的傳統民歌,這樣的聲音更具穿透力并在音域方面也得到了大的提升。傳統的演唱方法演唱到A或bB音時就已有一定難度,但如今隨著借鑒科學發聲的廣泛,大多比賽歌曲最高音可達到highC 或更高。但在這首花燈小調中,沒有必要過多地使用西方方法的全通道感,腔體開得過大,而更多的是借鑒流動的呼吸,使歌曲唱腔活潑、自然。這同時也和聲音發聲位置有密切的關系。我們都知道好的音色來源于好的嗓音本質,但后天的演唱方法,也同樣會使音色產生較大的變化。
2.在演唱中對語言風格的把握。大家熟知這是一首云南地方花燈小調,因此在演唱中應代入當地方言,才能更好地表現歌曲的風格和意境。但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地方方言千變萬化,伴隨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音樂的欣賞喜好也在不斷變化。對于這首傳唱了幾十年的作品,如若繼續沿用當時的咬字方法,當代人是無法理解和喜歡的。因此,在演唱中,有的地方要保持傳統的當地咬字念法,有的地方卻要與普通話相結合。比如“螃蟹”,普通話讀音念“Pang xie”,而在云南方言中,“螃蟹”被念作“Pang hai”,另外比如“腳”這個字普通話念作“Jiao”,而在云南方言中卻被念作“Jio”這個音,故這些有代表風格的語言是應當值得保留的。然而在云南方言中自古就有“an”“ang”不分,也就是前后鼻音不分的情況存在。如果整首歌曲都使用云南傳統方言就行演唱的話,會使歌曲略顯鄉土氣息過重,不利于年輕人們接受和喜愛,也更不利于當代人對花燈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只有稍作調整后才能使花燈作品的路走得更長、更久遠。
3.對作品表演方式的把握。這是一首類似童謠的鄉間小曲,用最簡單的語言和曲調表現出了極具生動形象的農村生活小事。因此,在教學舞臺呈現時,應把握住歌曲的特色風格,用相近的舞蹈和動作進行一些更生動的肢體語言表達,也可以用一人唱,多人和的形式,由一人在中間表演唱,旁邊眾人邊看邊和,從而增加了歌曲更加生動和形象,賦予表現力。同時也能更好地調節舞臺氛圍,讓更多的人聽懂花燈,看懂花燈,更愛上花燈。
這是九十年代流傳于昆明的一首花燈作品。該作品曲調歡快,語言豐富,十分具有藝術表現力。作品主要描寫的是農歷三月初三或者是六月二十三,姑娘們結伴去耍山、走街子趕集的情景。(所謂耍山就是爬山,類似郊游般的游玩。)歌曲通過對耍山時一系列所見所聞的描述,豐富而生動地展現了昆明城的美麗和富饒。歌曲中介紹了很多昆明特色小食,用最淳樸的方式表現出了昆明——一個少數民族風情多樣化的美麗小城,并為它做了一個藝術的“廣告”。同時這首小曲也用歌聲傳遞出了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越來越好的新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詞匯表達了當地人民對新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1.演唱中對作品曲調的把握。由于這是一首花燈小調作品,曲調最早由當地傳唱人口述所記錄,由于個人演唱喜好不同,在演唱和記譜中也有一些差異,但整體來說歌曲的大體結構和曲牌調子沒有大的錯漏。因此在學習和教學中不需要對作品的曲調和節奏過于苛求,如若一板一眼的演唱,容易導致作品失去靈性,從而變得生硬,失去本身的樂趣。但也不能過分自由,使作品懶散沒有筋骨,需要演唱者下功夫去琢磨并做好調節,才能使作品靈巧生動,活靈活現。
2.演唱中對作品唱詞和語言分析把握。這首小曲的唱詞非常生動,雖沒有華麗的辭藻,大多由演唱者口語而成。歌詞大意為農歷三月三或六月二十三這天,小姐妹相約一同出游的場景。歌曲大致分為兩個主要唱段,其中第一段的唱詞版本較多,多為介紹昆明近郊附近的山,如:花果山、跑馬山等,唱詞可根據山的特色而改變。而第二段主要介紹昆明最有名的山——西山。作品中的唱詞簡單純樸不花哨,用最直白的表達展現出當地的美景、美食和風土人情。在聲樂學習中,這首歌同樣也應使用地方方言進行演唱,要唱好這首作品就必須先熟悉相關方言并理解其中含義。必須做到先把唱詞念得清楚明白,切不可囫圇吞棗地匆匆讀完。其中句與句之間的停頓更是要自然而帶有呼吸感。演唱時還應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嘴部力量,咬清楚每個字的字頭字尾字腹,使唱詞聽起來流利靈巧,有活力。
3.演唱中的技巧分析把握。首先由于歌曲的風格是民間傳唱的花燈,因此對演唱中聲音的發聲位置要求就很重要,切忌不能使嘴巴張得過大,口腔通道開得過大,造成氣多聲少的情況。我們都知道聲音與氣息的比例是相對平均的。在這里必須使用較高的聲音位置來演唱。練習時應盡量貼住頭部前面罩位置來說話,用興奮的狀態進行演唱。其次,這首作品的唱詞較多,且中間夾雜念白,對語感的要求極高。
4.演唱中對作品特色風格的運用和把握。首先,在這首小曲中運用了較多具有云南特色的甩腔和滑音。在演唱中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度”,控制好氣息的支撐力量。其次,在作品中出現了很多極具當地特色的形容詞和襯詞,如咕嚕團轉、漂咚漂咚等,在演唱時要注意歌詞的含義,可盡量貼近口語化的用聲調表達。用真實的情感表現出作品蘊含的青春和樸實,才能更貼近當地百姓的生活,也更具詼諧活潑之感。
5.演唱中對作品表演形式的把握。這首花燈作品表現形式多樣,可作為獨唱曲目個人完成,但亦可作為多人表演唱進行表演。但相比之下更適合于以多人群演的模式進行。舞臺上一領眾和的表演形式可使作品更具表現力,更真切地表現出當地人民熱情淳樸的本性,也用最簡單的詞匯描述出當地豐富的資源和美景。
在早期的花燈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花燈劇多以敘事為情節,把一個個傳統故事情節用唱的方式表現出來,根據劇目大小長短表演風格,大致可分為花燈大戲和小戲和花燈歌舞三種。“大戲”一般多為著名的經典名著或傳說,多以表現頌揚或批判,有一定社會輿論的大愛大恨等大型劇目。如《竇娥冤》《江姐》等,類似我們現今的歌劇。不同的在于我國歌劇創作時間大多為近現代作品,僅幾十年歷史,且源于外國借鑒,有一定西洋音樂的底子做支撐,在演唱技巧和曲調技法上也更貼近于西方和聲概念,語言也多為大眾們易懂的普通話。而花燈的曲調更貼近于本土的戲曲風格,語言也由當地方言構成,更貼近于民歌,對演唱的要求也不像歌曲那般嚴謹,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即興性。而花燈“小戲”則多為講述民間生活、勞作中的小事,比如婚姻愛情、家庭倫理道德等,一般為發生在身邊的小事,簡明易懂,用最簡單直接的話語進行表達,如《回娘家》《小姨妹過河》等。花燈歌舞則是多以邊唱邊跳為主的表演形式,一般形式較為熱鬧,氣氛活躍,多為表現人們幸福新生活為主,最受大眾喜愛。
1.花燈的演唱具有較強的自由和即興性。由于花燈多為聽記和傳唱的產物,在音樂上經過了較多的洗禮,最早的版本到底為何確實無從考究,因此在演唱作品時容易出現多種版本,但好在曲調歌詞多大同小異。因此花燈的演唱具有一定的自由性。
2.花燈的語言樸實易懂,簡單直白,作品大多以敘事為主的小故事。不難發現花燈作品不論大戲還是小戲,多以一個故事、一件小事為題。花燈使用當地方言進行演唱,較為貼近民眾的生活,因此較為樸實和傳統。
3.花燈的表演方式多為群演。花燈的表演一般多為一領眾和的形式或群舞群和的形式,現代花燈作品多用于節慶時節,一般曲調較為活潑歡快,唱詞詼諧生動,以描繪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和日常小事為主。
4.花燈的流傳的局限性。首先,由于現代化的不斷進步,很多優秀的文化藝術沒有人繼承和發揚并得不到保護,導致花燈這一表演藝術漸漸沒落。其次,由于花燈多使用當地方言進行演唱和表演,導致較多外地人聽不懂也學不會,因此造成了流傳的局限性。
1.保留花燈的藝術性。首先花燈是一由戲曲演變而來的表演形式,因此在學習中對演唱的腔體和位置有較為明確的要求。演唱和學習前,應先根據歌曲的創作時代和流傳背景進行了解,不同的時代演唱的聲腔、語言甚至舉手投足時眉宇間的表演也應該有所不同。在現今的學習中,要保留原本的花燈藝術風格,保留花燈本土民俗民間特色,不可一味地崇洋媚外,舍祖忘本。
2.根據音樂的時代性對花燈藝術的改良和發揚。由于時代的變化,早期花燈已不能使人們對音樂的享受得以滿足。隨著人民日益富足起來,對音樂的欣賞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在現今的教學中不應一味地強調花燈的原始韻味而忽略了花燈演變的時代性,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比如,首先在演唱一些近現代花燈作品時,可借鑒科學發聲的方法,使聲音的音質音色更優美純凈,從而讓更多的人愿意欣賞,并愛上這門藝術。其次,對于歌曲唱詞而言,對方言的演唱尤其重要,我認為不能一味地完全使用普通話演唱,這樣的花燈沒有靈魂、沒有風格、更沒有內涵和韻味,但如若完全使用地方方言進行演唱,那真正聽得懂的人范圍就很窄,將不利于我們花燈的發揚和傳承,因此在教學和學習中應根據歌曲表達和演唱含義進行取舍,在不影響風格性的基礎上使用普通話來表達,讓更多的人聽得懂、看得懂、學得會。
3.對花燈表演形式的改良和發展。在現今多元化發展的社會中,花燈的表演形式必須進行一定的改變才能順應社會需求,繼續傳承。首先,對花燈的服裝道具要求需進行改革,在傳統的服裝上需更加精致,讓人能眼前一亮,就像是傳統的旗袍,經過時代的改良,能被更多的年輕人所喜愛,只有這樣才能突出藝術的美和文化的傳承。其次在配器伴奏上,傳統的花燈多為民間民樂演奏,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帶有一定戲曲風格,可以保留而更加精進。但如若很多近現代作品也都使用相同樂器配樂,會使得作品過于“小家子氣”,缺乏與時代相貼近的氣息,同樣也會阻礙花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相信將藝術性和時代性相結合的云南花燈一定能煥然一新,在當代社會舞臺上也將大放異彩,從而吸引更多熱愛花燈藝術的年輕人學習和傳承這一中華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