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倩
(山東政法學院民商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民事執行是指人民法院根據申請執行人的申請,依照法定的程序,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采取法定的執行措施,強制義務人履行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人民法院的民事判決、裁定或其他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的活動。
民事執行難是指被執行人擁有財產,負有履行的義務并且能夠履行義務卻通過各種方法拒不履行義務,使得民事執行難以及時、全部進行,申請執行人的權利難以實現的情形。
1.損害債權人的權利
民事執行難以全部進行會損害債權人的物質利益,影響債權人及其親屬的日常生產經營和生活;民事執行難以及時進行則可能會損害債權人的非物質利益,比如給債權人造成精神損害等[1]。
現實生活中,許多債權人生活并不富裕甚至窮困潦倒,他們肩負著自身的生活壓力以及孩子的教育壓力,因此他們需要得到被執行財產來維持日常生活和生產經營。民事執行難以進行會使他們產生焦慮的心情繼而影響身心健康,而債權人在等待民事執行的過程中,勢必會分出精力持續跟進執行情況,這會減少債權人從事其他活動的頻率,在物質和精神上對債權人造成不良影響。
2.危害司法權威和尊嚴
民事執行是申請執行人申請之后,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律采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為。人民法院是國家司法機關,其做出的行為和決定均代表了國家的司法權威和尊嚴。
民事執行難歸根結底是被執行人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等的不履行,甚至在法院工作人員上門執行的時候耍賴撒潑,阻礙執行工作的實施,法院的判決對這些被執行人來說成了一紙空文。這種行為蔑視了司法尊嚴和權威,降低了司法公正和公信力。民事執行難的情況持續存在下去會動搖人民群眾對司法機關乃至法律的信任,危害司法權威和尊嚴[2]。
3.擾亂社會秩序
民事執行難大多時間意味著被執行人欠債不還,而且通常還是欠了巨額款項不還,這會破壞公共秩序和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善良風俗,長此以往會產生社會不良風氣盛行的后果。
并且,當債權人發現他們難以通過合法的途徑討回自己應得的利益時,可能會采取非法的手段,乃至實施刑事犯罪甚至采取極端措施來討債以至于危害社會安全。因此,從長遠來看民事執行難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我國對于民事執行的法律規定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中。但是,我國法律只對民事執行進行了比較籠統的規定,主要限于執行管轄、執行申請、執行擔保、執行和解等程序性執行規定,對于不履行義務、逃避執行的行為,我國民事訴訟法并沒有規定相應的解決措施。
我國目前民事訴訟執行的實務現狀可以總結為四點,被執行人難找、被執行財產難尋、協助執行人難求以及應執行財產難動。這四種情況阻礙了民事執行的全部、及時進行,導致民事執行周期長、民事執行結案率低,嚴重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
1.被執行人難找
被執行人難找,從被執行人的角度來說,是在實務中被執行人通常在審判階段不參與,在執行階段潛逃致使民事執行找不到當事人;從執行機關的角度來說,被執行人潛逃致使文書送達難度增高、時間增長,民事執行的周期增長;從執行人員的角度來說,我國幅員遼闊、人口基數大、人口流動性強,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潛逃的被執行人無異于大海撈針,執行人員的工作難度高,強度大。
在被執行人開庭時未到庭,隨后又潛逃,各方尋人無果的情況下,法院只能依法將被執行人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債權人的權利最終也無法實現。實務中存在著很多因為被執行人潛逃致使民事執行難的例子,也存在著很多合法權益得不到實現的債權人。
2.被執行財產難尋
被執行人一旦潛逃,就會給執行人員尋找被執行財產帶來困難,因為除了被執行人沒有人會更清楚都存在哪些被執行財產,即使有一些被執行財產有經過公示的登記,但這只是全部被執行財產的一部分,有一些被執行財產是未經登記的、不為人所知的,這部分財產在被執行人潛逃之后就難以找尋[3]。而被執行人除了自身潛逃以逃避履行義務之外,還會轉移或隱匿財產以抗拒或規避執行、逃廢債務,并且這種行為通常具有合法的外觀。這進一步加大了執行人員找尋被執行財產的難度。
在被執行人涉嫌轉移、隱匿財產的時候,法院通常會先懸賞公告征集線索。但現實生活中因為各種原因,往往無人提供線索,因而法院只能認定被執行人無可供執行財產,最后債權人只能在重新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供執行財產時,再向人民法院申請恢復執行以實現權利。但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很小,既然被執行人在當時都沒有讓法院發現有可供執行的財產,事后又怎么會輕易讓債權人發現其擁有可供執行的財產呢。
3.協助執行人難求
協助執行人是指協助民事執行的單位和人員,但是在實務中許多單位和個人因為不想得罪人或者懼怕承擔責任而相互推諉,不愿協助民事執行,甚至有些單位和個人會因為私情私利而向被執行人泄密,協助被執行人逃避義務的履行[4]。
缺少協助執行人的幫助,因為對實際情況缺乏了解,民事執行人員往往很難將民事執行繼續推進下去,這加大了人員和精力的耗費,使得司法資源在不必要的領域浪費;而徇私情私利繼而泄密的行為則會從根本上導致民事執行無法實現,損害債權人和國家的利益。
4.應執行財產難動
雖然我國法律做出了強制執行的規定,但是在實務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情形以至于難以執行應執行財產。比如,被執行人采用一些不講道理的或者極端的像賴在房子里不走的方式來拒絕執行財產,出于人文主義或者迫于輿論的壓力,執行人難以強制執行財產,債權人的權益得不到實現。
我國目前雖然對于民事執行有相關法律上的規定,但是這些規定都比較寬泛,我國法律體系中缺少具體的規定,比如如何進行民事執行、被執行人逃避執行時執行機關應如何做等。相關法律的欠缺會導致執行機關因缺乏法律作為后盾而畏手畏腳,難以維護債權人的權利。同時,我國立法體系中關于民事執行的部分直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所吸收,民事執行只是作為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一部分而存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缺少單獨的民事執行法,使得民事執行在公眾心里的地位天然較低。
民事執行機關主要是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的工作日常狀態就是案多人少,導致工作人員分散在民事執行上的精力不充足,可能會出現消極執行、拖延執行的情況。同時,在民事執行長期沒有進展的情況下,法院很可能在其他領域需要人手的時候將民事執行人員調到其他更緊急的部門工作,使得民事執行工作擱置,這都會導致民事執行難[5]。
其次,有些執行人員自身水平不高、能力不足,執行手段匱乏、執行措施不力導致民事執行不能很好地推進也是導致民事執行難的重要原因。部分執行人員因為缺乏專業知識,難以發現全部執行財產、難以及時察覺被執行人轉移財產的行為甚至會因為工作能力不高導致執行財產流失,以至于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同時,有些協助執行人消極協助或者徇私情也會給民事執行帶來麻煩;還有些地方存在司法腐敗的現象,有關人員或部門徇私利會干預民事執行,來自于內部的阻力成為導致民事執行難的重要因素。
從被執行人本人的角度出發,缺乏誠信意識是導致民事執行難的重要內部因素[6]。許多被執行人缺乏誠信意識,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的心中沒有一個名叫誠信的東西來約束他們的行為,這就導致他們一旦負擔了某種義務,他們不會去承擔這種義務而是會本能地趨利避害,去選擇損害他人的利益。
其次,被執行人的法律意識不足是導致民事執行難的另一重要內部因素。有些被執行人認為自己的行為只是單純的欠錢不還,我拖著就不還錢你也拿我沒辦法,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所以法律的規制作用對他們來說不存在。如果能夠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律對他們行為的規制作用,讓被執行人能夠意識到自己逃避執行的行為是違法的,那么在執行過程中,被執行人可能就會積極配合,有利于民事執行的順利進行。
民事執行措施具體化,給執行人員提供具體的法律依據,增強執行人員的底氣。還可以將獨立的民事執行法納入我國的法律體系中,提高民事執行的法律地位。
我國法律體系中對于被執行人逃避執行的行為做出了一定的懲罰,比如納入失信人員名單以及限制高消費等,但這只是對被執行人逃避執行之后的懲罰,并不能從根本上規制被執行人逃避執行的行為。所以,我們應該同時采用其他手段措施比如提高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入罪率等刑事手段來使被執行人產生恐懼心理從而不敢逃避執行。
加強執行隊伍建設。重視執行人員能力培養,采取培訓學習的方式提高執行人員的執行知識水平和法律知識水平。同時還要注重執行人員的素質提升,有些時候執行人員的態度好一點可能就會打破僵局,使被執行人從心理上愿意承擔義務。
注重執行協作。發揮協助執行人的作用,讓協助執行人與執行人員共同配合保障民事執行,促進債權人權利的實現。
發揮社會監管的作用。我國目前對于民事執行的監督在《兩高關于民事執行活動法律監督若干問題的規定》中有所規定,但這主要是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民事執行的監督,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發揮社會的監督作用,比如政黨、人民團體、輿論、媒體等,來確保債權人權利的實現。
提高社會公眾的誠信意識,可以采取播放公益廣告、樹立道德標桿等方式;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可以采取播放法制節目、發放法律知識小手冊等方式來鼓勵公民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比如讓公民知道可以通過申請財產保全來防止被執行人轉移財產。
同時,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對失信人員的懲罰,除了對失信人員本人的限制消費等的懲罰之外,還可以采用父母失信影響子女的方式規制被執行人的行為。
我國民事執行體系因為存在立法不完善、執行機制不健全以及被執行人誠信意識和法制意識不足等問題導致民事執行難,損害了債權人的權利。本文通過探討民事執行難的危害和我國民事執行的現狀來分析我國民事執行存在的問題,最后給出相應的化解建議。希望能對民事執行難的情況進行規制,保障債權人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