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
剛剛公布的特朗普任內首份貿易政策報告,被媒體稱為“貿易戰計劃”,其中對華貿易政策表述尤為強硬,稱將“采取一切可能的貿易措施”來向中國施壓。在美方調門持續升高的情況下,應如何澄清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成因,緩解中美貿易摩擦?
應當看到,貿易不平衡是全球化的產物。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是包括美、日、歐盟及其他經濟體在華投資在內對美貿易順差的總和,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國貿易順差在其中很難理得清楚。
發端于上世紀90年代的IT革命帶來了全球供應鏈管理和綜合物聯革命。一個產品可以在全世界不同地方完成,哪一種要素跨界流動最困難,就在哪里完成最后的加工組裝環節。農民工、土地、環境容量是最難跨界流動的要素,哪有農民工,國際資本在哪里降落。過去30年,中國吸引了2.77億農民工進入到產業,他們組裝完成的產品最后被算作中國制造、中國出口、中國順差,但據一些學者對蘋果手機價值鏈的分析,其對中國的增加值貢獻所占比例很小。從這個角度說,表面上看是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實質是全球化對美順差。
中國對美貿易順差計算中存在很多統計、標準方面的問題。按照傳統貿易統計方法,不管真正的主體是誰,凡是在中國生產一年以上的企業對美貿易都算作中國產品出口。但如果按所有權計算,即企業或股權中間哪國占比重最大,美國的貿易順差全球第一。
中美貿易不平衡由兩國貿易結構和經濟結構差異所決定。中國正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貨物貿易的生產和出口比重大,而美國已進入知識經濟和服務經濟階段,其貨物貿易存在逆差是完全正常的。
考慮到美國對華高新技術產品的種種限制,減少對美貿易順差的主要途徑是增加對美農產品、天然氣和石油的進口。我經常問美國朋友,難道美國僅僅是農業國和初級產品出口國嗎?坐擁世界上最先進的高科技企業,美國要素稟賦的優秀方面——高新技術產品對華出口的優勢在什么地方?美國人常常將人權掛在嘴邊,如果中國為緩和美方壓力持續擴大農產品進口,讓200萬美國農民受惠,那五六億中國農民的生計怎么辦,中國社會的安全與穩定怎么辦?
美國人解釋說,限制對華出口高新技術產品,是因為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沒做好。但有經濟學家研究發現,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越努力,美國出口到中國的高新技術產品越少。這一負相關關系,有非經濟學因素在干擾。
美國學界對此心知肚明,但核心問題還是利益。加息、減稅和再工業化是特朗普政府國內經濟政策的重點,所有這些改革的收益十年后發生,成本誰來買單?日本為上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的減稅改革成本買了單。但美國不要指望中國成為另一個日本。中國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這個角色美國替代不了。
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對話不要打貿易戰,是中美經貿關系的大局。緩解中美貿易摩擦,最有效的方式是多層次的對話和溝通交流。
聽證會是美國決策過程中的必要環節。我觀察一些貿易聽證會后發現,由于沒有中國學界和企業參與,導致很多問題因誤會、信息有限或者既得利益操縱而產生。中美貿易問題上“只有一種聲音”的狀態,讓中國始終沒有辦法辯護。我們需要多做美國地方政府、企業、學界和商會的工作,培養一些為中國說公道話的聲音。
我們要清楚地告訴美國,擴大進口是中國重要的戰略性變化。在保護主義甚囂塵上的氛圍中,美國一方面抱怨貿易不平衡,一方面對華出口采取諸多限制,因此真正應該被討論的是怎么公平對待中國的問題。▲
(作者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環球時報201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