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山東省濟南市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02)
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造景強調與實際環境進行充分結合,讓整個景觀空間充滿層次感,從而為人們帶來更多不同的體驗感。在植物造景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合理搭配各種元素,例如,植物與空間的搭配,可讓有限的空間發揮更大的價值,為城市景觀塑造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研究植物造景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對植物造景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園林建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同時,還要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1]。在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時,強調自然優先,也就是需要重視植物物種之間的生態平衡關系。因此,需要從實際地勢環境、生態氣候環境等方面進行分析,對不同植物加強層次化的布局以及應用,確保人們能夠在一年四季可以欣賞不同的園林風景。此外,自然優先原則強調盡量減少人物因素對植物景觀的影響,植物物種之間的搭配、植物與景觀建筑物之間的搭配保持協調,這樣才能保障園林生態系統達到自然演變的目標,進而為人們呈現植物群落的生態景觀。
植物造景過程中,需要考慮當地氣候條件、環境地質環境,并結合綠植的習性、養護管理等特點,對景觀綠植合理搭配[2]。因地制宜除了考慮自然因素,還要充分考慮當地人文風俗,例如,人們的民俗習慣、興趣愛好、城市文化、城市發展等因素,確保景觀滿足生態需求的基礎上更好地為城市發展以及人們日常生活而服務。
在對景觀植物配置過程中,需要考慮色彩搭配、物種搭配以及空間搭配等因素,盡可能在有限的空間之中最大限度發揮植物的作用。同時,色彩相宜的基礎上還需要考慮如何與環境、建筑物等特征保持協調,從而讓景觀植物與生態環境實現統一。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形態、植被、作用以及氣味,合理搭配可以讓景觀呈現多層次的色彩美、形態美,不同季節更有不同的特色,非常有利于烘托園林氛圍,讓人們的心情更加愉悅,例如,紫薇花、花草、喬木等均有不同的色彩,合理搭配可呈現出不同植被的空間,讓整個園林的空間布局更加合理、美觀。
具體來講,植物造景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時,至少需要保留和發揮兩種功能,第一種是滯留滲透功能的發揮,以雨水花園為例,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生態系統與人工濕地系統,將生態學、景觀學以及建筑學充分融合,不僅能夠對生態氣候進行調節,而且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雨水花園所呈現的雨水交匯、土壤、植物的生態景觀格局,能夠加快自然水的循環力度,從而為城市打造出“綠肺”系統。第二種是傳輸的發揮,在植物造景中,種草溝是常見形式,作用是對地表形狀進行改變。通常來講,草溝是由低洼綠地或者是表面溝壑構成,在雨季可以收集雨水又或者是周圍地表徑流,并進行處理。
植物造景可讓景觀更加立體化,所以,在比較單調的道路中通過植物造景的合理設計能夠道路景觀更具內涵,當然前提是不能影響到司機的視線,必須保障車輛能夠安全行駛。同時,還要考慮到排水需求,因此需要嚴格按照道路鋪設材質、管線布置等實際情況對橫坡坡度進行設計,建議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形式的路拱,可以達到園林環境的目標。植物搭配要以綠植為主,綠植有利于人們疲勞的作用;行道樹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比較高大的樹種,一定程度上可以強化道路的方向感以及連續性,樹種要適宜當地氣候環境,最好是當地鄉土樹種,不僅可以節約成本,而且便于后期養護管理。植物造景中,要重視喬灌草的結合,不僅可以提升道路綠地景觀的層次感,而且能夠將噪音、粉塵、尾氣污染降低,在綠化道路的基礎上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此外,植物造景的高低起伏能夠形成具有指向性的視覺通道,尤其是在植物的搭配之下,綠地道路可呈現障景、漏景、夾景等,可以讓人們與大自然更加親近,并充分享受大自然所帶來的各種意想不到的美妙。
植物造景與綠植相結合進行設計,主要是以綠植特有的形體、植被以及種植的疏密關系為基礎,從而將其構造成為具有一定程度變化的植物景觀空間,能夠充分體現景觀的季節性,讓人們在不同季節感受到園林綠地不同植物造景風格。對于植物形式來講,環境的起伏以及開合均會對其產生較大的影響;除開一些個別的景觀效果要求之外,對于植物來講,垂直設計通常需要與園林環境設計的垂直方向保持一致。
所以在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景觀區域與綠植的結合十分緊密,可以將原本封閉、乏味、狹長的綠地系統打造成為具有層次感、品質感的獨有景觀效果,其中兩者的融合可對立面空間進行合理營造,一方面能夠讓園林綠地中的道路方向性、連續性等方面更強;另外一方面,還可以滿足地下管線布局以及排水的實際需求[3]。具體來講,第一,綠植可強化植物造景的功能性,在設計綠植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樹木特點進行內外錯落的種植,這樣能夠打造出具有動態性、節奏性的林緣線。例如,在園林綠地檢核過程中,常常需要塑造與丘陵類似的環境,但是有的時候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就無法給人們一種自然感。此時就需要將植被與景觀區域合理結合,對于主要觀賞立面進行針對性設計,比如在靠近坡腳地附近不要種植過于高大的喬木,可采用一些低矮的地被植物以及灌木,或者在較低位置打造出起伏比較緩和的草地,而在景觀區域的頂端種植比較高大的喬木,這樣就可以呈現植物的層次感,讓整個植物景觀的布局看起錯落有致。第二,利用植物烘托園林綠地的自然氛圍。景觀區域與綠植相互匹配時,可以讓自然的多層次配置更加突出,尤其是在面積較小的景觀區域時,建議合理采用群植、叢植、獨植等種植方式,將觀賞果實、觀賞綠葉、觀賞花卉的落葉樹種、常綠樹種進行合理的混合搭配進行種植,可以讓園林地綠地環境變得更加休閑舒適。針對一些規模較大的坡地種植來講,建議首先對群落的主要樹種進行確定,再進行搭配植物實現混合種植的目標,可以讓整個植物群落景觀更加豐富,帶給游客更多元的觀景體驗。
根據對不同樹種的搭配設計,營造出符合自然規律的、生態的、豐富的植物群落。達到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效果。通過植物品種的組合搭配,在不同季節體現出不同的氣質及空間感受,營造出季節的特色,做到春季有花,夏季濃蔭,秋季落葉,冬有老枝。將原生觀賞植物群落擴大,保留福山原生態自然景觀。根據使用空間性質的不同搭配不同的種植形式,利用不同植物的生態特性進行相應的組合搭配,營造空間的動態變化,豐富不同空間內人群的感受[4]。具體如下:①春季植物景觀。園林外環境的春季應當充分體現春暖花開、欣欣向榮的特色,因此,需要在主要的活動場地之中充分利用春季開花的植物進行搭配,目的是突出春天的生命力,并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使其能夠加強鍛煉,充分享受春天的溫暖?;诖耍瑘@林外環境的植物可以選擇日毛杜鵑、雙莢槐等適合當地生長的植物,并結合植物的特性進行合理搭配;②夏季植物景觀。在經過春天萬物復蘇之后,植物在夏季將會亭亭玉立。建議在園林外環境的西面栽植夏季開花的植物,營造出蔥郁的視覺效果,有利于吸引更多民眾進入到建筑外環境休息、避暑以及納涼?;诖耍ㄗh植物選擇柳樹、水杉等;③秋季植物景觀。秋季的園林外環境要體現秋高氣爽的特色,短日植物在秋季正處于生長旺盛的階段,建議結合園林外環境的實際地形以及景觀內容進行設計,例如,可以在建筑外環境的南面栽種適合秋季生長的灌木、花以及喬木,確保秋季下的建筑外環境能夠呈現出秋高氣爽、繁花似錦的情景。基于此,建議植物選擇月見草、波斯菊、楓香、欒樹等;④冬季植物景觀。植物在冬季將進入到休眠期,為來年生長儲蓄能力。而常綠植物即使在冬季依然會保持青翠。在園林外環境的北面可以重點培育鄉土常綠植物,目的是豐富植物的林冠線,并將冬日青翠之美體現出來?;诖?,植物選擇可以是狗牙根、香樟等。
在設計園林外環境的過程中,為了確保園林功能的順利發揮,需對建筑外環境所處的場地情況進行分析,結合外環境景觀基礎設施理念,進一步完成建筑外環境的總體設計布局。具體設計時,通過園林前端設置濕地,包括沉淀前池、淺水濕地植物區以及深水濕地植物區,借助各區不同的水力特征和生化反應類型達到水質凈化的功效,同時也形成較好的景觀效果。濕地配置根系發達,氮磷等污染物吸收能力強的如燈心草、蘆葦、香蒲、菹草等水生植物,有助于提升建筑外環境的生態承載力,從建筑外環境內部來看,主要采用以形式多樣的綠地形式構造景色,一方面是為了讓建筑外環境的景觀空間環境更加豐富,另外一方面,可為生物提供集田園、林地、濱水、濕地等多樣性功能于一身的生態環境,可有效保障建筑外環境的生態平衡性、多樣性。
綜上所述,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做好植物造景,能夠充分體現園林的空間感以及層次感。同時,植物造景與園林其他景觀元素的完美融合,可塑造更加具有視覺沖擊感的立體景觀,從而為人們帶來更多不同的環境體驗。因此,在具體設計過程中,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規劃設計,進而提出最合理的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