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宇 李健 王新源 劉錦添 王雨琳 房燁瑋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300)
濟南自開商埠以來,圍繞濟南老商埠區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商埠文化,自近代以來,其發展演變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對于濟南傳統文化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
濟南老城區古色古香,環境固然優美,但是布局相對保守封閉,不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商埠的建立相當于另立新區,不僅保守了浪漫古樸的老城,而且還開辟了新的發展天地,這是遵守了“老城保護、發展新城”的規劃宗旨。商埠在新的地帶崛地而起,開放吸收外來文化,設立領事駐地、華商和華洋貿易處、菜市等,為濟南這座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
商埠文化在釋放活力的同時也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首先是城市治理方面,商埠對道路的安排規劃融入了巧妙的構思,設計者將商埠區東西向的道路稱為經路,南北向的道路稱為緯路,與地球儀上的經緯方向截然相反,這樣的安排,囊括了經一路至經七路、緯一路至緯十路的道路,據說這種安排是采用古時織物“長者為經,短者為緯”的說法設計的。不僅如此由于經緯路呈綜合的棋盤式交錯網線,清晰地劃分了街道,便于布局安排店鋪等建筑,提高了街道的容量,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這種既吸收中國傳統又符合資本主義商業布局的道路設計是商埠區的一大特點。
在交通出行方面,濟南的膠濟鐵路與金浦路的交匯不僅是濟南商埠與公眾和國內外交流的窗口,也是近代濟南鐵路工業遺產存留的象征。通車前的濟南,是一個沿河的內陸小碼頭城市,水運陸運是其主要的交通方式,自1904 年6 月膠濟鐵路全線通車以來,濟南一躍成為京津門戶、中華南北咽喉要塞,由傳統的內陸城市向開放性商業城市轉變。清末時期,人力車這種客運形式在各大城市興起,隨著開埠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學習,市內交通不斷更替,汽車客運于1917 年出現,汽車作為新式交通工具,相較于人力車更為快捷便利、舒適安全。它的出現和小范圍運行,表明濟南傳統公共交通系統中已萌生出現代性因子。商埠文化帶來的不僅是交通方式的轉變,還有管理方式、建筑類型、社會文明的更新。商埠區的建筑主要可以分為:商業建筑、住宅建筑、辦公建筑和公共建筑。商埠區代表性建筑的津浦鐵路濟南站(即濟南老火車站)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德國著名建筑師赫爾曼·菲舍爾設計的一座典型的德國風格日耳曼式車站建筑,該火車站不僅保持著優良的設計標準,還有德國政府專門制定的《中國鐵路建筑建設規定》作為保障,律條的嚴格規定,考究嚴謹的質量水平,給當時國內鐵路建設提供了典例。以瑞蚨祥鴻記為代表的商業建筑,是商埠區中西融合建筑理念的產物。建筑借鑒了西式教堂的建筑形式,設計安排了兩座塔樓,但是塔尖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四角攢尖四方亭,建筑群以四合院的平房為主,融入了西方建筑中單體樓房的審美設計,得以成為濟南現存最有特色的老字號商鋪。靈活復合的建筑功能、多元獨特的建筑風格都反映出了濟南近代建筑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典型特征。
濟南以泉水聞名,素有“泉城”的美譽。濟南泉水、河水和井水是其居民的主要用水,泉眼遍布濟南城,又有復雜多樣的取水線路,因此在開埠前濟南的供水系統相對完善,用水也并不緊張。然而開埠后,隨著城市規模用地的擴大,工業用水和商業用水需求增多,其產生的水污染也造成了泉水質量下降,供水問題嚴重影響著濟南城市的運行,因此1934 年,市長聞承烈主持成立自來水公司,建設城市供水系統,全面建設供水基礎設施,于1936 年建成濟南市趵突泉水廠,自來水的供應極大便利了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商業生產,促進了濟南城市的現代化和發展的可持續化。
濟南的傳統商業體系是以字號行棧為形式的商業店鋪,這些機構往往存在年數長久,有著聲名遠揚的美譽和行業絕技,又稱“老字號”。開埠前的老濟南以織業為盛,而于1851年開設的祥隆布業是綢布業中的老字號,各行各業都有自己代表的老字號,比如鴻祥茶莊、錦盛樓等,這些老字號靠優質的商品質量和信譽得以享譽濟南、馳名全國。濟南開埠帶來的是商業的變革,對老字號產生了一些沖擊和影響。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和洋貨的涌入,使得這些老字號不得不放棄傳統維持的規則,激烈的競爭迫使一些商家改變營銷商品和技藝方式,一部分店鋪在競爭中消亡,而以瑞蚨祥為代表的綢布店崛起從而占領整個綢布市場。除了傳統商鋪的應時改變,濟南還產生了一種新的商業形式——百貨市場。這是由于開埠后大量商品等生產生活資料的涌入,人們的生活需求增多,傳統單一的商鋪不能滿足采購需求,這種綜合性的商城便應運而生,以大觀園商城、國貨商城為代表的百貨市場往往集購物、餐飲、娛樂為一體,不僅滿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還豐富了其精神生活。
在開埠以前,濟南市民的飲食習慣仍是以傳統的飲食結構和規律為主,隨著開埠后大量的外地人口流入濟南,居民的飲食結構呈多樣化趨勢發展。比較突出的是西式餐飲的出現,開埠自然外國僑居人口出現,漸漸地便開設了西餐館,當地居民逐漸接受了西方的飲食器具、禮節,這種中式以麥粉粗糧為主,青菜肉蛋為輔的飲食習慣受到了西式烘焙的沖擊,但是能夠享用這種飲食風尚的僅存在于城市的富裕階層,普通居民和勞動者仍過著清茶淡飯的生活。不僅飲食,在娛樂方面也多有變化。在此之前,登高望遠、游園攬勝、燒香拜佛、逛廟會等皆是名人雅士乃至普通民眾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1870 年,濟南城內匯波寺閣東南建大舞臺,這是濟南營業性茶園的開始,到1904 年濟南開埠前,如1885 年開設在司家碼頭的富貴園都仍有較大影響,是為游樂的好場所。在開埠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文化、技術紛紛涌入,如報刊、電影、廣播、話劇等標志現代城市文化的文化樣式在濟南相繼出現,不僅豐富了濟南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提供了更為現代的娛樂方式,在經三緯四路段建設的商埠公園(今中山公園)是濟南歷史上的第一座公園,面積有約八公頃,以西式布局為主,加以中式穿插點綴,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直至今天仍是周邊居民散步消閑的好去處。
開埠后多元文化相互碰撞,濟南人的思想和觀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更加重視對民眾的教育。不同于封建時代束縛思想、文化專制,開埠后受西方先進文化的影響,利用閱報碑、問字處、圖書館等載體對民眾進行識字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來開通民智,并通過報紙來了解時事要聞,于1929 年8月創立的民眾教育館推動濟南社會教育的進行;不僅如此,濟南市政府還在經二緯五路前山東省銀行兌換處建立了民眾體育場,對市民進行體能和健康訓練,更有利于市民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開埠推動了濟南近代城市教育的發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社會教育事業的出現有利于開發民眾智力和知識的傳播,同時也促進了城市的教育普及以及風俗文化的轉型,以科舉為導向的傳統教育體制最終被革除,現代化的教育體制逐步確立。
開埠后新觀念的沖擊影響著方方面面。在商業方面影響著商人的行商觀念,濟南的行棧商人在新興貿易領域興業生財并積累起可觀的資本,但他們并不同于傳統的鹽、典、錢等舊式的商人,并未將資本轉向土地,而是將經營范圍拓展至工業領域,如興辦面粉、紡織廠等新式工業。在公共管理方面也深受新觀念的影響,更加先進進度化。在開埠前,濟南并沒有專門的道路衛生管理機構,開埠后,道路衛生便由商會實行投標承包制,并由中標私商負責雇人清掃。在《濟南商埠巡警章程十四條》中制定了道路衛生管理的相關規則:“凡通商埠內所有鋪戶住家,每日清晨六點鐘以前、夜間十一點鐘以后,準將收拾之垃圾堆置于各家門前,以便專設收拾垃圾之廠車運棄指定堆棄之處。凡逾此二時,不準有垃圾拋棄路上;埠界內設有大小便廁所,凡街前巷口均不準大小便。”1912 年,在警察機關中設置了衛生管理的專職部門,使得城市的衛生管理更加有保障,并在1927年設立了衛生科,致力于法規建設和環境衛生治理,自此濟南市中便有了獨立的衛生管理專職職能,衛生管理逐漸步入制度化、常規化的軌道上。
在西風東漸的浪潮中,濟南城的民風民情悄然變化、日趨多樣。老城區的居民大多仍過著悠然古樸的傳統生活,在街巷里、在菜市中,短暫熱鬧過后又安靜。在商埠區的生活更加快節奏,生活內容也更豐富多彩,帶有濃厚的現代都市氣息。倪錫英在《濟南》一書中寫道:“他們的生活卻又是一種方式,可以說是一種都市的生活。他們遲起遲睡,終天在喧鬧的環境中忙碌著,耳所聞目所見的,便是一片人來人往的嘈雜,終天不得安寧。”老城新埠的兩種生活風貌呈現了中西、新舊同時并存的特征,濟南城也在新舊交替、以新代舊的轉型中不斷發展。
隨著濟南商埠文化的不斷發展,對老濟南的傳統文化、濟南居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生產方式無疑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些文化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