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珞珞 李文娟 殷 凱
1.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骨科,江蘇泰興 225400;2.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護理部,江蘇泰興 225400;3.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泰興 225400
脆性骨折是指個體遭受微能量或非暴力時發生的骨折[1]。老年髖部脆性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骨折類型,患者預后與患者自身的骨質情況及遵醫行為密切相關[2-3],患者出院后對骨質疏松的認知不足易導致二次骨折的發生,給患者及家庭帶來痛苦和經濟負擔[4]。對老年髖部脆性骨折患者開展有效的延續護理服務,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度及治療依從性,對患者有積極意義[5]。家庭參與式護理(family integrated care,FIC)模式是由國外學者O’Brien 等[6]提出的概念,是一種護理新模式,目前尚無明確定義,其將舒適護理、運動康復護理及延續性護理整合,通過家庭成員能力的培訓、教育和家庭成員積極參與為患者提供積極的護理,而不是被動地支持。該模式在早產兒護理中得到廣泛應用[7-9],目前國內學者嘗試將FIC 模式應用于老年科、腦卒中、糖尿病等患者延續護理中[10-12],目前FIC 應用于老年髖部脆性骨折患者鮮見報道。本研究將FIC 應用于老年髖部脆性骨折患者延續護理中,現報道如下:
1.1.1 患者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12 月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骨科老年髖部脆性骨折患者98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各49 例。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確診為髖部脆性骨折[13];②年齡≥65 歲;③意識清楚,溝通無障礙;④治療方式以手術治療為主。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腦神經損傷性疾病;②伴有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性疾病;③長期口服影響骨代謝藥物或患有影響骨代謝疾病;④患有嚴重肝、腦、腎等重要臟器疾病;⑤骨折之前有肢體功能障礙;⑥患有嚴重并發癥或長期臥床不起。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1.2 患者家屬一般資料
按上述入組患者每例入組1 名家屬原則選取其家屬入組。納入標準:①有配偶者優先選擇配偶,無配偶者優先選擇其同城生活的成年子女;②年齡25~75 歲;③小學及以上文化水平;④意識清楚,語言交流無障礙;⑤生活自理能力評分>100 分且肢體功能活動正常。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障礙;②自身患有嚴重疾病或遠期生存期≤6 個月;③患有嚴重傳染性疾病。所有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家屬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家屬一般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髖部脆性骨折患者常規延續護理方法,包括對患者及家屬常規出院前飲食指導、康復鍛煉、用藥指導等方法。出院后定期電話隨訪,出院后3、6個月返院復診。
1.2.2 觀察組
1.2.2.1 干預方案制訂 ①構建FIC 干預護理團隊共13 名成員,骨科護士長擔任組長,骨科醫生1 名,骨科專科護士1 名,康復技師1 名,營養師1 名,藥劑師1 名,護理部干事1 名、骨科護士6 名組成。②通過檢索中英文數據庫老年髖部脆性骨折患者延續護理干預相關文獻,結合本地區老年髖部脆性骨折患者臨床特點形成FIC 干預方案初步構建,征求專家意見后修訂成最終版干預方案。
1.2.2.2 干預方案實施(1)家屬的確認和培訓。由研究組聯絡員協助責任護士共同完成,確認患者家屬并向患者家屬說明研究過程及意義、參與方法。培訓內容包括:①針對家屬個人情況進行微信收發語音、視頻、圖片等智能手機操作方法培訓;②骨質疏松防治及髖部脆性骨折防治相關知識的培訓,每次時間為20 min,第2 天檢測前1 天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根據家屬接受程度調整培訓內容;③建立微信交流群,每個微信群包含4~6 組患者及家屬,責任護士,研究組聯絡員,骨科醫生,確保患者出院后反饋信息及時。(2)患者及家屬團隊干預。出院前3 d 開始進行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的團隊干預。①患者及家屬組成團隊進行脆性骨折康復鍛煉、飲食指導、攝鈣知識及健康行為等知識培訓。②護士模擬脆性骨折患者飲食的選取情境,家屬幫助患者挑選恰當飲食,篩選中如發現錯誤飲食由護士進行問題干預描述[14]。③護士模擬各種康復鍛煉項目實施動作及訓練強度,患者及家屬共同進行項目練習。(3)效果檢驗及反饋。在院期間,責任護士每次培訓前檢測患者及家屬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根據個人情況再次給予相應指導。出院延續干預期間,患者或家屬每日上傳其運動情況、飲食情況及遇到的問題,責任護士或聯絡員每日篩選群內問題并進行逐一回復。出院后患者按要求回院復診時,責任護士或聯絡員評估患者服藥依從性、鍛煉康復情況及疼痛評分。針對每次評估結果調整延續護理方案并在微信群內每周有針對性宣教一次。(4)健康隨訪。出院后1、4、12 周分別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出院后康復鍛煉情況、飲食情況及藥物服用等情況,針對存在問題進行口頭指導。提醒患者按時回院復診。
①以骨質疏松癥自我效能量表[15]評價患者自我效能,胡蓉芳等[16]翻譯成中文版共計19 個條目,鍛煉自我效能(9 個條目)和食鈣自我效能(10 個條目)2 個維度,采用5 分制法,分數越高提示自我效能越高。量表Cronbach’s α=0.94,重測信度為0.80。②以骨質疏松知識量表[17]評價患者知識掌握情況,陳玉平等[18]翻譯修訂成中文版包括3 個子量表共計26 個條目,骨質疏松危險知識子量表11 個條目、運動知識子量表7 個條目和鈣知識子量表8 個條目。總分為26 分,評分越高,骨質疏松知識掌握度越好。總量表Cronbach’s α=0.87。③應用Harris 評分量表評估髖關節功能,包括疼痛、功能、關節活動度、畸形四項內容,總分為100 分,評分越高功能越好[19]。④統計患者出院后3、6 個月內又被確診為髖部骨折的二次骨折患者例數。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整體分析發現:兩組患者骨質疏松癥自我效能評分及骨質疏松知識評分組間比較、時間點比較及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進一步兩兩比較,兩組干預6 個月與本組干預前及干預3 個月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3、6 個月,兩組自我效能水平、骨質疏松知識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骨質疏松癥自我效能評分及骨質疏松知識總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骨質疏松癥自我效能評分及骨質疏松知識總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與本組干預3 個月比較,bP <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cP <0.05
干預3、6 個月,兩組Harris 評分及二次骨折發生情況組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Harri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 <0.05),兩組二次骨折發生情況比較(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及二次骨折情況比較
結果顯示實施FIC 干預3、6 個月,觀察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獲得醫院支持的基礎上,獲得了來自家庭成員的鼓勵和言傳身教,增強了患者對知識掌握同時增加了患者對疾病康復的信心[20]。家屬在患者學習骨質疏松知識、康復技能等方面起到了骨科專家的補充或替代作用,并且通過角色轉換增強了患者認同感,減少了患者負性情緒,從而增加了其自我效能感[21]。
老年人對骨質疏松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程度受文化程度及記憶力水平的影響,FIC 模式將患者家屬納入到知識培訓中,且有微信聯絡群的定期反饋及隨訪,患者家屬成為患者健康行為的促進者,同時成為患者健康知識的指導者和督導者[22]。研究前期對患者及家屬的骨質疏松相關知識培訓、模擬脆性骨折患者飲食的選取情境及出院后的隨訪等干預措施,提高了患者及家屬對知識的掌握度,兩者的協同作用,顯著提高了患者對骨質疏松知識的掌握度及認知水平。
干預3、6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Harri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進行FIC 干預后,患者及家屬對患者康復計劃及鍛煉重點了解更全面,患者家屬指導或輔助患者進行關節功能練習,提高了患者運動依從性,對患者髖部骨折后關節功能恢復起到了積極意義[23-24]。FIC干預后3 個月和6 個月對患者二次骨折發生率無明顯影響,這一結果與劉春香等[25]研究結果一致,與郭素云等[26]、王曉慶等[5]研究結果相反。這可能與郭素云等[25]、王曉慶等[5]均對納入對象干預隨訪超過12 個月有關,較多研究結果顯示脆性骨折患者二次骨折發生率與患者患病及干預時間密切相關[4],本研究干預隨訪6 個月且干預樣本量有限,顧對患者二次骨折發生率未產生顯著影響。
綜上所述,FIC 有利于提高老年髖部脆性骨折患者的自我效能,豐富患者骨質疏松癥相關知識,對患者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