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亞萍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院手術室,安徽亳州 236800
創傷骨科患者主要是由于外界創傷導致骨結構在短時間內喪失連續性和完整性,病情通常比較復雜、危急,同時伴有疼痛、出血、活動障礙等[1],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臨床干預措施,極易導致永久性殘障甚至死亡發生,高效的臨床護理路徑對于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保證手術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2-4]?!傲闳毕荨崩砟畹暮诵氖恰暗谝淮尉桶咽虑樽鰧Α保瑥娬{的是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護理管理,將臨床護理路徑中的護理缺陷趨向于“零”[5],護理工作中盡可能避免意外和事故發生。目前,基于零缺陷理念的護理模式已逐漸被應用于外科手術護理中,并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6]。本研究在創傷骨科患者圍手術期實行基于零缺陷理念的臨床護理路徑,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將2020 年8 月至12 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80 例創傷骨科患者納入本研究,其中男48 例,女32 例;年齡31~74 歲,平均(46.14±6.34)歲;股骨骨折29 例,脛骨骨折21 例,髖骨骨折15 例,腓骨骨折7 例,尺骨骨折4 例,踝關節骨折4 例。納入標準:①因創傷入院,經CT 或X 線證實存在新發骨折;②符合切開復位手術指征,創傷后24 h內完成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障礙及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②嚴重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異常;③有認知和溝通障礙者,有精神疾病病史和家族史。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詳細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所有患者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31~74 歲,平均(46.18±6.23)歲;小學及以下8 例,初中13 例,高中10 例,大專以上9 例。家庭平均年收入(4.16±0.79)萬元。對照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齡33~71 歲,平均(46.03±6.31)歲;小學及以下9 例,初中12 例,高中9 例,大專以上10 例;家庭平均年收入(4.23±0.81)萬元。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行常規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常規健康知識教育,告知其手術方案和術后注意事項,術前進行常規手術準備,術中配合手術醫師進行手術,術后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做好相關并發癥的預防工作等。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實行基于零缺陷理念的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如下。①成立護理小組:由1 名護士長(組長)和5 名護士(成員)組成護理小組,具體負責積極組織、動員,設計零缺陷護理報告單,收集護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定期交流、討論,提出解決策略和改進方案。②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制訂術前訪視制度,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告知患者具體的手術流程和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時疏導、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增加手術信心。③組織手術人員參與術前分析和討論,制訂具體的手術護理計劃,術前備好手術所需的器械和設備,提前做好調試和消毒工作,以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④術中手術室溫度維持在23℃左右,濕度55%左右,術中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血液制品、灌注液應提前預熱,術中嚴格執行無菌化操作。⑤術前仔細檢查、記錄手術刀、鑷子、縫針等術中所需器械,術中縫合切口前再次清算,確定無誤后再進行縫合。⑥術后保證病房環境干凈、整潔,空氣清新,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定期觀察切口位置有無炎癥分泌物、紅腫等情況,勤清理換藥,防止切口感染發生。⑦術后指導患者家屬適當按摩患者受壓部位,防止壓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協助家屬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出院前收集兩組臨床病歷資料,統計、比較下列指標。①圍手術期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②護理缺陷發生情況,包括物品準備不全、儀器損壞、??破餍倒收?、器械清點錯誤和手術記錄不全。③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包括切口、跌倒、墜床和壓瘡等。出院前,采用護理滿意度評分對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進行評價,具體包括服務態度、護理活動、操作前的準備和解釋、護理環節和流程和護理環境方面5 個維度,共12 個分條目和31 個自條目,采用5 級評分法進行,各維度最終得分為總分除以各維度條目數,分數越高提示患者越滿意。
采用SPSS 19.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護理缺陷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缺陷發生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各項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創傷骨科患者的病情通常比較危急、復雜、嚴重,手術風險較大,加之創傷骨科患者軀體活動受限嚴重,圍手術期的護理工作難度較大[7-8]。護理風險在圍手術期的各個環節均存在,一旦發生不良護理事件,不僅對手術效果和患者的預后恢復造成影響,同時還容易產生護患糾紛。
零缺陷理念的提出,打破了既往“人總要犯錯誤”的觀念,將過去推脫逃避責任的不良思想轉變為積極、主動承擔責任[9-10],積極動員護理人員少犯錯誤,主動追求護理零缺陷。零缺陷理念要求護理人員在護理開始前要進行全局性、提前性安排[11],做好預備工作,預先提出在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護理缺陷、失誤和意外事件,避免在護理過程中因“想不到”“沒想到”而產生不必要的失誤和意外發生[12-15],盡可能使護理過程中各環節、各層面、各要素的缺陷和失誤趨向于“零”,從而減少不必要的失誤和意外對手術治療和患者術后恢復產生不良的影響[16-17]。零缺陷理念的引入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護理人員的防范意識、責任意識和專業水平,避免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的敷衍和無耐心行為[18],盡可能一次性將事情做好、做到位,從而將事故風險控制到最低[19-20]。本研究在創傷骨科患者圍手術期實行基于零缺陷理念的臨床護理路徑,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零缺陷理念的臨床護理路徑的實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在骨科手術護理工作中出現失誤,使手術配合趨于規范化、程序化,手術效率得到顯著提升[21]。
另外,觀察組護理缺陷發生率和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結果顯示,零缺陷理念的引入使骨科圍手術期的護理流程得到進一步優化[22-23],整體護理質量得到顯著提升。護理滿意度方面,實行基于零缺陷理念臨床護理路徑的患者,對各項護理的滿意度評分均高于行常規護理的患者。將零缺陷理念引入創傷骨科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更新了常規護理干預的模式和理念[24-25],護理過程變得更加主動、積極,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氛圍更加和諧,有助于減少護患矛盾。
綜上所述,在創傷骨科患者圍手術期的臨床護理過程中引入零缺陷理念,能夠增加醫護人員的配合程度,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可有效避免護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發生,從而促進患者的預后恢復和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