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磊
北京市通州區衛生健康委,北京 101100
北京擁有百余家三級醫院和眾多國家醫學中心,每年吸引了大量外地患者就醫[1]。隨著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出臺[2],一批優質醫療資源率先疏解。在“疏整促”過程中,促進衛生資源均等分布和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目標之一[3-4]。新冠疫情防控也對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5-7]。實有床位、衛生人員是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基本要素[8-9],其總量和分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衛生資源的配置情況。目前對于北京市醫療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大多基于橫斷面調查,極少涉及發展趨勢研究,對床位、衛生人員資源分布差異來源分析不多。本研究以北京市16個市轄區實有床位數和衛生人員數為基數,通過洛倫茲曲線、基尼系數、泰爾指數,研究和分析“十三五”期間醫療資源配置公平性的變化,分析差異性產生的原因,同時提出了相應的思考。
數據資料來源于2016、2019 年《北京市衛生工作統計資料簡編》。數據指標包括北京市16 個市轄區實有床位數、衛生人員數以及常住人口數。
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 年)城市空間結[10],將北京市16 個轄區分為“一核”“一主”“一副”“多點”“一區”。“一核”包括東城區和西城區,“一主”包括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石景山區,“一副”包括通州區(含城市副中心),“多點”包括順義區、大興區(含亦莊經濟開發區)、昌平區、房山區,“一區”包括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密云區、延慶區。本研究采用Excel 軟件制作洛倫茲曲線,計算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
洛倫茲曲線彎曲程度可以衡量資源配置的公平程度[11],曲線越彎曲資源分布差異性越大[12]。本研究繪制出2016 年和2019 年實有床位數、衛生人員數的洛倫茲曲線[13]。
基尼系數可以對不公平程度進行量化[14],當基尼系數<0.2,則認為資源配置的絕對公平;基尼系數在0.2~0.4,則認為資源配置較為公平[15];當基尼系數>0.4以上,則認為資源配較為不公平[16]。本研究根據一個新的簡便易用的基尼系數計算公式[17],分別計算出2016 年和2019 年北京市實有床位數、衛生人員數基尼系數[18]。
泰爾指數越小,說明公平性越好[19-20]。此外,泰爾指數可被分解為對總差異程度的組間貢獻和組內貢獻[21]。因此,泰爾指數可以分析出差異的來源[22]。通過Excel 表格分別計算出2016 年和2019 年城市空間結構組內和組間泰爾指數以及貢獻率[23-24]。
2016—2019 年,全市每千人實有床位數和衛生人員數均有增長,增長率分別為9.67%、12.61%。“一主”均有增長,且增長最快,“一副”均有降低。見表1。

表1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城市空間結構區域內醫療衛生資源量
從每千人擁有床位指標看,西城區、豐臺區等增長較多;東城區、通州區、門頭溝區等有所下降,見圖1。從每千人擁有衛生人員數指標看,海淀區、豐臺區、東城區和西城區增長較多。通州區和門頭溝區下降最多,見圖2。

圖1 北京市各區每千人實有床位數

圖2 北京市各區每千人衛生人員數
從實有床位指標看,2016 年和2019 年洛倫茲曲線基本重合,2019 年曲線更為彎曲,見圖3。從衛生人員指標看,2016 年和2019 年兩條洛倫茲曲線基本接近,相比于實有床位,兩條曲線之間的差異也更為明顯,見圖4。

圖3 實有床位數洛倫茲曲線

圖4 衛生人員數洛倫茲曲線
北京市實有床位基尼系數2016、2019 年分別為0.273、0.288;衛生人員基尼系數2016、2019 年分別為0.263、0.295。基尼系數均在0.2~0.4,衛生資源配置較為公平。從趨勢上看,基尼系數均有增長,說明醫療資源分布不公平程度在加劇。見表2。
與2016 年比較,2019 年實有床位數和衛生人員數泰爾指數均有增長,其中組內差異均有降低,組間差異均有升高[9-10]。實有床位組間差異貢獻率從37.46%增至66.19%。見表2。

表2 2016、2019 年北京城市空間結構區域泰爾指數
2016—2019 年基尼系數表明,醫療資源配置公平性有所下降。從泰爾指數上看,區域內差異逐步縮小,同一個區域內部的各區的資源分布更加均衡,出現局部聚集效應。
2016—2019 年泰爾指數組間差異貢獻率均有所增長,且貢獻率均超過了50%;且實有床位差異的主要因素從組內差異,轉變成了組間差異。
相比于實有床位,衛生人員配置的公平性差異較大,主要與區域間人員編制政策、薪酬水平、崗位吸引力等政策因素,以及衛生人員“流動性”較好有關。
北京市在2017 年啟動了“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從分析結果看,目前不公平性還在加劇。部分原因是“十三五”時期“一核”“一主”的人口疏解快于醫療資源的疏解,導致了人均資源擁有量不降反增。
3.5.1 應注重提高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 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 年),一方面在“一核”“一主”區域要合理控制醫療資源總量、優選增量,以人口為基數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要加快疏解“一核”“一主”區域資源存量,做好機構床位增減的總體平衡,避免出現“馬太效應”現象。
3.5.2 更加促進衛生人力資源公平性 從趨勢看,衛生人才將會繼續向資源優質區域聚集,不公平性將加劇。一方面要注重縮小區域間編制政策、薪酬水平等政策的差異。另一方面要優化“放管服”,促進優質人才在內多點執業。充分利用醫聯體、健聯體、“互聯網+”等診療平臺,提高優質衛生人才的服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