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菊香,朱晨
江蘇省揚州市蘇北人民醫院骨科,江蘇揚州225000
現階段,伴隨人工關節置換術的不斷發展,其作為重要治療方式之一,在高齡患者中應用愈加廣泛,特別是髖關節置換,但因高齡患者全身性生理功能減退,加上通常伴隨多種合并癥,對麻醉、手術耐受性差,因此手術風險比較高,另外髖關節置換手術相對復雜,會對患者造成一定創傷,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反應,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因此患者容易出現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因此需要做好護理干預工作,改善患者預后[1]。而常規護理模式注重病情護理,忽視患者感受,缺乏主動性,無法與現階段護理需求相適應。因此需要對更加有效、合理的護理模式進行深入研究。該次研究于2018年5月—2020年5月從該院骨科便利選取132例高齡髖關節置換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在高齡髖關節置換患者中應用預見性護理對壓力性損傷的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該院骨科收治的132例高齡髖關節置換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組研究,對照組(66例)中,男36例,女30例;年齡68~89歲,平均(78.63±7.79)歲;病程3 d~45個月,平均(22.55±2.85)個月;疾病類型:45例單股骨頸骨折、21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手術方式:51例單側股骨頭置換術、15例雙側股骨頭置換術;合并癥:6例合并高血壓、9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冠心病、9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研究組(66例)中,男39例,女27例,年齡69~88歲,平均(78.45±8.02)歲;病程5 d~44個月,平均(22.58±2.49)個月;疾病類型:48例單股骨頸骨折、18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手術方式:54例單側股骨頭置換術、12例雙側股骨頭置換術;合并癥:9例合并高血壓、6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冠心病、12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術前無壓力性損傷、無皮膚疾病,經過倫理會批準,患者家屬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手術禁忌證、有壓力性損傷史、精神疾病、合并惡性腫瘤疾病、伴隨影響皮膚觀察的疾病等患者。
對照組(66例)實施常規護理,術前評估患者病情、并針對高齡患者心理問題做好護理干預,提前做好手術準備工作,做好各項檢查;術中對患者生命體征予以密切關注,術后及時處理并發癥,加強基礎疾病護理,并給予患者有效鎮痛,及時評估疼痛,做好疼痛宣教,并制訂止痛方案。
研究組(66例)實施預見性護理:①入院后先全面了解患者全身情況,評估心理狀態、營養狀態,并了解免疫系統功能以及各臟器功能,尤其是做好重要器官功能檢查,針對存在高危風險因素的患者予以強化健康教育,增加其對疾病及手術知識的認識,特別強調術后并發癥,使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②預防壓力性損傷是一個連續性護理過程,不僅需要醫護人員努力,更需要患者及家屬的配合,向患者說明并發癥的風險性,并告知其防范措施,讓患者及家屬參與壓力性損傷預防護理,提高護理能力,同時增加對壓力性損傷危險因素、形成原因等知識的認識,幫助患者制訂營養計劃,并監督其執行,告知其皮膚清潔干燥非常重要,同時配合使用減壓墊等,定時翻身。③術后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皮膚狀況予以評估,提高皮膚損傷預見性,床單應保持干燥、平整狀態,根據皮膚評估級別,可在干燥皮膚以及骨隆突部位涂抹賽膚潤,預防壓力性損傷。另外可以定期用溫水清潔皮膚,使皮膚屏障作用得到維持。④定時更換體位不僅能提高患者舒適度,還可以對壓力性損傷進行預防,避免長時間體位不當或受壓而導致壓力性損傷,以患者需求為準更換適合體位,通常為每2小時1次,需要注意更換體位的技術和方法。如果選擇平臥位,可適當將床頭抬高;如果選擇側臥位,則應注意調整側臥位角度,通常為斜向30°;如果選擇半臥位,則可將堅實木墊墊在足底。⑤選用氣墊床或有減壓裝置的床墊可減輕全身皮膚受壓,另外局部使用透氣型泡沫敷料、減壓貼等可減輕皮膚壓力。⑥囑咐有吸煙習慣的患者戒煙,并對其有效咳嗽予以指導,同時其指導擴胸運動,指導有效深呼吸,保持口腔清潔衛生,術后每天需要對病房進行2次通風,使室內空氣保持流通狀態。術后以患者病情為依據選擇適合體位,定時幫助患者進行翻身和拍背,鼓勵并指導有效咳嗽,囑其多飲水,并保持深呼吸,加速痰液排除,預防肺部感染。⑦術前3 d開始訓練患者在床上排便,縮短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在留置導尿管期間,需要適當增加患者飲水量,并通過碘伏對尿道口予以消毒處理,觀察尿量、性狀等,待麻醉恢復之后,對導尿管進行鉗夾,每間隔4 h開放1次,使膀胱肌功能得到訓練。⑧術后每天對水攝入量及尿量予以記錄,避免因體液過度流失而導致電解質紊亂,若術后出現嘔吐癥狀,則注意鉀、鈉等電解質的補充。術后恢復階段以半流質或流質食物為主,注意少食多餐,增加新鮮果蔬的攝入,避免暴飲暴食,對電解質狀況予以定期檢查。
①手術時間;②住院時間;③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及分期。對比鄰近組織發現骨突部分皮膚出現溫度變化、疼痛、僵硬、瘙癢、條紋等癥狀中1種及以上變化為1期;部分真皮層皮膚喪失,底部呈現出光澤且無壞死組織的創面,以凹坑、水皰以及磨損等為主要表現為2期;真皮層受損,有壞死組織出現,且伴隨感染、滲出癥狀,無明顯疼痛為3期;骨質或肌腱受損,大量組織壞死,感染、滲出明顯,疼痛明顯為4期。④其他并發癥:涉及到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人工髖關節脫位、泌尿道感染、便秘等。⑤護理滿意度:從護理服務專業性、反饋性、延續性、互動性上進行評估,每項100分,評分越高滿意度越好。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手術時間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及住院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及住院指標對比(±s)
?
研究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發生率(4.55%)低于對照組(2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及分期對比[n(%)]
研究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人工髖關節脫位、泌尿道感染、便秘等總并發癥發生率(13.64%)低于對照組(45.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其他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研究組對護理服務專業性、反饋性、延續性、互動性的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s),分]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s),分]
?
當前,伴隨老年人口增加,骨質疏松的患病例數也隨之增加,加上老年人群機體協調能力降低,所以容易引發骨折癥狀,另外受到交通擁擠狀況影響,使得老年人發生意外傷害的危險性提高,導致髖關節置換術病例數隨之增加。同時因老年患者臟器功能衰退,應激能力下降,免疫力低下,所以在髖關節置換術后在長期臥床因素等影響下容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可能會使患者術后病情更加嚴重,甚至導致死亡,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也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所以針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而言,需要通過有效措施減輕患者痛苦程度,并盡可能促進患者髖關節生理功能的恢復,避免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髖關節置換指的是通過植入髖關節假體替代原損傷髖關節的手術方式,通常是在股骨頸骨折以及股骨頭壞死治療中應用,主要是為了修復身體關節損傷,減輕關節疼痛,使髖關節生理功能最大程度上恢復[2]?,F階段髖關節手術屬于常見骨科手術方式,而且隨著醫療技術以及材料科學的發展,其在髖關節病變治療中的應用也愈加廣泛,但這一手術方式對操作技術要求高,難度大,加上患者年齡大,通常合并慢性疾病,另外手術麻醉會產生風險,手術操作復雜,術后關節活動功能恢復需要較長時間,所以護理配合非常關鍵,直接影響著手術成功率,而且術后容易產生并發癥,如壓力性損傷等,而要想保證手術成功率,預防并發癥發生,則需要做好臨床護理[3-4]。
高齡髖關節置換治療患者壓力性損傷形成因素如下:①年齡。隨著年齡增長,患者心臟血管功能逐漸減退,末梢循環功能下降,毛細血管彈性降低,所以局部受壓會容易導致皮膚及皮下組織缺氧缺血,進而造成壓力性損傷[5]。②疾病因素。糖尿病、營養不良、心血管疾病等均會增加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6]。③體質量及受壓程度。體質量過大,受壓程度增加,相反體質量過輕,骨突部分缺乏皮下脂肪保護,這兩種情況均容易導致壓力性損傷[7]。④手術時間。手術時間越長,局部組織持續處于缺血或低灌注狀態,使得受壓處皮溫下降,容易出現壓力性損傷[8]。⑤麻醉因素。因患者心血管系統退行性變化,藥物結合以及消除率受影響,血壓會產生一定波動,加上患者多存在合并癥,術中循環系統波動明顯,容易引發并發癥。另外因麻醉藥物具備神經阻滯作用,影響正常血液循環狀態,加重皮膚組織缺氧,無法及時排除無氧代謝產物,進而導致壓力性損傷[9]。⑥溫濕度。手術室處于低溫狀態,加上麻醉使肌肉松弛,產熱量降低,對體溫調節防御反應產生抑制,低溫狀態下外周血運差,末梢血液循環障礙,使得受壓部分血供減少[10-11]。術中沖洗液、消毒液以及患者體液、血液將手術單、床單浸濕,使得受壓處皮膚處于潮濕環境下,降低皮膚抵抗力,使皮膚軟化,容易產生壓力性損傷[12]。
該次研究中,針對高齡髖關節置換治療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更短,護理滿意度各項指標評分更高,說明預見性護理的實施效果顯著。在該次研究中,研究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人工髖關節脫位、泌尿道感染、便秘等總并發癥發生率(13.64%)低于對照組(45.45%)(P<0.05),在車云艷等[13]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只有6例(13.9%),低于對照組的19例(44.1%)(P<0.05),這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預見性護理作為新型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在全面了解患者情況的基礎上,運用自己掌握的護理知識及技能,對可能發生的不良情況予以針對性護理,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術后康復[14-16]。預見性護理將患者作為護理服務中心,與患者病情相結合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對手術中可能發生的問題予以預測,并預先制定應對措施,有目的性地配合手術,避免手術并發癥發生[17-19]。相比于常規護理,預見性護理的實施更具針對性和人性化。此種護理模式使常規護理中存在的遵醫囑護理問題得到改善,從以往被動護理轉變為主動護理,使護理工作更加積極主動,這也是人性化護理的體現,護理質量得到明顯提升,護理人員責任意識也明顯提升,護患關系更加和諧,避免護患糾紛問題[20-22]。同時在預見性護理中,護理人員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其工作積極性被調動,獨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使整體醫護工作質量得到明顯提升[23-25]。
綜上所述,對于高齡髖關節置換患者來說,預見性護理的實施可以有效預防壓力性損傷等并發癥,取得良好手術效果,使患者更加滿意護理服務,具備顯著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