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月薪一萬卻連帶賠償數億,“康美案”中五位獨立董事吃到的天價“連帶賠償”令人咋舌,除了反映新證券法之下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法律尊嚴之外,也完全顛覆了以往社會大眾對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躺贏”的傳統印象。雖然這些獨董財力有限,未必能夠完全落實天價罰單,但“罰到破產”足以產生強大的震懾力,簡單簽字投贊成票扮演“花瓶”的獨董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法律風險。在“康美案”天價罰單問世之后,上市公司獨董請辭數量明顯上升,雖然并非每家公司都存在財務方面的瑕疵,但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帶給市場類似的聯想。筆者認為,在新法重罰落到實處之后,獨董面對上市公司財報將更加謹慎,獨董的動向可能將成為一些公司股價爆雷的誘因。而這一趨勢,有望成為歲末年初市場風格轉換的契機,對于一些估值較低、基金低配、業績風險低的“三低”大盤股,存在價值重估的機會。
獨立董事制度在A 股實施多年,原本被賦予保護眾多對上市公司話語權有限的中小投資者的重責大任,但在實際運作中卻大多被視為裝點門面的“花瓶”。雖然有部分獨董發揮專業、拿出勇氣對上市公司議案表達不同意見,但毋庸諱言,過去大多數獨董的表現和監管層、投資者的期待有相當程度的落差。雖然獨董大多具有專業知識,但畢竟收入薪酬來自上市公司,如果不想被請走,大多只能“睜一眼、閉一眼”,這也是人性趨利的本性使然。
以往對獨董未能勤勉盡責、未能維護投資者利益的行為,也有相應的懲戒措施,此次“康美案”中的五位獨董,數年前就已經各自領到數十萬元不等的罰單,將其以往任職所得基本繳回;而早在2001年,就有獨董在“鄭百文造假”事件中領到10萬元罰單,這位獨董還因為沒有領取薪水、未參與公司經營為由將證監會告上法院。20年來,領到罰單的獨董不在少數,但在防堵上市公司造假方面依然很難發揮有效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因為卷入造假風波被罰款的概率很小,即使有了罰款,金額也比較有限,獨董成為“性價比”高的職業,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和造假者狼狽為奸的“ 毒董”。
不管是“花瓶”還是“毒董”,偏離自身角色的獨董,注定要通過法律手段進行刮骨療毒。作為新證券法實施后的全國首例證券集體訴訟案,“康美案”對五位獨董開出的天價罰單,不僅對相關涉案人員是慘痛的教訓,更對其他公司的獨董產生強大的震懾效應。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獨董獨立判斷、仔細審視上市公司議案將成為主流,在A股市場的制度建設過程中將發揮不可低估的長期影響。
事實上,獨董也不是想當就能當,必須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士才能出任,在目前A 股上市公司中,來自高校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人士就占了極高的比重。而且,法規還限定每人同時擔任獨董的公司不能超過五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獨董因為時間精力有限導致無法仔細了解公司議案的情況。因此,在獨董制度被法律“矯正”之后,必然會有一波獨董“洗牌”出現,一些對上市公司“沒底”或分身乏術、無法充分履行職責的獨董,必然會選擇“用腳投票”、請辭走人。近期的“獨董請辭潮”雖然只是開始,卻難以輕言結束。
將近期出現獨董請辭的公司和“造假”畫上等號,這種“一刀切”的方法并不公平,畢竟每位獨董請辭的真實原因并不相同,并不一定是因為發現公司造假急于脫身。即使有嫌疑,也需要更多有力的證據來證實。但如果從審慎投資的角度出發,普通投資者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準確把握公司基本面的全貌,持有相關公司股票因此更謹慎,也是無可厚非的投資行為。除了請辭走人之外,未來獨董針對上市公司議案的表態,也將成為重要的“風向標”,特別是獨董投下反對票或棄權票的議案,將成為投資者觀察上市公司經營的重要窗口。今年以來,已經有一些獨董對議案表達不同觀點,未來這種情況只會多、不會少,“既獨立又懂事”的獨董有望逐漸成為A股公司的主流。
筆者相信,這波由“康美案”天價罰單引發的獨董“請辭潮”“洗牌潮”在改變A 股長期生態、正本清源方面發揮巨大的正面作用,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對一些經營有問題甚至造假的公司形成較大的沖擊。特別是在目前注冊制持續穩步推進的情況下,上市公司數量不斷增加,資金集中在少數優質公司將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因此,對于未來年報可能的爆雷風險,部分資金尤其是機構資金選擇“ 安全第一”,增加對獨董請辭概率小的大盤藍籌股配置,這種可能性正在提高。
在年末風格轉換的契機中,銀行股具備確定性較高的配置價值。從三季報的情況來看,銀行股的整體經營情況持續好轉,估值進一步走低,同時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維持在較低水平。根據興業證券的研報統計,主動型基金對銀行股的配置比例,相對其行業在A 股總市值的低配比例接近8%,為所有行業第一。無論是從估值、機構配置以及獨董請辭影響來看,銀行尤其是大市值銀行都具備在年末被機構“補庫存”的動力。
附圖中證銀行指數月線圖,近年來常上演“歲末行情”
歷史上,銀行股曾經出現多次在歲末年終領漲大盤的走勢,比如2012-2013年、2014-2015年、2017-2018年、2020-2021年等,中證銀行指數近年來出現四次年末走強的行情,存在較強的季節效應。近期,就有上市公司大手筆建倉銀行股的動作出現,一次性豪擲數億元快速建倉,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銀行股的長線投資價值。(本文提及個股僅做舉例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