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關重要。游戲是幼兒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筆者所在幼兒園引進了傳統民間游戲滾鐵環,將滾鐵環融入幼兒一日各項體育活動,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在此基礎上,我們嘗試探索構建了“運動競技型”教學模式,促進幼兒自主學習,并構建家園共同體,把傳統民間游戲延展至家庭教育,發現幼兒的技能、體能、情感、態度、社會交往、學習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改變。本文以滾鐵環為例,談一談在班級中開展傳統民間游戲的途徑與成效。
傳統民間游戲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筆者所在幼兒園引進了滾鐵環這類傳統民間游戲,通過以下途徑開展活動,以傳承傳統文化。
(一)開展戶外活動自主玩
幼兒在參加晨間鍛煉、體育游戲、戶外自主游戲活動時,都能接觸到滾鐵環游戲。幼兒擁有大量的時間自主地學習、體驗和創造各種滾鐵環玩法。
(二)開展相關教育活動
幼兒喜歡上滾鐵環游戲,并對其有了好奇心。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讓幼兒通過多媒體課件了解滾鐵環的起源和發展,并開展一系列相關的教育活動。
(三)構建家園共同體
我園重視家庭教育,以“傳統民間游戲”為主題開展了親子運動會和滾鐵環親子比賽,并開展了“傳統文化畫報”親子環創活動,在幼兒園營造校園文化氛圍。隨著這個主題活動的深入開展,大家對滾鐵環的興致越來越濃厚。幼兒參與滾鐵環游戲喚起了家長的共鳴,一位小女孩的媽媽在朋友圈里寫道:“無論媽媽多忙,總是要抽出一點兒時間陪女兒到樓下的大操場玩滾鐵環。”隨著家園共同體的構建,滾鐵環已經成了一些家庭常規的戶外活動。
(四)聚焦技術難點,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我們嘗試在集體或分組教學中聚焦滾鐵環教學的技術難點,探討并構建了一種“運動競技型”教學模式,用來促進幼兒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充分考慮教師教育行為、幼兒學習方式、教學手段運用三個要素,注重為幼兒創造相對大塊和充裕的時間,讓幼兒自主學習,并與同伴一起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教師先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進行熱身,然后引入游戲,讓幼兒探討游戲玩法。幼兒可以與小組成員之間相互配合,學習游戲規則,練習游戲動作,探索道具玩法,展示動作技能和玩法,分享交流新經驗,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再以組為單位開展競技比賽,讓幼兒接受更有難度的挑戰,強化、提升幼兒的動作技能,鼓勵幼兒合作完成任務。在最后環節,教師幫助幼兒放松身體,對活動進行簡單小結。
(五)生成主題教學資源包
滾鐵環活動中的游戲課件具有科學性和實操性,便于幼兒學習動作要領。滾鐵環的操作難度大,許多幼兒會自主尋找小伙伴交流分享學習經驗,表現出不怕失敗和自主學習的良好品質。教師在活動中觀察到幼兒會在有信息技術支持的活動中表現出更高的自主性,會按照自身的水平自主學習動作要領。在幼兒自主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觀察每個幼兒的掌握情況,鼓勵幼兒攻克難關。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活動能呈現出更好的效果,幼兒教師通過集成與整合主題教學資源包,分享主題活動資源,完善滾鐵環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得到更好的體驗。
調查發現,通過開展傳統民間游戲滾鐵環活動,幼兒在技能、體能、情感、態度、社會交往、學習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變化,幼兒變得更加勇敢、堅強。幼兒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提高。
滾鐵環的動作有一定難度,幼兒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練習才能熟練、自如地掌握鐵環走、跑、平衡等技能,進而控制鐵環按直線、曲線運動或者拐彎等。調查發現,經過近一年的時間,幼兒滾鐵環的水平有所提高。大部分幼兒會熟練地滾鐵環,有的幼兒會繞著圓圈滾鐵環,有的幼兒會繞障礙物滾鐵環,有的幼兒會在斜坡上下滾鐵環,有的幼兒會在平衡木上滾鐵環,有的幼兒會接力滾鐵環。幼兒從零開始,掌握了滾鐵環的技能,體能有了顯著提升,體質有了顯著增強。

在學習能力發展方面,幼兒更多地嘗試通過多媒體工具學習、掌握新技能。通過多媒體資源庫,幼兒對傳統民間游戲滾鐵環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并能自主地學習滾鐵環的動作和技能。
在滾鐵環主題活動后期,幼兒不僅能獨立自如地滾鐵環,還能自創玩法,幾人合作玩接力賽。小小的鐵環激發了幼兒自主學習、探究問題的能力,不僅讓他們的體能得到發展,還培養了幼兒團結合作、勇敢堅強、自信樂觀、不畏挫折、自強不息的品質和遵守游戲規則的意識。在活動中,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

隨著主題課程的深入開展,幼兒對滾鐵環活動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對滾鐵環技能的掌握越來越熟練,還能創造出多種花樣玩法,對滾鐵環的興趣也變得更濃厚了。滾鐵環不僅成為幼兒園體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成為家庭親子活動的主要內容。我們還組織開展了“傳統民間游戲親子運動會”,家長們踴躍參加“幼兒對傳統民間游戲的興趣”以及“家庭玩傳統體育親子游戲的情況”等調查活動。許多家長給我們來信,分享自己孩子的進步。教師和家長彼此心意相連,都為幼兒感到驕傲和感動。
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家長的信任,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傳統民間游戲在家園合作中得到傳承和發展。在家園互動中,教師對傳統民間游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作者單位:廣東省委機關幼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