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虹
《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來自父母的教育和關愛,在心理方面很容易產生各種問題。對留守兒童來說,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當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或情緒產生波動時,可能得不到及時的幫助。
農村留守兒童更需要得到社會的關心和愛護,本文從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兒童期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關鍵期,擁有健康的心理對于兒童的成長和全面發展至關重要。在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對較晚,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如何更好地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關系著留守兒童的一生。并且,農村留守兒童的發展關系到我國未來的人口素質和經濟發展。因此,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會對父母產生陌生感,久而久之,更加不善于與父母溝通交流。一些留守兒童的父母與子女電話溝通的次數比較少,家庭教育缺位嚴重。一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在與孩子電話溝通的過程中,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否有物質方面的需求等,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
(二)學校教育的滯后
學校肩負著教育的重任,面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學校應給予這些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目前,大多數農村學校的教育資源比較匱乏,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比較落后,留守兒童在學校的學習仍以應試教育為主,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并未引起學校足夠的重視。
一些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辦學規模小,教育經費欠缺,學校最重視的還是語文、數學、英語這些主要科目的學習。留守兒童在學校里的學習以成績為導向,一旦成績不夠理想,他們容易失去學習和生活的目標,進而出現精神懈怠等問題,長此以往,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另外,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他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也沒有人可以輔導,逐漸喪失學習的信心,產生對學習的恐懼,進而出現厭學、逃學等情況。面對這些情況,一些學校仍采用傳統的教育方式,以批評、訓導為主,并且草率地將這類學生歸類為問題學生,將其打上后進生的標簽。另外,一些農村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很多農村學校沒有專門的心理輔導室,有些農村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但這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單一,教師也是非心理學專業的,大多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任。當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或情緒波動時,教師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
(一)社會要加大幫扶力度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農村的經濟發展狀況有關,各地政府要對農村的經濟發展予以扶持和幫助,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了提升,外出務工人員的人數會減少,留守兒童的人數也會減少。
社會各界可以開展各種幫扶活動,讓農村留守兒童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心和關愛,例如,給農村留守兒童送一些書籍、文具等。相關單位可以定期組織志愿者下鄉活動,為留守兒童送去溫暖與關心,幫助留守兒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促進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要了解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轉變自己的觀念,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地多與子女進行溝通和交流,給予子女情感方面的慰藉。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可以盡量留一方在家陪伴孩子,對孩子的學習生活要給予更多的關愛。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定期回家,爭取有更多的時間與孩子生活一起,在假期的時候,要盡量增加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重視。父母應積極轉變觀念,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父母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另外,父母要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系,發現孩子有心理問題時要及時疏導,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重視農村學校素質教育改革
農村學校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留守兒童的個性,發掘留守兒童的優點及特長,及時給予他們肯定與表揚,盡可能激發他們身上的潛力,幫助留守兒童提升自信心。同時,農村學校要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可以設置心理健康咨詢室或咨詢中心等,并向相關部門申請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輔導教師,定期為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力求用專業的知識來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可以讓教師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留守兒童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盡可能地幫助學生解決其心理健康問題,并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

綜上所述,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方面都要做出努力,共同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心里健康及幫扶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0994。)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文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