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亮

近年來,廣東全面啟動農村污水處理攻堅工作,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生活污水治理率從不到20%提高至40%以上,“污水橫流”現象得到改善,管護機制逐步建立,一定程度緩解了農村水污染問題。各地在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工作過程中,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也逐步探索出一些適合農村實際的治水模式。
專家介紹,我國農村污水主要來源于廚房用水、廁所用水、洗衣排水、淋浴排水以及其他生活污水。農村污水的排放存在時間分散、單次排量較小特點,而且水質水量晝夜間變化系數較大,對污水的治理帶來較大的挑戰。另外,農村地區房屋比較分散,缺乏總體布局規劃,難以通過建設大規模管網對污水進行集中收集處理。
在處理設施建設中,由于農村數量眾多且呈分散式分布,不僅要建設大批污水處理廠,還需要配套大量分散式處理設備,對于許多地區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負擔。而且我國農村污水處理還處在起步發展階段,許多技術與設備處在探索階段,限制了處理效果。缺乏專業人員維護管理,設施運營維護差也是普遍問題,導致很多設施建起來用不了,出現“曬太陽”現象。
10月27日,廣東召開“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暨廁所革命、集中供水現場推進會”。會議期間播放的視頻短片反映,廣東農村污水治理還存在缺乏科學研判與統籌謀劃;建設不規范、改造不徹底;重建輕管,運維和監管機制亟待完善等問題。
在實踐過程中,一些地區存在治理模式不切實際的問題。存在“小村做大工程”情況,例如有的村常住人口僅35人,日產生污水量預計不足5立方米,卻建設了規模遠大于實際需求、工藝相對復雜的污水處理設施,造成設施負荷率低,難以發揮效用。也存在不合理的“資源化利用”情況,有的鎮區域內自然村人口規模大、居住集中、村中消納場地有限,本該結合需求選用建設設施或納廠模式集中治理,卻有多個自然村采用“資源化利用模式”治理,導致村莊污水無法通過周邊環境消納,造成“污水橫流”或形成污水溝,不但嚴重影響村容村貌,也污染了周邊水體。
“重建設,輕管理”則是現階段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中的突出問題。據調查,省內部分地區未建立健全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護機制,運維責任主體不明確,缺乏長效運維保障。對此,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林彰文表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應遵循“因地制宜,切合實際”原則,按照農村實際進行建設、運維、管理,不照搬城市模式;要“合理設計,講究實用”,結合農村實際收集,合理設計規模、合理選擇模式與工藝,避免后期設施“曬太陽”;要“加強銜接,形成實效”,要求改廁、管網建設、設施建設有效銜接,加強污水治理設施的實效性;要“資源利用、用水循環”,結合農業生產,鼓勵將農村污水資源利用,促進用水循環。
廣東省環境保護工程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袁敏忠也提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藝路線應根據適用性原則進行選擇,工藝的選擇應因地制宜,經全面比較后確定,宜優先選擇成熟可靠、運行管理簡單的處理工藝,并鼓勵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后的尾水通過農田灌溉等方式資源化利用。
根據實際情況選用處理模式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應根據村莊所在位置、人口規模、聚集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點及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確定。”林彰文提出,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選擇上,可因地制宜采用納入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系統、集中式處理、分散式處理、資源化利用四種模式。
“增城區農村地域面積廣闊、地域面貌差異大,且農戶居住分散,采取統一的模式難以做好污水處理。”廣州市增城區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增城因地制宜采取“四種模式”綜合治理農村污水,充分考慮村莊分布、人口規模等因素,科學運用“接市政管網、集中式設施、分散式設施、資源化利用”四種農村污水治理模式,實行差異化建設,北部山區鎮采用資源化利用和暗管(渠)化方式進行治理,中南部人口密集區域結合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作,同步實施截污納管。
在增城區小樓鎮聚福客家農莊附近的菜園里,建設有標準的三格化糞池、隔油池、灰水處理池、分液池及輸送管,農莊排放的黑灰水得到統一收集處理,達到無害化標準后,通過管道進入農田滴灌給作物,實現資源化利用。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該處理模式投資少、管理簡便,不耗電,無需更換設備配件,占地面積小,出水水質較好,工藝自動化程度較高,便于維護管理。
在附近一些純居住的分散農戶家庭中,許多居住庭院內建設標準三格化糞池、隔油池、灰水處理池,家庭排放的黑灰水經過無害化、有機化處理后進入自家小菜園、小果園進行消納利用。這種分散式資源化利用模式,針對農村地區少數農戶分散居住,建設污水處理管網成本高的實際情況,因戶施策,通過建設成本低、易維護的生態循環處理系統,實現農村生活污水的就地處理、消納和資源化利用,達到生態環保要求,而且在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同時節省農田種植施肥成本。
對于部分缺乏資源利用條件的地區,則可以采用一體化處理模式。增城區派潭鎮鄧村村石屋社,當地戶籍人口為330人,常住人口約150人,房屋棟數約80棟,當地建設污水管道100米,采用“MBR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設計處理規模為200噸/日,出水達標后排放至農灌渠。
粵海水務相關技術人員介紹,一體化凈水設備工藝可根據水質情況定制化設計,出水水質優、運輸方便、自動化程度高,可以節省工程占地及建設成本,也方便后續的運營維護。
鵬凱環境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一體化設備出水水質穩定、抗沖擊負荷能力強、占地面積小、運行成本低、操作簡便。例如該公司研發的一體化設備根據人口規模、聚集程度、地形地貌、污水用途、村民習慣等指標選用最合適的處理工藝和規格型號對污水進行綜合治理,有效解決農村污水治理設備道路運輸困難、排放標準不一、選址困難、處理效果不佳等問題,具有安裝簡便、落地快、施工周期短、投入成本低等優點,能靈活應對不同場景和不同需求。
專家建議,經濟條件相對較差且居住人口相對稀疏分散的地區,可以采用污水分散收集處理的方法。如果是具有相當規模的農村地區,且污水方便接入市政管網的,則要考慮接入管網集中處理。
珠海市金灣區紅旗鎮三板村成太村,村莊雨污分流管網建設較為規范,污水收集較為徹底,當地污水處理設施采用地埋式“厭氧+接觸氧化”工藝,污水處理規模100噸/日,出水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B標準。
結合實際條件做好運維監管
隨著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在各地“遍地開花”,對于建成后的設施,如何實現有效的維護管理成為后續工作的重點。對此,各地也紛紛結合當地實際條件,從制度設計、人員保障、資金投入、智能管理等方面進行有效探索,確保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起來后能夠發揮真正效果。
為確保設施發揮應有效應,增城區水務部門探索構建“四維”管理模式,著力推動實現“四化”高質量維管。
什么是“四維”管理模式?即是全面壓實區、鎮街、村社和專業維管公司四個層面的責任。區級層面擔負“監督+考核+技術指導”職責,主要由區水務局牽頭落實季度考核和日常監管,并對設施常態化運行和問題整改進行技術指導。鎮街層面擔負“協調+管理+落實”,主要對轄區各行政村農污設施運維管理,組織做好問題整改(小修)和實施大中修工作。村社層面擔負“巡查+自治+養護”職責,需組建村級維管隊伍落實巡查、門前屋后管渠及農戶化糞池清疏養護等非技術性工作。區排水公司擔負“專業+運營+管理”職責,對設施進行專業運營和維護,做好專業化維修保養和大中修。
除了完善由上而下的維管體系,在日常工作中,增城制定了以“網格化、智慧化、標準化、本地化”為主導的巡管監督機制,確保農污處理設施高效穩定運行。
充分借助本地村民熟悉當地情況這一優勢,增城區著力構建“區排水公司+農戶”運維管理模式,聘請當地村民充實維管力量,建立村規民約,引導村民通過自治方式,自覺參與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運營管理。
此外,增城還在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站點設立了信息公示牌,將各級責任單位相應責任人的聯系方式及問題反饋渠道進行公開,群眾只要發現污水處理設施出現任何問題,都可以第一時間將問題反饋到責任部門,確保及時修復。
惠州市博羅縣以鎮為單位委托第三方運維管理,建立鎮、村二級巡查,縣抽查的監管機制,制定了縣級財政資金補助方案,對正常運營、達標排放的設施給予補助。佛山市三水區西南街道木棉村、黃竹坑村結合污水治理需求,由區級財政出資建設,在確保治理效果下,采用管護簡便、運維費用低的處理工藝,統一交由第三方專業團隊運維,實現長效、可持續運維管理。
而梅州市五華縣依托縣水務集團公司,建立了統一資源調配、統一規劃建設、統一規范管理、統一水質檢測、統一收費標準的“五統一”管理機制。肇慶市鼎湖區通過政府采購第三方服務方式,對全區小型農村供水設施設備實行專業化管理運維,起到花小錢辦大事的效果,有效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為解決人力不足和經費有限問題,很多地方也開始向智能化借力。增城區排水公司和村民借助“巡檢APP”平臺,開展智慧化排水管理,讓市、區、鎮、村、維管單位對監督、巡檢、整改等事務一目了然。
“我們通過在傳統的污水處理站點上加入智能互聯設備,將傳統的站點打造成數字化信息化的站點,具有了工況監測、進出水監測、人員到崗情況質量監督等功能,逐步提高了我們站點的信息化數字化的運維能力。”廣州南沙紅港村生活污水處理站綜合調度部副經理鐘澤樺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