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國家公園
摘 要:近日,國務院分別批復同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和武夷山國家公園,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人民日報》國家公園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第一批國家公園涉及青海、西藏、四川、陜西、甘肅、吉林、黑龍江、海南、福建、江西10個省份,均處于我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關鍵區域,具有典型的生態功能代表性。隨著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我國向著建立國家公園體系、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又邁出堅實一步,使得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豐富、更為立體。
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是建設國家公園的目標,也是國家公園實實在在的意義與價值。建立國家公園,帶來了生態保護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帶來了全民共享的“自然課堂”,更體現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這樣的努力,不僅為建設美麗中國注入了強大動力,更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中體現了中國擔當。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未來,還有更多的國家公園在路上,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也將日益完善。讓我們攜起手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金羊網:建好國家公園,打造“萬類霜天競自由”精彩樂園
國家公園以不同主題明確建設定位,突出精細治理的同時,更彰顯構建“生命共同體”的堅定決心和意志。國家公園連點成線、連片成面,對功能區實施最嚴格保護,挺起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綠色脊梁”,治理的剛性力量進一步彰顯。
通過國家公園連續多年來試點建設,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不斷加強,“國寶”大熊貓“降級”,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東北虎豹頻繁公開亮相,“微笑天使”江豚現身長江;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持續恢復……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受益于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
瀕危、珍稀動物多起來,保護更要“硬”起來。俯瞰廣袤的中國大地,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正在加速構建,我國正以國家力量逐步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架構,構建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精彩生存樂園,為瀕危、珍稀動物提供最安全的護佑。
《長江日報》國家公園已超越城市與郊野之別
“國家公園”的概念起源于北美,很多人也曾通過各種途徑,見識過黃石國家公園內的廣袤荒野、稀少人煙,于是在腦海中形成了一種固有印象,“國家公園”是遠離城市乃至大城市的。但事實上,“城市”并不成為“國家公園”的限制。
國家公園早已超越城市與郊野之別。“國家公園”的劃分標準,不是行政,而是動物棲息地的連通,是生態系統的完整。它們具有國家層面的意義,管理層級更高,因此在中國,跨市很常見,跨省也并不鮮見,跨國也有可能。
在國家公園這一背景、大框架下,城市也可以成為國家公園的一部分。不少城市有拿得出手的生態家底,正如“長江”“黃河”這兩條母親河,沿岸多少因此而興的城市,城市日益貼近自然。5個正式設立的國家公園,只是開始。它們也將總結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對于城市而言是新的格局,也將是城市的發展機遇。一座城市有沒有可能獨立或與其他相關省市一同建立國家公園?這值得我們暢想和深思。
光明網:第一批國家公園設立,意義重大
國家公園的正式設立,是國家土地資源管理的重要制度建設。國家公園,往往覆蓋面積巨大,不少都跨地域乃至跨省域,過去屬地的資源管理,令一些地方力有不逮,使資源處于實際上的無主狀態,國土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生態難以有效維護。而且過去管理職能也不同程度存在多頭管理、交叉重疊、權責不清的問題。
設立國家公園之后,有助于權責統一,改變了過去“九龍治水”的情況,大幅度提升了國土資源的管理效能。同時也可借助科普、旅游等形式,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帶動這些區域實現發展。
過去這些年,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可觀的成績:朱鹮從7只增至5000余只,野外消失的麋鹿總數突破8000只,藏羚羊從不足7萬只增加到30萬只,大熊貓野外數量從1114只增加到1864只……如今國家公園的設立,將進一步鞏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績,有助于更好地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微言微語
@高光華gao:生態環境好了,野生動物也就多了,人們對保護野生動物意識也有所提高。
@竹韻喜歡有錢:祖國山河秀麗,有時間一定去看看。
@數的冪次方:這才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高境界。人類有家,動植物也有了受國家保護的家,真好!
@御海聯盟:國家公園是生物多樣性的典型代表區域,建立國家公園將更加有效的保護當地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