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張振鈿
采訪者:鄭秀亮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環境》雜志從第4期起開辟“說史”專欄,通過采訪廣東生態環境保護發展歷程的見證者、親歷者、推動者,以口述形式還原廣東生態環保發展史,以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開創廣東生態環保新局面。本期帶來原《環境》雜志社社長張振鈿人物專訪。
張振鈿,廣東澄海人,先后任《環境》雜志社社長、省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站站長、省環境保護局科技處處長等職務,2009年9月任省環境保護廳副巡視員,2012年1月起兼任中共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黨委書記。
1991年9月至1995年4月,張振鈿先后擔任《環境》雜志社副社長、社長,在這三年多的時間里,他內強雜志專業水平和凝聚力,外拓雜志社會影響力,使得雜志社不僅內部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辦刊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而且通過先后舉辦“菊城杯”全國首屆環境漫畫大賽、廣東省首屆“環境文化沙龍”等活動,組織編寫《環境教育課外讀本》等刊物,使《環境》雜志的社會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大手筆打造先進采編體系
1991年9月,我從局辦公室調到雜志社。當時雜志社的條件還是比較艱苦,只有十幾名員工,辦公經費有限,人員工資財政也只管一部分,有一大部分都得靠我們自己想辦法籌措。
我來之前,雜志社還辦過工廠,這在當時的政策是允許的。但是文人辦廠,跟企業家沒法競爭,效益一般,我到雜志社的時候已經開始“收檔”了。由于經費有限,為了節約成本,當時雜志都是我們自己包裝,然后再拿到郵局寄。每個月光是包裝雜志,貼寫郵寄標簽,就花費了大量人力跟時間。
后來我就考慮,還是得從雜志社本身的特點來尋找發展出路。經過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我們最終花了20多萬元買了一套蘋果品牌的專業排版系統,配了彩色打印機,編輯設計能力一下子就走在了全省出版行業的前列,單位形象也得到很大提升。
當時的20多萬元,那可真算得上是巨款,都足夠買一兩套房子,但是這個錢花得值。當時買的蘋果電腦跟排版設計軟件,都是最先進的,雜志社的排版設計能力大大提高。以往我們的記者、編輯采寫文章都是拿出去給別人排版,要花不少錢,配了這個設備后,不僅自己排版設計雜志,而且不少廣告公司都來找我們幫忙做設計。這無形中也為雜志社增加一個創收途徑,工作效率也極大提高,縮短了采編周期,提升了時效性,寄雜志也信息化管理,錄入好信息后,每個月調出來打印然后粘貼就好,節省了大量時間,減少了錯漏。
雜志內容方面,當時《環境》雜志在國內還是很有影響力的,也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采編出版體系,我在雜志社那幾年大家基本都是按原有體系不斷優化提升做好采編出版工作。期間有三件事我印象較為深刻:一是1991年,《環境》雜志派出3人采訪組赴香港,采訪報道了香港民間環保組織“長春社”,成為國內較早采訪香港民間環保組織的環保媒體。二是1992年,日本兵庫縣議會友好代表團到《環境》雜志社參觀訪問,詳細了解《環境》雜志編輯、發行等情況。三是1993年8月,深圳北部清水河倉庫區發生特大爆炸,《環境》雜志組織系列報道,詳細介紹了現場環保應急工作做法,是當時國內較早全面介紹環境事故應急的報道。
當時每期雜志我們還有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做法就是美編專門設計環保漫畫跟插圖。這些漫畫跟插圖都是結合當時熱點專門創作設計的,非常有吸引力,以至于很多讀者每期都追。一些地方環保部門開展宣傳的時候,直接就把漫畫跟插圖復制出來作為宣傳資料張貼。
花心思策劃高端文化活動
不得不說的是,《環境》雜志當時在業內還是很有一定名氣的。當時為了提升雜志的影響力,我們還策劃了幾次大型的活動。
1992年,《環境》雜志社舉辦了“菊城杯”全國首屆環境漫畫大賽。經過廣泛發動,活動總共收到來自全國27個省區的1148件稿件。評審的時候,當時雜志社的主編多方奔走,業界名流積極響應,著名作家秦牧、著名漫畫家廖冰兄、方唐等紛紛應邀擔任評委,并且在現場潑墨揮毫,為雜志社留下珍貴的墨寶。活動最后制作的獲獎作品集,書名是由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題寫,秦牧作序。
1993年,《環境》雜志社在東莞組織廣東省首屆“環境文化沙龍”。省內著名文學、書法、繪畫名家及有關人士40多人參加,并即席以“保護藍天碧水,促進改革開放”為題,吟詩、揮毫、作畫。
這兩次活動的規格都相當高,在業內也引起了廣泛關注,極大提升了雜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之所以能夠得到那么多知名人士的支持,一方面得益于雜志社主編在這個行業多年經營攢下的人脈,結果一呼百應;另一方面也是雜志的總體水平得到大家的充分肯定。
謀長遠編制環境課外讀本
環境教育是借助教育手段以提高人們對環境的了解和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培養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動員全社會成員共同來保護環境。
作為環境保護科普宣傳單位,我們每年會同相關單位召開環境教育研討會,邀請地市主管部門領導和學校老師參加,共同研究推進環境教育工作。當時我們就注意到,國內缺乏環境教育的相關教材,這對環境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提高是很不利的。
有鑒于此,1994年,我們組織中學教師編寫了《環境教育課外讀本》,受到中學師生的廣泛歡迎。該書在上海獲華東地區優秀圖書獎,而且還被教育部列入中小學圖書室必備書目。
1995年,《環境》雜志社還聯合廣東省教育廳等單位舉辦青少年“愛國、愛家、愛環境”手抄報有獎活動,受到廣大青少年熱烈歡迎,收到稿件918篇。
找定位推動雜志煥發新力
《環境》雜志是一本有著優秀傳統的雜志,著名科學家高士其、茅以升、周培源等都曾專門為雜志撰寫文章,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傅家謨等都曾受聘擔任《環境》雜志高級顧問,《環境》雜志還先后獲評“中國環境科學優秀期刊獎”“全國第二屆優秀科技期刊”“廣東省第二屆優秀科技期刊”“廣東省優秀期刊”“全國雙效期刊”等。
當然,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新媒體的繁榮,傳統雜志面臨著巨大沖擊。隨著人們的閱讀習慣逐漸發生變化,包括期刊在內的傳統紙質媒體,均面臨著發行量驟減,廣告業務日益萎縮的困境,讀者群大量流失風險。在這種浪潮下,雜志如何守住陣地并煥發新的活力?我覺得關鍵就是定位的問題。
雜志從創刊開始就定位為科普雜志,歷經這么多年的發展,始終沒有偏離這個主線,并且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被提到新的高度,環境科普工作有廣闊的空間和前景,完全可以有一番好作為。另一方面,必須要找準讀者群眾需求,要搞清楚雜志面向的讀者群體以及他們所想要得到的資訊,然后有的放矢策劃選題跟文章內容。
作為國內最早的環境科普雜志,《環境》雜志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是許多老一輩環保人的精神食糧。作為新時期雜志的工作人員,必須有一份榮譽感與使命感,要將份榮譽與傳統傳承下去,要多想些法子,讓雜志能夠更好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通過大家的努力,讓雜志煥發新的活力,這將會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精心謀事、用心干事、專心成事。在早期的環保人身上,這種工作作風尤為明顯。他們認真工作、勤奮工作、扎實工作,對組織的安排全力服從,對承擔的工作全力以赴,把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化作工作的持續動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一個個不平凡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