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彩萍 馬娟
摘要:目的:評價心力衰竭患者應用心臟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篩選的30例病例,均為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心力衰竭患者,以隨機雙盲法分組,各15例。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觀察組同時聯合心臟康復治療,對比不同治療方案臨床效果差異。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較對照組高且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心力衰竭患者選擇心臟康復治療總體效果理想,對于改善預后具有積極作用,應用價值較高值得借鑒。
關鍵詞:心力衰竭;心臟康復治療;臨床效果
心力衰竭屬于臨床發生率較高的慢性心臟疾病,主要誘發原因為心臟不具備正常的舒張和收縮功能,致使靜脈回心的血液無法正常排出心臟,從而導致血液淤積在靜脈系統中,減少動脈血液灌注,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心臟循環障礙引發的心臟類癥候群[1]。主要誘發殷因素包括感染、心律失常及心臟負荷過重等。老年群體為疾病高危人群。疾病主要臨床癥狀為疲乏無力、體液潴留、呼吸困難,患者日常正常生活受到極大限制,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臨床中通常會選擇藥物進行治療,雖然能夠控制臨床癥狀,不過對于心肺功能卻不具備改善作用[2]。為了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有效性,本次研究對本院接受治療的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規治療同時輔以心臟康復治療,對其應用效果進行觀察及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篩選的30例病例,均為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心力衰竭患者,以隨機雙盲法分組,各15例。觀察組,女/男=7/8,年齡45-72歲,均齡指數(54.2±3.7)歲。對照組,女/男=6/9,年齡48-75歲,均齡指數(54.9±4.1)歲。以上不同組別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納入標準:依據臨床癥狀和綜合檢查確診為心力衰竭;患者意識清醒配合度理想,具備正常運動能力;患者家屬對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文件;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功能異常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意識或是智力障礙患者;無正常運動能力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根據患者情況嚴格遵醫囑服用抗心衰藥物;實施健康宣教,要求患者保持合理生活、飲食、睡眠和運動習慣,要求保持低鹽飲食,每日保持充足睡眠,適量進行運動。
觀察組要求患者和對照組一樣嚴格遵醫囑服用藥物,并保持良好的生活、飲食和運動習慣,同時聯合實施心臟康復治療。(1)對患者綜合情況進行分析,特別是要詳細了解患者用藥后疾病治療效果、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藥物本來那個反應等,同時結合病情嚴重程度及心血管急癥發生風險,做好心臟康復護理計劃。(2)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個性化運動訓練,主要項目為有氧運動、太極、健身操、散步等,實際訓練時,需要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明顯不適,并詳細記錄其運動耐受能力;運動初期需要間歇性進行運動,可以每運動5-10min休息1-3min;后期觀察患者耐受情況,逐漸增加運動時間;運動過程中需要密切監測患者靶心率,要求使其休息階段靶心率和運動時相比減少10-20次;一旦發現面色或是呼吸異常,需要及時停止運動并采取有效處理措施;(3)進行出院指導,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居家運動方案,鼓勵每日堅持運動,定期進行隨訪了解居家情況,并進行必要指導和干預。
1.3 觀察指標
規范完成治療后,以顯效(治療后疾病相關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心衰情況穩定控制,心功能提升≥2級)、有效(治療后疾病相關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心功能提升1級未到達2級)、無效(治療后疾病相關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或是表現為加重,心功能無改善)作為評價指標計算治療總有效率(78-無效例數/78×100%=治療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
SPSS23.0處理數據,(
)與(%)表示計量與計數資料,分別以t與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較對照組73.33%較高,組間對比差異存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現階段,我國臨床心力衰竭發生率不斷提升,疾病致死及致殘率較高,對患者健康、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均存在嚴重影響[3]。疾病的發生主要誘發因素主要為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絞痛等。臨床中通常會選擇常規藥物對癥治療,目的為改善疾病相關臨床癥狀,但是總體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為藥物并不能夠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傳統觀念認為[4],心力衰竭患者需要增加臥床時間,避免加重心臟負擔。但是大量研究結果證實,運動康復對于控制疾病發展,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積極作用。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同時聯合心臟康復治療,主要目的為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從而提升其生活質量,能夠降低藥物使用劑量,從而避免心臟疾病急性發作或是有效抑制疾病發展。心臟康復借助運動保證血壓穩定,控制體重、血糖和血脂指標。要求患者堅持每日依照醫囑完成安全運動,時間控制在0.5-1h內,主要項目為有氧運動,目的為強化心血管功能。運動同時由專業人員進行運動壓力測定,從而確保制定運動方案符合患者耐受。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聯合治療方案總體有效率較高(P<0.05)。從這一研究結果看,通過實施心臟康復訓練,患者的心功能明顯提升,可提高疾病治療有效性,對于預后改善也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推行心臟康復治療方案,對于接受藥物治療的心力衰竭患者具有積極作用,可明顯改善患者心肺功能,能夠提高疾病治療有效性,對預后有利,具有臨床推廣及應用價值,使更多患者受益。
參考文獻:
[1]彭莎莎,閆城,何彩南,等.全病程管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9,26(9):30-33.
[2]陳雪萍,鄢利.分析八段錦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0,14(24):252-253.
[3]張振英,王立中,席家寧,等.運動鍛煉為核心的家庭心臟康復項目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復治療效果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心血管病究,2019,17(8):709-714.
[4]魏金玲,張寧.細胞外水分比例評估對心力衰竭患者聯合早期心臟康復護理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0,36(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