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鵬 龔平 唐欽一 陳照奇 曾玉林
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使得我國體育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體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樣也對社會體育人才的需求量有所上升。從高校的人才培養現狀來看,依舊有部分體育專業的學生未能如愿進入體育行業中,因此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與改良是目前的發展趨勢。本文主要從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角度出發論述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以期為今后的教育水平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論述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發展現狀,第二部分論述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第三部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措施。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以此推進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要求高校將學生們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以此為社會輸送更多專業素質強和綜合實力優秀的人才。體育教育的作用在素質教育理念下也不僅僅是傳統的強身健體,而是集娛樂、健身、康復于一身的多重作用。可以說在目前的形勢下,社會對于復合型的體育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高校也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期滿足社會需求,但因為部分高校的培養理念還未積極轉變導致體育人才的培養結構出現失衡狀態,進而使高校的人才培養資源出現浪費的跡象,社會需求也難以得到滿足。為此就必須對目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此推進有效措施進行改革與優化以滿足我國對體育人才的需求。
1 高校體育教育的人才現狀
1.1 高校體育教育的人才就業態勢穩定性低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目前我國的體育教育的畢業生數量逐漸上升,但畢業后進入體育教育行業的人數依舊不多,大多數畢業生選擇與體育教育有相似性的行業入職,究其原因,原因為兩點。首先是體育教育系統的崗位趨于飽和,畢業生難以涌入,每年吸納的體育教育畢業生數量少且進入的難度較高,許多畢業生只能選擇與體育教育行業有交叉的其他行業;其次是因為就業的多元化,很多體育教育畢業生可以通過四年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并結合目前的就業形勢選擇其他行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是重視學生們的實踐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以此保證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
1.2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需求量大
知識付費時代,人才與能力成為社會競爭的主要資源,而人才的培養工作則需要相應的教育給予支持。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體育的要求不僅僅是常規的強身健體,還包含享樂、精神滿足以及自身發展三個方面,也就意味著體育不再是人們生活的補給品,更多的是必需品,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需求促進發展,體育事業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因此會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需求量有所上升,在這種背景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因具體的需求,因此傳統的培養路徑與培養理念也會有所不同,高校需要從目前的形勢出發,抓住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態勢以及社會對于體育教育人才的龐大需求,促進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綜合發展,為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培養理念較為陳舊與傳統
傳統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理念主要集中在師資力量上,隨著我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上升以及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傳統的培養方向和培養理念已經難以適應目前的就業形勢,體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開始轉變思路與觀念,開展多元化的教學工作。但受到傳統的教學觀念影響太深,許多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還會被以體育師資為主的培養理念所束縛,轉變并不徹底,因此在教學工作中還存在陳舊觀念的陰影,不利于培養高素質的體育教育人才。為此就需要根據目前社會需求,抓住時代發展趨勢,聯系目前的就業形勢,重構培養理念,從觀念角度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2.2 課程設置未結合時代發展趨勢
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中時代特征還不夠明顯,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理論課程的基礎作用不夠堅實,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會過多注重課程的實踐,從而忽略理論知識,使得理論教學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既不全面也不深刻,對于體育教學的理論知識掌握不夠牢固。這種做法不僅會影響到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能力,還會對其今后在教育行業的教學方法產生影響。不重視理論知識主要源于兩方面,首先是學生自身的不重視,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就業規劃大多集中在與體育教育相關的行業中,因此認為體育理論知識在將來的行業中運用不會太廣,其次就是課程設置沒有兼顧社會性,沒有考慮到社會需求以及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的就業方向與規劃,很多學校已經意識到了課程設置的問題,也有創新的趨勢,但還未將創新觀念推進具體的實踐工作中,因此難以達到理想的課程創新效果。
2.3 教學模式依舊以教師為主體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內容主要以教師為主,教學方法與模式也更多集中在教師的主體角色上,強調教師講-學生聽或教師示范-學生照做的灌輸式教學過程。而要想讓學生了解到體育教育專業的實質,就必須在課程中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釋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學習激情,從而推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自覺性。另外在目前的培養目標設置上,有部分高校沒有切合學生的就業需求與發展方向,難以將具體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在一起,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就業,因此對學生和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都會產生負面的作用。
2.4 教學評價機制尚未完善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是十分重要的,不僅能夠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還能夠幫助教師反思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方法。目前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僅僅流于形式,且時效性也差強人意,許多高校的教學評價主要是在學期結束后對教師和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難以發揮教學評價機制的優勢,同時這種反饋的信息面也不全,且將評價重點放在考試成績上,不僅不能讓教師了解到自身教學方法的優劣,還容易滋生學生的功利心,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沒有認清教學評價的本質。
3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措施
3.1 重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理念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要想獲得長足進步就必須從理念起步,重構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理念,使教學理念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滿足社會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措施中,重構培養理念是最為重要的,為此高校要想保證自身的培養理念符合社會需求,就需要進行大量的調研工作,了解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同時以問卷的形式調查畢業生的就業意向以及對高校的就業期待。將有價值且可行的改良措施及時吸納進人才培養方案中,不斷優化培養理念,使其緊跟時代的變化,不被社會淘汰。另外在培養理念的指導下以尊重學生偏好為前提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指導工作,增加其市場競爭力,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
3.2 優化改良課程設置
針對目前我國課程設置出現的問題,首先需要對理論課程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視,理論教學在整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據基礎性地位,因此必須讓學生們深刻全面地掌握基礎知識。另外還可以通過開設與目前的就業相關的課程從而增加學生們的就業能力,例如新媒體課程,促進學生們在日后投入到體育教育事業中可以利用與時俱進的新媒體技術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此外還可以開設與體育教育專業關聯程度較高的課程例如運動康復課程、衛生類或康復保健類課程,一方面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豐富課程內容,增加體育教育的社會性。
3.3 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在整個教學工作中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以及積極性,扭轉傳統的以考試成績為本的應試教育思想,注重學生的長遠發展需求,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與調整,重視課程的理論基礎性和實際運用性,從而在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其學習思維。另外還需要注意,教育并非一朝一夕,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精神品質與道德修養,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
3.4 完善教學評價機制
評價的作用并不在于考核,而在于幫助師生更好地認識教學過程,尤其是教師能夠最大限度了解自身教學方式的不足,以及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從而幫助教師對教學方案與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改革。高校需要從教學評價的本質出發,完善教學評價機制,使教學評價能夠及時有效地反饋,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需求以及實際教學效果,以此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教師教學模式的長足進步。
3.5 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綜合素質
教師在整個教學隊伍中占據主導型位置,其整體地綜合素質會對學生產生直接地影響。因此建設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十分重要的,高校需要認清師資力量的戰略性地位,結合自身的發展情況,不斷吸引優秀人才,建設成為綜合實力強的教師隊伍。另外高校還需要定期組織相應的培訓活動,從而保證教師的教學理念能夠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
4 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高校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需要抓住時代發展的趨勢,結合高校自身的發展情況,了解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根據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此探討出可行性的方案予以解決,從而改變目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推動體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2018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不同培養目標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編號:18C1299)。
(作者單位:1.湖南高爾夫旅游職業學院;2.長沙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