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超 汪宜香
體育學是研究體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是現代知識高度分化和綜合的結果,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以體育學基礎知識、基本規律和方法為重要內容的體育課程,其課程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實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知識體系、科學思維及訓練能力。同時,體育學以豐富的知識學科體系、拼搏向上的體育精神、潛移默化的人文價值、富有內涵的文化價值為大學體育課程提供了多姿多彩的思政元素及資源,鑄造了大學體育課程的鮮明特色。2020年教育部頒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到,人才培養是核心要務,高校應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大學體育課程作為公共課程,也是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這門課程也是其它課程不具有育人優勢及功能。
1 掌握課程思政的站位及內涵
1.1 掌握課程思政站位
站位直接影響到課程思政建設,也影響到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之路。課程思政老師對當下課程思政背景要做到熟知如心,并且要從容面對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所遇到的挑戰,要站在“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及“怎樣培養人”的育人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建設課程思政、抓課程教學,要充分認識到“育人先育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未來的可靠接班人。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課程教學與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立德樹人尚未充分從根本解決。在課程教學中如何融合思政元素、愛國主義精神、文化價值等,都存在一定程度上認識模糊。追本溯源是站位不清,因此課程思政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及“怎樣培養人”為教育目的,掌握較高的政治站位,才能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才能建設好課程思政,才能切實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質量,才能培養全面的綜合性人才。
1.2 掌握課程思政內涵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建設課程思政,是將教育理念與教學思想進一步升華。這也將課程思政建設的初始點與落腳點奠定了基石。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包括內容上更新、方法上的創新、形式上的革新,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將這些元素融入知識教學體系之中,要以“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及“怎樣培養人”為教育目標,創新課程內容、方法、形式等,在潛移默化之中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2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1)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體育課程是一門獨具特色的思政課程,因為體育課程包含了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情懷、包含了運動員不畏艱難和拼搏向上精神的思政教育素材,體現了體育課程教育的文化價值。因此,要建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體育課程目標及教學方案,要將體育課程目標及教學方案轉化為具有育人意義的教材、生動豐富的教案、內容豐富的課件及生動靈活的教學實踐,使體育課程充分承擔起“以體育人”的育人責任。
(2)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開展體育課程教學應當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要了解當代青年學生的時代特征、時代認知,把握他們的成長規律。在課程教學中要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升體育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及親和力,把學生的志向、思想、興趣融入到社會服務、科學研究、國際交流競爭之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3)堅持建設高質量體育課程。要充分結合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優化重構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探尋培養學生解決困難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尤其是面對當下體教融合大背景下,體育課程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體現體育科學與科技技術、大數據、生物醫學、人體科學等方面密切聯系,使得體育教學反映出時代特征。探索開展以體育課程的實際應用、訓練等為內容的教學模式和問題導向的互動研討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好奇之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4)堅持提高體育課程教學綜合素養。教師的言行舉止、政治素養、人格魅力等是非常重要的思政元素。因此,培養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課程老師應當具有正確的“三觀”價值。所以,課程老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的理論學習,要以“四有好老師”為目標導向。鼓勵體育課程教師與思政課程老師開展科研合作,探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新模式。
3 結語
高校體育課程中構建課程思政理念是體育專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培養合格建設者的有力支持,是體育教師明確教師職責與教學目的的理論基礎,是體育專業科學布局的政策依據。作為一線體育教師,應當不斷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下不斷探索人才培養方略,將課程思政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基金項目:中國體育科學學者合作的社會網絡結構特征及演進研究(XWY-202010);巢湖學院2019年度校級科研項目(XWY-201903);巢湖學院2018年度校級質量工程項目(ch18jxyj36)。
(作者單位:巢湖學院經濟與法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