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
體質健康可以切實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的水平。而跳繩兼具了較多身體素質的指標,對學生的身體發展影響較大。筆者以體質健康的跳繩為例,精準分析低段學生的問題,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跳繩過程中的癥結,采取技能分解、有效監管、良性競爭、素質加持等方法。將其作為合理有效的手段推動學生體質健康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終身體育的建設。
1 問題捕捉
1.1 技能動作不標準,瑕技定型
1.1.1 關節位置合理,影響姿勢
跳繩時學生易仰頭閉目,頸前肌群拉伸會自然引起挺胸的動作,導致學生的重心向后偏移。學生身體又處于上下起伏的動態,由仰頭帶來頸部關節的杠桿運動引發了一系列的姿勢變化,對運動成績的影響較大。
1.1.2 發力順序正確,穩定高效
跳繩要求手腕發力,而非以肘關節旋小臂,甚至肩關節為軸甩胳膊。一是,影響身體重心起伏,二是,加劇身體置空時的不穩定性,三是,加長了的甩繩半徑,導致縮短了旋轉弧長,從而使得學生因怕絆到繩子而抬腳過高。
1.1.3 動作幅度完整,力量收益
為了提高跳繩成績,教師常常給出針對腿部肌群的跳躍練習建議。一般有提踵、后踢腿、快速縱跳摸高。以提踵為例,我們平時是在平地上練習,并且提起便落地。既減少了提踵練習的幅度,也減小了提踵練習的強度。
1.2 練習方法不高效,事倍功半
練習講究方法,悶著頭練習,不知門道正確與否只能導致故步自封或走上歧路。以跳繩為例,很多學生常常會停滯在瓶頸狀態,即使回家有所練習,家長也是分配和,但就是花了時間和精力下去卻收效甚微。
1.3 體能加持不夠力,功敗垂成
有很多同學跳繩會表現出身體松散、跳繩后程沒勁、跳繩退步無力、手腳協調配合欠缺等問題,很多學生只是靠單純的跳繩練習,殊不知良好的體適能可以解決很多跳繩問題,而一味地練習可能會對進步緩慢產生挫敗感。
2 實踐探索
2.1 基于網絡連結,以信息交互作為共融點
2.1.1 趣味導入,助力教學實踐
教師鼓勵學生將各種跳繩相關視頻、故事整合成課件展示。如跳繩源于唐“透索”游戲,及宋演化為“跳索”,明稱“跳百索”,清稱“繩飛”。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索跳繩的淵源,激發學習興趣,最后可以進行小組展示。
2.1.2 家校合力,追求自我超越
教師可通過釘釘與家長溝通、反饋。給予家長的運動“處方”,與家長共同個性化輔導學生練習,滿足學生個人的學習需求。
2.1.3 班級分享,打造文化共榮
通過釘釘的班級圈教師可發布話題,家長分享學生的日常練習圖片、視頻和心得。老師和其他家長可直接進行點評和交流,激發學生展現欲,調動積極性。
2.2 基于技體融合,以細節優化作為側重點
2.2.1 調整繩長,保證肘疊腕活
把握好自身繩長是提升跳繩質量的基礎。繩子過場導致費勁、甩繩周長加大;繩子過短導致直臂、雙腳跳起后抬得過高,增加落地時間、過大的身體起伏也導致重心不穩。但如果低段學生還沒有學會連續跳繩之前就立馬要求,會破壞學生對跳繩學習的體驗感,因此要給與學生適應時間。
2.2.2 控制起落,加強協調配合
小余跳繩一直不協調,還有小跳的習慣,通過交流可以發現他是知道自己的問題但不知道怎么改。在家練習時家長也不知道怎么幫他,他的進步體現在小跳得更快,但并沒有解決小跳的問題。所以跟家長聯手改掉學生原有習慣,從空跳單邊甩繩切入,效果明顯。
2.2.3 輔助練習,強化學生體能
(1)主與輔 相應的素質練習能有效提高跳繩成績。有趣味性和競爭性的游戲能幫助低段學生不自覺地力爭上游。但為了求快求強,學生容易習而不得法,常會錯誤發力。單腳跳看似簡單但易掉以輕心,學生重心后坐的問題不解決易導致練習效果不理想,這只會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2)穩與耐 跳繩時身體重心起伏由腰腹控制;跳繩速率保證靠體能主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傳統卷腹、反向卷腹等方法強化腹肌;或3分鐘跳繩替代長跑的耐力練習。
2.3 基于核心素養,以能力發展作為落腳點
2.3.1 樹立信心,實施梯級提升
教師給學生開具“運動“處方””,告知分層練習方法,幫學生獲得成功體驗與信心。
通過和教師溝通,根據教師開出的運動“處方”,對學生的練習進行干預,攻克學生的薄弱項,使得整體能力得到提升,獲得成功體驗,繼而提升自信心。
2.3.2 自主探索,爭做學練主體
引導學生自評,讓其對自己的跳繩狀況和練習行為進行主觀的考量,繼而引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創造,從而實現學習目標。
學生可以對自己進行剖析,并且可以跟教師的統測進行對照,看自己是否有準確找到問題,然后進行下一步的改進,有的同學為了能有效提升素質,利用了道具去提醒自己提膝到位。
2.3.3 能力培養,增強素養發展
利用跳繩培養多維能力:繩子打腳發展快速調整反應的能力;跳繩時關注自我狀態培養學生對身體活動的敏銳觀察力等。
3 思考延伸
3.1 辯證看待技能與體能的關系
在常態化的課堂教學中,技能和體能是統一體,技能離不開體能的支撐,體能也需要通過技能來展示。因此在優化學生技能的同時也要看到體能帶來的影響。
3.2 合力打造家庭與學校的關系
家庭體育是學校體育的一種延伸,兩者共同承擔教育的主要責任。家庭與學校相結合的嘗試在網絡幫助下溝通更便捷。給學生制定“私人訂制”的練習內容,并進行跟蹤了解,分析了學生的練習狀況;班級圈分享營造了良好的體育氛圍,學生也在練習過程增強了體質,鍛煉了意志。
3.3 合理對待成績與素養的關系
跳繩是體康項目之一,通過跳繩的數量要求來觀察孩子的相應運動素質是否得以發展。因此個數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能力有沒有發展。
(作者單位:杭州市學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