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王偉
中國農業科學院、濰坊市人民政府日前在京聯合發布《濰坊市創新提升“三個模式”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實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系統梳理了“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的演進與內涵,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提供了典型理論和實踐樣本。
山東省是農業大省,農業總產值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去年成為全國首個農業總產值過萬億元的省份。
濰坊市是全國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農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濰坊市農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達到1038億元,占山東省的1/10左右;蔬菜產量、畜禽產量均達到山東的1/5左右;農機總產值達到1300多億元,約占全國的1/4;生姜、胡蘿卜、大蔥、洋蔥出口額分別占全國的1/4、1/6、1/2、1/7左右,蔬菜出口量、禽肉出口貨值分別占全國的1/8、1/6左右。
近年來,濰坊市在總結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創新提升“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三農”工作躍上新臺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經所所長袁龍江在發布報告時表示,“三個模式”解決了農業生產、加工、流通脫節,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蔬菜生產產業化等問題。
“諸城模式”是諸城市在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等不同階段創新探索成果的合集;濰坊是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濰坊模式”是濰坊各地農業農村改革創新經驗的集成;“壽光模式”則是對壽光在蔬菜產業的生產、銷售、技術、會展和標準輸出等不同發展階段改革創新經驗的概括。
《報告》指出,“三個模式”在鄉村振興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產業發展方式、路徑選擇和組織推進上,都積累了寶貴經驗,主要包括創新農業產業化內涵和形態,實現產業化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的突破。
“尊重群眾和基層的首創精神,實現頂層設計與基層執行的良性互動;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實現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結合;踐行包容性增長理念,實現全面共同富裕;促進產城、產村、產業融合發展,實施鄉村全面振興。”袁龍江在發布會上表示,這是中國農科院與濰坊市開展院地合作智庫成果的展示交流和應用推廣。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表示:“濰坊‘三個模式’的探索豐富了我們產業化理論、包容性增長的理論、創新的理論以及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治理的理論,可以說在理論創新上做了很重要的貢獻。”
濰坊市相關領導介紹說,通過“三個模式”,濰坊市已經形成了糧食、蔬菜、畜禽、花卉、苗木、果品、種子、農機等八大優勢產業集群,蔬菜、畜禽、農機三個主導產業,全產業鏈條值超過千億元,成為我國名副其實的米袋子、菜籃子、肉案子、果園子和種子鋪。
“三個模式的核心,就是農業產業化,在未來,我們還要創新提升三個模式,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濰坊市相關領導指出,當今,鄉村振興進入快車道,農業現代化水平逐漸提升,濰坊的三個模式也在不斷創新提升。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濰坊會著力創新體制機制,促進人、地、錢等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堅定地走好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濰坊市相關領導說,“在未來,我覺得鄉村振興的路子和面貌是這樣的,從鄉村到‘村社一體化’,基礎設施、公共資源共享,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方方面面,這是第一步。然后還有城鎮化,人員人才合理流動,這需要產業進一步升級,如果全部是農業產業,可能不足以支撐。接著是城鄉一體化,到了這一步,才會實現城市和鄉村的大同。”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