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明
重慶市萬州區白羊鎮農業服務中心
老化魚池,大都設計和修造思路落后,包括池塘位置、水源、水質、面積、水深、土質等,都存在很多問題,不能滿足當今漁業生產發展需要,導致魚產量低、經濟效益差等后果。因此,為了提高養魚效益,應采取各種技術措施,對老化魚池進行升級技改,改善魚類正常生長環境,提高養魚經濟效益?,F就老化魚池升級技改措施介紹如下。
魚類生活習性告訴我們,各種魚類生活水層是不一樣的,例如:草魚、青魚等,是在池塘水體下層生活;鳊魚,是在池塘水體中層生活;花白鰱魚,是在池塘水體上層生活。養魚實踐證明,如果魚池較淺,容水量肯定較少,水溫變化很大,不能滿足多種魚類氧氣和溫度需求,養魚效益就很低。如果魚池過深,水深超過3米,下層水中光照度就很弱,產氧能力很低,浮游生物難于生長,不能滿足魚類生物餌料需要,同樣養魚效益很低。因此,建議在淺池改為深池時,種苗魚池深度應保持在1.5~2.0米之間為宜,成魚魚池深度應保持在2.0~2.5米之間為宜。
俗話說“寬水養大魚”,也就是說,魚池水體面積寬大,載魚量就大,天然餌料就豐富,溶氧量就充足,水質、水溫較穩定,不易受天氣、環境變化而發生突變,適合魚類正常生長,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相反,如果魚池水體面積較小,容水量就少,載魚量也少,水溫、水質突變較大,魚類難于精養,產量不高,效益也不好。因此,建議在小池改為大池時,每個種苗魚池面積應保持在3~5畝為宜,每個成魚魚池面積應保持在20~30畝為宜。
由于老化魚池,年久失修,長期雨水沖刷,池硬變得又低又窄,如果汛期來時,魚池容易出現溢洪,極易坍塌,大部分魚類會隨洪水而逃跑,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同時,低窄池硬,還會影響飼料投喂和商品魚類運輸等工作。因此,建議在低窄池硬改為高寬池硬時,采取以下方法:將池底挖出的淤泥堆放在池硬上面,增高增寬,并層層夯實,對無需過往車輛的池硬,頂寬保持在1.8米以上,垂直高度保持在梅雨季節最高水位的0.5米以上,提高池硬抗洪能力,同時,也便于行人和管理方便;如果池硬上面,需要行駛運輸車輛的,池硬頂寬應保持在5米左右,坡度為1∶3,內坡用C20混凝土護坡10厘米厚,外坡夯實后種植魚類青飼料,這樣的池硬,不但抗洪能力強,而且池硬頂上還可以通車和行人。
老化魚池,由于多年未清淤,魚糞、飼料殘餌、動物尸體、泥沙等沉積物較多,部分魚池舊底泥深達1米以上,成了滋生魚類病源溫床,各種魚病暴發常見,嚴重影響漁業生產發展。因此,建議在舊底泥改為新底泥時,先將魚池淤泥全部清除塘外,然后回填15厘米厚的pH值為7.8~8.5的新鮮底泥,徹底消滅病源溫床,滿足魚類生長土壤酸、堿度需求。過后在每年冬季,先放干魚池中的水,然后通過白天日曬和晚上冰凍20~30天,消滅沉積物中的病源生物,促進沉積物盡快轉化為無機鹽,為來年魚類生長提供良好環境。
獨立的進水系統,包括進水源、進水閘、進水渠等。進水源,可選欄河、水庫、湖泊等作為進水源,不要選礦山排出的廢水處作為進水源,否則,對魚類生長有很大危害,進水源處必須高于養魚池塘50厘米以上,形成自然落差流水,同時,也要防止魚類頂水逃跑,在進水口處,要安裝進水閘,可隨時控制進水量大??;進水渠,可修為管道引水渠或明溝引水渠,如果采用管道引水,管道可用直徑為50厘米的鋼筋水泥管,安裝水渠,如果是采用明溝引水,可采用斷面為梯形的水泥板,深50厘米,底寬40厘米,砌筑溝渠。
獨立的排水系統,包括排水槽、攔魚網、排水管、排水閘等。排水槽,先在魚池底部靠近池硬邊,開挖長3米,寬70厘米,高50厘米的排水槽,然后在槽上面鋪設40目鐵絲欄魚網,防止魚類隨水流而逃跑,再在排水槽一端處,安裝直徑為100毫米的UPC水管,并延伸出池硬外1.2米,在排水管出水口處,安裝直徑100毫米的放水閘閥,在放水時,打開閘閥,即可排出池中部分魚糞和飼料殘餌,對提高水體質量有很大作用;在灌水時,關閉閘閥,確保魚池蓄水需要。
老化魚池,大都沒有安裝增氧機,不能滿足現代高密度精養魚類需要,特別是遇到高溫季節或惡劣天氣時,如果沒有增氧機,魚池就會嚴重缺氧,使魚類浮頭、泛塘現象突出,造成魚類死亡率高、經濟損失大等后果。所以,在魚池升級改造時,建議配套安裝葉輪式或水車式增氧機,滿足魚類生長氧氣需要。
老化魚池,大都沒有安裝投餌機,不適應現在高密度精養魚類需要,所以,為了節省投飼時間,精準掌握投飼數量,精準掌握投喂次數,降低養魚成本,建議在魚池升級改造時,配套安裝投餌機,使池塘大小魚類,都能吃到食,吃飽食。
老化魚池,建池較早,設計思路落后,選址不當,水源很差,在養魚過程中,一旦天旱沒幾天,魚池就干枯了,魚類死亡較多,經濟損失嚴重。所以,建議在魚池升級改造時,在池塘周圍附近,做好聯通水源(欄河、水庫、湖泊等)工作,配套安裝抽水機,滿足魚池日常換水和灌水需要。
水質凈化系統工藝流程為:魚池尾水→生態渠→沉淀池→過濾壩→曝氣池→過濾壩→生物凈化池→過濾壩→濕地蓄水池→抽水機→養魚池(或河流)。渠、池、壩、濕地等,各有凈水功能:在生態渠內,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吸收尾水中的部分污染物;在沉淀池內,添加一些絮凝劑,加速沉淀尾水雜質;在曝氣池內,安裝羅茨鼓風機和曝氣管,通過曝氣作業,使有害氣體從水體中排出,或在曝氣池內定期潑灑微生物制劑,形成優勢種群,不斷凈化水體;在生物凈化池內,種植一些水草,不斷吸附亞硝酸鹽和氨氮,降低有機質濃度;在濕地蓄水池內,投放一些螺螄,自然凈化水質,同時,也降低水體中的浮游生物數量;在過濾壩內,放些棕片和碎石,將大顆粒雜質攔截其中。就這樣不斷通過吸收、沉淀、排出、降解、凈化水體,使魚池排放的腐敗尾水,逐漸變成優質清水,通過抽水機的揚程作用,把優質清水又抽回原有魚池中,實現水資源再次利用;或排放到當地河流,回歸到自然水體。注意的是,尾水處理區域面積,一般占魚池總面積的8%;沉淀池面積,占尾水處理區總面積的45%,曝氣池面積,占尾水處理區總面積的5%,生物凈化池面積,占尾水處理區總面積的10%,濕地蓄水池面積,占尾水處理區總面積的40%。
在魚池升級改造時,先安裝電源和互聯網,然后安裝水質智能監控系統,使養魚池塘成為自動化、智能化、集約化的應用載體,實現科學養魚。養魚者,隨時可通過系統數據,對水體中的理化因子含量,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水質智能監控系統,包括水體中的傳感器、互聯網、手機、電腦等,水質智能監控原理是:傳感器→采集(水溫、含氧量、pH值、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等)數據→互聯網→電腦(或智能手機)。養魚者隨時能在手機或在電腦上查看到水體理化因子變動情況,根據魚類生長需要,可人工調節水體因子數據,滿足魚類生長需求,例如:在智能手機或電腦上,發現魚池中水體含氧量只有3毫克/升,這時養魚者,可在晴天中午開動增氧機2~3小時,即可使水體含氧量上升到5毫克/升,從而保證了魚類生長氧氣需求。
該系統除了人工干預調節以外,還可在智能監控系統中設置預警值,當監控系統監測到水體某一理化因子超出正常值時,智能監控系統就會發出警報聲,并進行自動調節,始終保持理化因子在合適的數值之內。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