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
(白城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吉林 白城 137099)
高校鋼琴教學引入思政教育,就是要求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進行價值引領,最終實現課堂育人。價值引領的內容,即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就是鋼琴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的主要關注點。尤其是在鋼琴教學中,大多數的鋼琴音樂作品是以西方為主,教師講解時必定會涉及到當時的背景,如何對西方的思想加以批判吸收,將直接影響思政教育的效果。但是,目前高校鋼琴教學中對鋼琴技能的要求所占的比例要遠遠大于知識的傳授以及思想的引領,至于作品中所隱含的思想、這種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比較等更進一步的思想拓展,挖掘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思想的內容還非常少,導致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思政教育的本質是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它是隱形的,是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過程中甚至還會出現反復。這種特點決定了在教育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方法來提升教育效果。思想轉變的主體是學生,不管教育工作者運用何種方法,最后的落腳點必定是讓學生自己能夠意識到思想的錯誤之處,自發作出改變。但是在目前的高校鋼琴教學中,僅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仍停留在教師的說教上,是從教師自身分析的角度得出的思想結論,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鋼琴教學方法基本上是停留在一對一的技能糾錯上,教師和學生的思想碰撞,尤其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幾乎很少,缺乏了學生自己的主動性,這樣的教學也會阻礙學生思想的形成。
從目前的高校鋼琴教學現狀來說,由于教學本身注重技能的形成,最終的考核評判標準也大都是以學生掌握技能的多少來判斷。對于鋼琴作品本身對學生的影響、學生從教學中所取得的思想變化,基本無從涉及。思想教育的效果還未引起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的足夠重視,自然也就沒有展開對效果評判維度的研究。
2016 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適應新時代的工作要求,全國高校也都在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出臺了相應的意見或辦法,每個高校的課程組也先后涌現出思政教育工作的典型,但是仍存在著定的問題。一是在標準上還未全面增加思政教育的內容,比如教學各環節的標準、課程標準上還未明確相關內容。二是方法上還未明確要求加強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協同,還未提出有效加強第二課堂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方法和途徑;三是對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甚至教師的考核聘用還未形成明確的思政教育工作成效依據。
高校基層教學組織的單位是教研室,鋼琴課程的教學實施最終也要落實到教研室這一級。部分高校由于在學校層面還未形成統一的意見或工作機制,或者是雖然制定并要求實施,但到了院系這一級后,或者由于信息傳達的不對稱,或者由于院系自身的原因,導致教研室對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的這一思想還未形成足夠的認識,或者教研室自身還未明確相應的工作方法,導致思政教育工作未落實下來。
教師是實施教學的主體和第一責任人,他自身的思想轉變才是做好課程思政教學的最終落腳點。目前從教學實際來看,我國鋼琴的教學自啟蒙起,一直重視的就是鋼琴技能技巧的練習和形成,評判一個學校鋼琴專業的教學質量高低也一直以學生演奏及比賽的結果來作為標準。受這種現實的影響,鋼琴教師的教學中也自然重視技巧的講解及傳授,對于學生思想的形成,因為與考核、晉升等沒有多大的關聯,自然也就不會引起他們的關注。所以,從教師這一層面講,教師自身的思想轉變又是鋼琴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的前提條件。
目前而“思政”視域下的德育與高校鋼琴教學結合,構建高校鋼琴教學德育模式,為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質量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新途徑。
高校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的重任,高校學生是支撐國家建設的主力軍,高校的音樂專業更是承擔著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音樂綜合型人才的任務,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對社會意識形態的社會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要注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不僅要注重專業教學的嚴謹,也要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為人格健全、品行端正、充滿正能量的新時代的接班人,當中最關鍵的是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音樂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還能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對學生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職業道德素質是高素質人才必備的修養,在不斷提高的音樂行業的人才標準下,社會對高校音樂專業人才的職業道德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不單單要教會學生音樂專業技能,更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價值觀,使學生能夠發揮自身優勢,盡快融人社會。高校音樂專業教學的德育途徑是其他方式不能媲美的,在實踐中為學生提供平臺增進交流;讓學生接觸到職業道德榜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音樂氛圍中不斷汲取音樂的精神內涵、獲得思想認知,并作用于未來就業。高校音樂專業教學中德育滲透,對培養具有優秀的職業素養、高索質、全能型音樂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鋼琴彈奏中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直接會影響演奏的表達,如果對鋼琴作品的創作故事背景沒有感知和感受就無法準確地表達,彈奏的音樂也很難打動別人、產生共鳴。在鋼琴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通過對作品背景的分析和感知來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感受作品的情緒,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最終激發強烈的表演欲望,演奏時就會顧著作者的情緒發展和感情脈絡去表現作品,而成功的演奏又會深化學生對作品的認知,在德育潛移默化的滲透中提升了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表現力。如:在學習肖邦的《c 小調革命練習曲》時,老師介紹道這首練習曲是肖邦作品中極具技術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代表作。該作品前8 小節是引子部分,音樂在非常激烈的氛圍中開始,右手伴隨著的一個有爆發力的不協和和弦號角式的出現,緊接著左手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的狂風般地快速級進下行給人強烈的聽覺沖擊,右手的高音區八度的附點節奏的上行彈奏出具有革命性的、號角似的語句,仿佛是內心激烈地吶喊和呼喚。旋律兩次連續下行之后,雙手激情、有力地同時從高音區連貫地第三次下行到低音區,情緒越發激烈緊張。這時學生不禁會產生疑間:“為什么肖邦創作這首作品時會有如此激烈、悲憤、不安、瘋狂的內心世界呢?”老師引導學生課后查找資料了解到:1830 年11 月波蘭爆發了華沙革命,肖邦知道這個消息后想立馬投身祖國革命的隊伍中,而后革命被沙俄軍隊血腥鎮壓,肖邦聽到華沙起義失敗的噩耗后震驚、悲憤、絕望、痛苦到極致,在這種悲憤交加地情緒下寫下了著名的《c 小調革命練習曲》。肖邦是一位極富民族情懷的愛國主義音樂家,他用音樂作品作為武器反抗沙俄的侵略,爭取祖國的解放。
通過對肖邦鋼琴作品背景的了解,學生被作品中的革命愛國情懷所感染,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和表達作品,在德育滲透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鋼琴教學在培養學生毅力、耐力、自信力、自制力、專注力等方面有極大的優勢。
首先,鋼琴專業的學生在鋼琴學習過程中必須經過長期、大量、枯燥的練習才能獲得成長和進步。鋼琴學習必須具備扎扎實實地學習態度,每天保證鋼琴練習時間;必須具備極強的自覺性,犧牲自己課余娛樂的時間進行艱苦的練習和訓練才能獲得成效。在長年累月的學習中無形就培養了學生的耐力、毅力和自制力。
其次,演奏專業的學生具備極強的感受力,才能敏感地感知音樂中的微小差別。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有對彈奏法、樂句、指法、踏板、音樂術語、力度的運用,均有嚴格的要求,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認真細致、嚴謹專注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具備了這樣的品質在未來的工作和學習中也能夠具備一絲不茍、認真細致的精神。
再次,鋼琴演奏需要長期的努力學習才能獲得成效的學習項目。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鋼琴學習者在舞臺上完美的表現需要長期的刻苦練習和無數次的臨場演練。在舞臺實踐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臨場緊張、怯場、忘譜等情況,在無數次的舞臺演練中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獲得飛躍式的提升。
綜上,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引入思政教育,是新時代思政教育的要求,作為鋼琴教師,要明確樹立思政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的思想,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