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梅
對于主持人而言,媒體融合發展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蘊含了機遇。時不我待,處在傳播最前沿的主持人要以積極融合的心態擁抱變化,積極參與到全媒體傳播格局中,主動轉型,提升素養,以適應新變化、新要求。
主持人是節目的“門面”,是給受眾打上個性化傳播印記的節目主導者;更是一個媒介的“新聞發言人”,意志體現者。通過主持人的言語表達和肢體動作,可以體現媒介在融媒時代下的觀點、思想和動向。作為全媒型主持人首先要有較強的政治敏感度,對黨的方針政策、路線發展有較深的認識,同時以敏銳的新聞嗅覺,整合各種資源,對要陳述的新聞事件內容胸有成竹,對要表達的觀點有較為深刻的思考,對多元的輿情、紛繁的意見進行正確的引導。
主持人是新聞事件的呈現者,是受眾的引導者和代理人,做好節目首先要講好故事,全媒型主持人是故事中的向導,應知道受眾的興趣所在,能解答他們的疑慮。微信、微博、APP等新媒體平臺的出現,重新塑造了受眾獲取和表達的途徑和方式。全媒型主持人要擺正與受眾的關系:樹立以人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被采訪者、節目參與者,平等地、設身處地地與采訪對象、節目參與者交流、探討,同時有技巧地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方式、時間、區間等,緩和消除負面因素,增強提升正面效應。
主持人又被稱為“雜家”,意思對時事政治、經濟民生、文學藝術以及流行事物等都有所了解,思想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主持人要會說,更需要懂策劃,甚至要懂剪輯,更要對整個節目有全局觀。主持人一定要對自己主持的節目領域的知識和內容有一定的見解和思考。對于直播節目主持人而言,無論是像廣播、電視這樣的傳統媒體,還是微信、網絡這樣的新媒體,直播節目所特有的隨機性、不確定性給主持人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這需要主持人有強大的知識儲備,對生活細致觀察,對人生深切體悟。“腹有詩書氣自華”,深厚的知識底蘊可以讓主持人更自信地在節目中發揮。
主持人通過聲音來闡述、表達自己的觀點,全媒型主持人要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加強練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普通話必須標準規范,氣息吐納的處理必須得當,聲音動聽悅耳,語句表達準確。要與時俱進,熟知一定的網言網語,與廣大受眾交流暢通,理解無礙。
親和力能夠拉近受眾、主持人和節目三者之間的關系,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全媒型主持人在聲音條件比較理想、語音標準的情況下,結合廣播節目的具體內容,緊緊扣住一個“情”字,始終以情為主,適當以情驅動聲音起伏變化,以有情之聲扣動聽眾的心弦,以情動人,喚起共鳴。
電臺都會設置信息資訊的節目,內容涉及時事焦點、財經熱點、百姓爆點、生活百態……筆者所在電臺設有《上班路上》《886朋友圈》《生活萬花筒》等各類欄目,運營“886武進之聲”微信公眾號,擁有粉絲數近10萬。身處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被大量冗余的信息包圍,不勝其擾,面對這樣的信息環境,主持人應了解電臺聽眾的接受習慣和信息需求,主動設置議題,善于因勢利導,完成信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對信息進行篩選整合,抓住重點、要點,對信息進行再構建,使信息有節、有序、有趣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在講述中要充分運用圖表、數字、故事、評論等形態,引入圖片、音頻、視頻、VR、AI、H5等多種技術形式,讓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內容有效傳播、直抵人心,從而提升點擊率、閱讀率、點贊率和轉發率。
電臺邀請嘉賓走進直播室參與節目,和聽眾交流是常態。這就要求主持人和嘉賓的交流、和聽眾的互動要有較強的現場控制能力,直播節目中精神要高度集中,使節目能夠朝著既定主題目標進行。如果嘉賓性格外向,一打開話匣子就滔滔不絕,主持人要做好事先溝通,直截了當地把采訪要點告訴他,讓他圍繞話題展開而不至于偏題,但同時又不宜頻繁打斷他的話,保持嘉賓談話的興奮點。還有一種情況則相反,嘉賓的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言辭,或者是“慢熱型”,那需要主持人保持足夠的耐心,運用循序善誘的啟發,給他相對寬松的心理和思想準備,然后站在他的角度,慢慢將話題引向深入。筆者主持的《政風熱線》《愛車時代》就常邀請嘉賓走進直播室,節目既要達到主題目的又要有互動,具備可聽性,這是很考驗主持人的。在網絡直播節目時,前期準備工作更一定要花時間做到位,要盡可能地考慮到直播節目中有可能出現的細節問題,最大限度地調動嘉賓情緒,共同完成直播節目。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作為一檔節目的主持人,都需要有學習的自覺性,做好本節目的專業知識儲備之外,還要盡可能不斷學習其他知識。平時多積累,日常多閱讀,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就能不斷增強自身的知識體系,豐富生活閱歷,從而增加語言內涵,就能在主持過程中靈活機動、融會貫通、駕輕就熟,從而形成自己鮮明、獨特的主持風格。恰到好處的點評、游刃有余的互動、設身處地的共情……沒有深厚的知識功底是做不到的。
筆者是從記者崗位走上主持人崗位的。標準的普通話是基礎,每天多讀文章訓練自己的語速,注意吐字歸音,改善吐字氣息。情是依托,聲是載體,氣是動力,注意三者的結合,加強聲音高低、虛實、強弱的練習。同時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敘事狀物形象生動,議論點評深刻中肯,遣詞造句準確精當,語言個性鮮明樸實。現在許多主持人都不是科班出身,新媒體的出現更是模糊了專業與業余的絕對界線。只要心存熱愛,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勝任主持人這個崗位。
但凡爆款節目都一定有親和力、共情力。筆者主持的晚間情感直播節目《淹城夜話》就是緊扣一個“情”字打動受眾,收獲了較高的收聽率。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理解,渴望傾訴。參與節目的嘉賓有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志愿者,有身處困境的殘疾人,有為情所困的打工者……雖來自各行各業,但情感是相通的。重在“情”,根在“愛”,貴在“引”,用最真實的情感去帶動聽眾,這樣的節目才有可能成為爆款。主持人要善于傾聽,注重熱線、微信的互動,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增強吸引力、感染力。
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說,“實踐已經表明,采、編、播合一是主持人節目高級的、理想的形式,用發展的眼光看,這種形式會越來越多,代表主持人節目的方向。”隨著新媒體的興起,有的主持人出走央視,投奔新媒體;有的開設自己的微信微博,以獨特風格成了大V、網紅。
媒體融合是時代所向、大勢所趨。誰能順應大勢引領全媒體時代,誰就有把握占領主動。主持人要善于在浪潮中勇立潮頭,勇于在變革中創新發展,積極探索身份轉型與業務升級,要從原來的傳播者變成引領者,從“傳聲筒”變成“意見領袖”;要從原來的提前備稿變成即興主持,短時間的腦內激蕩,組織語言,隨機應變,把控全局;要從“線上做節目”變成“線下搞活動”,善于把節目放在自己的新媒體賬號里傳播,提升用戶黏度,并能抓緊變現。
總而言之,全媒體傳播格局下,主持人要在增強“四力”中著力提升業務本領,掌握全媒體傳播技術,提高全媒體采編能力,成為全媒型人才、專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展現新風貌和新氣象,贏得新發展和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