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靖宇
(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142)
盾構始發進洞是盾構掘進的關鍵環節,如何保證盾構始發安全一直是眾多學者關注、研究的重點。趙立鋒[1]以南京地鐵3號線浮大區間為例,分析了車站端頭采用旋噴樁加固,輔以垂直凍結加固,同時采用鋼套筒接收工藝,提高了盾構接收的安全與質量;張中安[2]結合深圳地鐵三期某盾構隧道工程,分析了鋼套筒接收工藝的可靠性;李金鋒[3]通過對杭州地鐵中—鳳區間接收端頭風險源進行分析,確定采用局部地面加固及鋼套筒接收工藝,既保證了既有運營線的安全,也滿足了盾構接收的要求;伍偉林等[4]針對鋼套筒始發、接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通過方案改進,保證了無端頭加固情況下盾構始發、接收的安全性。
以往研究多集中于鋼套筒接收,涉及始發案例相對較少。于端頭未加固且蓋挖逆做法車站端頭中的應用更為少見。本文以富水圓礫地層中某蓋挖逆做車站盾構始發工程為例,對富水砂礫層中采用鋼套筒始發的應用進行分析。該案例可為今后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某站為地下兩層站,車站端頭地下管網繁雜,類型眾多,管徑及埋深不一,受周邊地塊及交通疏解限制,采用蓋挖逆做法施工,車站圍護采用0.8 m厚地連墻,由于場地施作有限,僅設置右線盾構始發吊裝孔,車站負二層結構需預留盾構平移條件,負二層端頭井內水平凈寬8.52 m,豎向凈高7.35 m。
場區地下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松散層中的孔隙潛水,主要含水層為第四系全新統-上更新統沖洪積砂類土、圓礫地層。各含水層之間地層多為透水層、弱透水層,無明顯隔水層,相互滲透。端頭始發段地質情況復雜,土層由上至下分別為素填土、礫砂、圓礫、粉砂,根據本場地內各土層滲透系數及層厚情況,同時結合同一地貌單元抽水試驗結果,盾構穿越土層主要為圓礫層,其綜合滲透系數48 m/d,屬于強透水層。
端頭加固原設計方案采用地連墻+袖閥管注漿加固,沿線路方向加固長度為10 m,隧道結構外輪廓豎向上下3 m,橫向至兩側素地墻邊緣;采用地面袖閥管注漿加固地層,注漿導管采用φ48×5 mm間距1 m×1 m梅花形布置的PVC袖閥管,注漿漿液采用42.5級以上的普通硅酸鹽水泥。
由于端頭前方場地內存在2根DN300埋深1.8 m中壓天然氣鋼管道、DN500埋深1.9 m給水鑄鐵管道、DN500埋深2.5 m雨水混凝土管道等,遷改困難,同時本站所處位置屬于市區主要交通干道,端頭井范圍場地有限,交通導改困難,端頭加固難以實施,因此改用鋼套筒始發工藝進行盾構進洞施工。
始發鋼套筒按照洞門到車站順序分為過渡環、套筒主體、環梁、液壓千斤頂、液壓泵站、高強螺栓,基于某站采用蓋挖逆做法施工,僅右線范圍設置盾構吊裝孔,端頭井內施作空間有限,盾構機平移限高7.35 m,限寬8.52 m,右線盾構始發需于左線完成后平移吊裝至右線位置進行始發,因此對鋼套筒始發進行改進、優化設計。過渡環長0.5 m,一端設置環向法蘭,與套筒主體栓接,另一端與洞門鋼環焊接。過渡環、環梁均分為上下兩個半圓。鋼套筒主體區別于以往傳統鋼套筒設計,筒體上半部(頂、側環)傳力架采用水平分塊,即上半部分分為三節:1個傳力架頂環與2個傳力架側環,每節為60°圓弧,同時為保證鋼套筒的整體性,沿盾構推進方向整體分為兩個部分,每部分長度5 m,鋼套筒下半部底環,采用縱向長度為2.5 m、寬度為4 m的半圓環傳力架,這樣既解決了盾構平移吊裝過程在狹小空間中的施作難度,又保證了盾構始發過程鋼套筒的整體剛度。平移時傳力架頂環暫不拼裝傳力架頂環及環梁頂環,待底環、盾構機拼裝就位后,拼裝頂環。
鋼套筒筒體采用20 mm厚的Q235B鋼板焊接而成,環梁長0.6 m,沿環向設置四組液壓千斤頂,每組4臺,每臺75 t。由液壓泵站控制液壓千斤頂支頂反力架,防止過大位移。筒體上下半圓之間、筒體之間均采用10.9級M33高強螺栓連接,筒體法蘭用40 mm厚的Q235B鋼板。
該地區月平均最低氣溫﹣12.6℃,極端最低氣溫為﹣30.5℃,土壤標準凍結深度1.6 m,冬季施工為防止試驗過程中鋼套筒內加水結冰,本工程水壓試驗采用氯化鈣水溶液。
鋼套筒的密封性直接影響到盾構進洞的安全,因此如何做到安全止水防水成為重中之重,鋼套筒密封止水的關鍵節點主要考慮鋼套筒環與環接縫處、過渡環與預埋鋼環處及加強環梁與負環管片處,同時尚應保證盾構始發過程中的應急處理措施。
鋼套筒環與環接縫處屬于止水處理的薄弱環節,施工過程中環縫連接法蘭處焊接凹槽安裝環向密封條,保證筒體密封。
鋼環梁一端與反力架連接,另一端與管片負環連接。臨近鋼環梁處的負環管片側面粘貼止水條與傳力墊,鋼環梁與管片負環連接前,利用盾構千斤頂將負環管片后推,同時將環梁內16個75 t千斤頂向前施壓,對反力架與鋼套筒進行水平方向預壓,消除微小間隙,使得負環管片與環梁鋼板密壓止水,同時也可防止始發時鋼套筒在盾構機推力影響產生較大的水平變形。始發前負環、盾殼與鋼套筒之間填入砂子,同時利用同步注漿系統將雙液漿同步壓入,使其與砂子混合,達到止水目的。過渡環與車站端墻預埋鋼環整圈焊接,外側滿焊,保證接縫處止水,同時為防止刀盤掘進地連墻過程中地下水涌內鋼套筒,于過渡環內設置3道鋼環板,同時環板縫內設置2道橡膠止水條,使得盾構機推進過程中,將內設環板緊壓,形成有效止水帷幕,可有效控制水砂涌入。
為防止盾構機盾體和鋼套筒整體發生扭轉、傾覆,在鋼套筒兩側每間隔2 m安裝一根H形鋼橫撐和三角架,每側安裝4個,橫撐和三角架采用HW200×200×8×12 H型鋼制作。
為保證盾構進洞安全,避免提前破除圍護結構造成的安全隱患,端頭井盾構進洞掘進范圍采用玻璃纖維筋地連墻。由于地連墻鋼筋籠施工過程中,中下部采用玻璃纖維筋骨架結構,鋼筋籠剛度減弱,起吊過程中容易造成鋼筋籠損壞,因此,施工過程中可于鋼筋籠背土面設置附加鋼筋+玻璃纖維筋主體骨架,下籠過程中,割除鋼筋,保留玻璃纖維筋,保證鋼筋籠下放安全。
盾構端頭隧道穿越范圍內地層主要為圓礫、砂礫層,始發掘進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盾構推進速度,加強地面監測。沿盾構掘進中心線,左右線各設監測點,沿線路縱向距離端頭地連墻距離分別為2 m、10 m、20 m、30 m、40 m、50 m。
端頭沉降最大點位于端頭10 m左右(盾構掘進約7環),右線先于左線始發,右線先期始發后端頭6 m范圍內管片進行二次深孔注漿,使得左線掘進時土體適當進行了加強,進而導致左線盾構產生的沉降值較右線小,右線最大沉降值約16.89 mm,左線最大沉降值15.94 mm,均滿足地面沉降控制值要求。
本文以富水圓礫地層中某區間端頭鋼套筒始發進洞為例,通過施工效果驗證了鋼套筒始發技術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結論及建議:①鋼套筒始發技術在蓋挖車站端頭的應用,有效減少了端頭加固造成的端頭范圍管線遷改及交通疏解,同時減少了端頭加固材料的使用,鋼套筒循環利用,節省資源,保證了盾構進洞的經濟性;②鋼套筒始發技術在富水圓礫層中的應用,有效地避免了盾構進洞破墻過程中的涌水涌砂的風險,同時在鋼套筒內采取必要的止水及應急措施,可有效保證盾構進洞安全性;③由于鋼套筒施工工藝要求較高,在不同地層中的應用仍需進一步驗證,建議采用鋼套筒始發工藝前綜合考慮車站端頭圍護的設計形式、盾構機刀盤的適用性、端頭范圍內建構筑物及地下管線情況,特殊情況下可于采用鋼套筒始發工藝的前提下結合端頭加固(適當縮減加固范圍)進行使用,保證盾構始發過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