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彥
(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東河鎮第二幼兒園,四川 廣元 628200)
美術教育是以審美方式來進行教育,它以社會美、自然美及藝術美為依據來對人的審美理念、道德情操、和感受能力來進行科學的培養。美術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最為常見,應用也最為廣泛的一門藝術。事實上,所有的藝術類型,歸根到底都離不開“美”。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遠古時代起,我們就追求“美”、發現“美”、創造“美”和欣賞“美”。對美的熱情和渴望,驅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而美術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滲透到我們的行為和思維中,改變著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其一,保障美術活動生活化教育的流暢性。任一學科教育,教育方式千差萬別,側重層面各不相同,表現形式大相徑庭,但是,教育過程的流暢性需得以保障,從而才能確保教育產出效益與教育期望相符合、相一致。所謂教育活動的流暢性,也即是教師作為教育活動中的組織者,作為知識講解、技能傳授的信息輸出者,與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學習特點、學習模式相互匹配。整個教育活動中,信息的輸入與輸出流暢、自然而平穩,師生之間的互動基本上保持在同一維度,教學效果無疑十分理想。幼兒美術教育活動與區域活動相互結合,凡區域活動中師生觸目可及,觸手可碰的事物,均可納入到美術教育活動,美術教育的空間可得到大大拓展,而美術生活化教育也同時獲得了更多的切入點、發散點,因而整個美術教育活動的流暢性得以保障。
其二,保持美術活動生活化學習的積極性。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幼兒年齡小,對新鮮事物擁有十分明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與此同時,幼兒對事物的耐心,對學習的恒心較為缺乏。教學實踐中,三分鐘熱度一過,幼兒在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參與熱情直線下降。這樣一來,幼兒的活潑好動不僅影響到課堂紀律,更會使得美術教育生活化難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美術教育活動與幼兒園區域活動相互整合,美術中的生活氣息與區域活動中的教育主題相得益彰,游戲、故事、玩具、勞動、體育等等,均可有機與美術教育串并聯起來,進而延展入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區域活動豐富了美術生活化教育的內容,創新了美術生活化教育的形式,有利于讓幼兒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術,區域活動中的美術,對激發和持續幼兒的美術學習熱情利莫大焉。
思想決定行為,意識主導行動。3 至6 歲的幼兒,身心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幼兒對世界的認知途徑,大多是通過模仿家長、教師的行為而來。但是模仿只是學習的第一步,而不同的個體,在模仿相同的事物后,因思維方式和性格方面的差異,其行為表現也極不相同。美術活動生活化教育與區域活動的整合,需要教師加強關注,提高重視。在意識到兩項結合的重大意義后,需重視兩者整合的規律及特點。換言之,美術活動生活化教育,并非簡單將活動的場所轉移,也并非將區域活動中的內容生搬硬套進入美術教育活動。毋庸置疑,區域活動中的某些環節、事項,其實質并不適合與美術教育活動相互整合,因而需有意識地加以淡化,或者主動忽略。而對于某些區域活動,則需要做到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截取其中一個體、面、線整合入區域活動,以便于美術活動可借助于區域活動,將生活化氣息濃墨重彩而層層遞進的突顯出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幼兒園區域活動與美術活動生活化的整合,要謹記貪多嚼不爛的原則,避免區域活動在數量、形式上全面超越、取代或者是覆蓋了美術教育活動,從而導致美術活動流于形式。多方面、多角度整合區域活動固然十分必要,但凡事過猶不及,尤其是對于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的幼兒群體來說,過多、過雜、過混亂的信息輸出,容易讓幼兒“應接不暇”。
幼兒園區域活動與美術活動生活化的整合,在環境方面應構建出適宜于兩者交叉互融的環境,從而削弱區域活動與美術活動整合的沖突、對立,甚至是自相矛盾之處。一般而言,區域活動更為側重于環境的真實性、細致性,如在繪本閱讀中給予幼兒良好的代入感,可結合繪本閱讀的主題,根據幼兒的喜好,通過金屬、塑料、布制品等創設閱讀場景。幼兒一邊閱讀,一邊因環境而展開想象,閱讀時注意力可有效延長,其帶入感更為明顯,閱讀效果更佳。而在美術活動中,生活化的美術活動,與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整合,對環境的依賴程度更為細致。為保障區域活動與美術活動生活化的整合效果,需立足于兼容并蓄的環境構建思想。幼兒好動、好玩,整合后的環境應具備趣味性。在色彩方面,幼兒對色彩的感知力更強,因而環境構建中對色彩的選擇至關重要。而具體到應用于美術活動中的道具或物品時,教師可以在活動區放置彩紙、剪刀、畫筆、橡皮泥等美工材料,讓孩子們在其中游戲時,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形象進行設計,或繪畫,或裁剪,或用橡皮泥捏制不同的形狀,表達他們對美術,尤其是生活中美術形象的不同理解。整合環境需要有一定的“約束性”,以推動美術生活化教育活動的開展,同時需要具有“開放性”,滿足幼兒觀察、交流、實踐、游戲等美術學習所需。環境構建以適應于區域活動與幼兒美術生活化教育整合,還可以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自主性,通過激勵幼兒集思廣益,培養幼兒在美術教育活動中的主人翁意識。資源越是豐富,材料越是多樣,幼兒區域活動與美術教育生活化的整合越能增大銜接點。為有效豐富環境構建所需的材料,可從變廢為寶的角度考量,將園內廢棄的紙板、報裝帶、報紙礦泉水瓶等利用起來。
德不孤,必有鄰。區域活動與美術活動生活化的整合,德育教育是一大切入點所在,同時也是區域活動與美術活動生活化整合的重點內容。與德相伴,受益終身。人們常說:“三歲看老?!庇變弘A段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雖然年齡小,但并非一無所知,而德育教育應與美術生活化、區域活動有機關聯起來,推動美術生活化活動中處處彰顯德育元素。幼兒園教育中的美術教育活動,如培養幼兒的想象能力,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等等,在正面與側面無不滲透和體現德育元素。美術中的美,或抽象,或直觀,或含蓄委婉,或開門見山,但在美之升華后,即為德。大道之行,殊途同歸,美育與德育,互為一體,而我們在整個區域活動后,需要做的是引導幼兒們在活潑、自主、多元化的學習場合及學習模式中,更全面而細致的感受美之所在,德之所在。比如說,在美術教育“植物的故事”的生活化活動中,我組織幼兒們進入到園內的種植區,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種植區內的花花草草。幼兒們顯得很興奮,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在柔軟的草地上奔跑跳躍。我問孩子們:“植物在我們生活中有什么意義呢?”幼兒們七嘴八舌的回答:“植物美化環境,讓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薄爸参镏圃煅鯕??!薄爸参锉3炙?,避免土地荒漠化?!薄爸参锸窃S多小動物生活的家園,有了植物,我們的生活中才能相伴更多可愛的小動物?!庇變簜兊幕卮鸪趿宋业念A期,聰明的孩子們對植物的認識非常深刻。在種植類的區域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們種植花草、樹苗,學會為植物幼苗澆水、除蟲、施肥。在美術生活化教育活動中,我從德育的角度出發,一邊教授幼兒們認識和區分不同的植物,一邊告訴幼兒們保護植物。親近植物,然后觀察植物,最后畫出自己喜愛的植物。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我們的祖國幅員萬里,地大物博。在廣袤的國土上,東邊日出西邊雨,南北出產各不相同。因地形、氣候、資源、交通、歷史等因素作用,每個區域都產生了屬于本地的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根植于家鄉人的基因深處,影響和決定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等。幼兒美術活動生活化教育,不應脫離鄉土資源,而與區域活動的整合,正是實現美術與生活合而為一的有效路徑。幼兒園內,區域活動中對鄉土資源的引入、開發、應用越來越頻繁,而各種代表鄉土文化,映射美術教育的資源也相應多了起來。有效融入鄉土資源,加強利用鄉土資源,便于幼兒們從美術的角度認識家鄉,認識生活。需要注意,區域活動中的鄉土資源,從美術的角度看,繪畫類、塑作類、編織類、剪刻類、印染類等等,從材質方面分析,如紙、布、竹、木、石、皮革、金屬、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等,從制作成品看,如皮影、剪紙、編織、繡花、獅子舞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鄉土資源十分豐富,而與幼兒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也不勝枚舉。在融入鄉土資源開展美術教育活動中,我們可選擇幼兒喜愛的玩具作為融合方向,如泥塑玩具、剪紙玩具、雕刻玩具等等。在動手學習和制作玩具中,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且能引導幼兒將制作成功的玩具應用于其他領域的教育活動中,一舉多得。
美不僅局限于畫筆上,更多的是生活中的規則意識、自我服務、包容理解、獨立自強。幼兒園區域活動與美術生活化教育的整合,需要我們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加強重視,并設置出高效的整合方案。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應通過整合環境的構建豐富幼兒美術生活化教育資源,為美術活動生活化在觀察、模仿、實踐等學習環節奠定堅實的基礎。滲透德育教育,整合美術中的美于生活中,引導幼兒認識美,理解美,學習美。融入鄉土資源,拓展幼兒們的美術學習視角,寓教于樂,寓學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