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 徐曉海 楊興娟 張運勝
湖南省安鄉縣農業農村局
湖南省安鄉縣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區西北部,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2021 年,安鄉縣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緊盯水稻生產,堅持“三個突出”,打好“組合拳”,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展現產糧大縣擔當,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2021 年,安鄉縣對標80.5 萬畝345 000 噸總目標,將任務逐項細分到鄉、村、丘塊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縣委書記、縣長、副書記、分管農業副縣長分別牽頭創建1 000~5 000 畝規模的4 個雙季稻示范片;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鄉鎮分管農業負責人辦好3個千畝示范片。全縣組織集中育秧技術員和育秧主體,開展理論培訓與現場實訓6輪2 300人次。
安鄉縣整合資金200萬元,對2020年100畝以上雙季稻種植大戶與農機服務先進主體、糧食生產先進村進行了集中獎勵表彰。全縣整合資金500萬元,扶持育秧主體建設連棟式育秧工廠101畝、服務大田面積1萬畝。整合資金補貼早稻育秧所需基質、秧盤等生產物資,對插秧機、拋秧機進行國、省補后再按50%比例累補。安鄉縣強化水稻生產物資保障,投入30萬元建立種子市場保供風險補償金制度,儲備救災備荒種子150噸。安鄉縣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水稻生產補貼政策,使各項政策落到實處,使水稻生產者真正受益。
安鄉縣依托水稻生產合作社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3 萬畝,輻射帶動20 萬畝。優化栽培技術,確保優良品種、種植模式、播栽時期、田間培管、指導服務“五統一”,經過多年引種示范,篩選出15個優質水稻品種,確保全縣高檔優質稻達到20萬畝以上。推廣一季稻蓄再生稻模式,達到“一種兩收”、節本增效、避災減災的目的。推廣稻田生態養鴨、稻蝦立體種養等種養結合新型模式,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質量,顯著提高稻田整體經濟效益,并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探索開展質量安全溯源,全縣新建2套全程質量安全溯源系統,推進了水稻生產標準化,確保了糧食質量安全。強化品牌建設,創新打造“安鄉農倉”區域公共品牌,培育、引導“梅公園”有機大米、“沖風峪”綠色大米和湯家崗香米等知名稻米品牌入倉,有機稻米達6個、綠色稻米3個,對獲得“兩品一標”認證的產品予以獎勵。抓好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應用,探索機械整田、機械插秧、機施肥料、機施農藥、機械排灌、機械收割、機械烘干的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新路徑。抓好防災減災,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時常出現,水稻生產災害頻繁,安鄉縣水稻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倒春寒、5月低溫、6月大雨洗花、洪澇漬災、寒露風等,全縣加強預測預警,制定防災減災預案,強化現場指導,保障物資供應,優化農田建設,實行各部門整體聯動,為水稻生產保駕護航,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整合涉農項目資金,為水稻生產擴面、提質發揮作用。建立獎勵舉報制度,采取過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護基本農田,嚴查“大棚房”及耕地非農化行為。遏制耕地拋荒,對連片拋荒3 畝以上的鄉鎮,直接取消年度農業農村工作評先資格,并通過推進土地流轉、實行村集體代耕代種等方式從根本上遏制拋荒。積極培育水稻生產經營主體,一方面鼓勵主體實行規模經營,有效解決稻田拋荒問題;另一方面發揮主體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優勢,輻射帶動全縣水稻生產。全縣推廣水旱輪作模式,改良土壤結構。推進農藥、化肥減量行動,提高農藥、化肥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和稻米質量安全。努力提升地力,以推廣農作物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和恢復發展綠肥生產為抓手,不斷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縣在已建21萬畝高標準農田基礎上,2021年新增5.3萬畝。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