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周建宏
雜交黑魚生長快,抗病力強,密養性能好,產量高,但對低溫的耐受性相對較弱。對此,我們下面就以雜交黑魚溫棚控溫養殖技術做詳細介紹。
選擇通江河道上游水,排灌方便,周邊無污染源,水質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質要求,透明度約40厘米,pH值7.0 ~8.5,ρ(溶解氧)≥5毫克/升。
選擇黏壤土質地塊建造長方形池塘,長約70米,寬約42米,長寬比約5∶3,走向為東西向,池深2.5 ~3.0米,水深2.0 ~2.5米。池底淤泥厚度≤20厘米,池埂寬≥4米,其頂面高出水面50厘米,池塘面積為2 500 ~3 500平方米,池塘坡比1∶2.5,在池塘水面以上50 ~60厘米、上下坡長度約1.5米的坡面布設聚乙烯網格。
池塘排水至20厘米深時(池塘內剩余水量約≤總水量的10%),清除底部多余淤泥,厚度控制在10 ~15厘米之間,曝曬7 天后鏟除雜草,平整修理池塘,加固池埂。每畝用生石灰60 ~70 千克化漿或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8%)溶水后均勻潑灑全池,2天后注水至50厘米深,7天后排干;再次注水至1.2 ~1.5米深,2 ~3天后試水放養魚種。
池塘兩端或對角布設進、排水管。進水管位于池底以上2.5米處,排水管平齊池底。進、排水管均采用管壁鉆孔進出水防逃工藝。水管有孔,可進出水的部分管長1.3 ~1.5米,孔徑(1.5±0.1)厘米。嚴防黑魚頂水躍越或隨水順流逃逸。
在池塘四周種植寬度0.8 ~1.0米的水草帶。水草覆蓋面積為水面的10%~15%。
要求規格基本一致,無病無傷,體質健壯,體表色澤鮮艷,手感滑潤,鱗片完整,游動敏捷有力。
溫棚池塘放養的魚種規格為25 ~300克/尾。
根據池塘條件、魚種規格、餌料等情況綜合確定放養密度。一般25克/尾的魚種每畝放養約8 000尾;≥150克/尾的魚種每畝放養5 000 ~6 000尾。
飼料的質量要求適口對號,無腐敗霉變,無污染,蛋白質含量≥42%,其他指標符合《飼料衛生標準》(GB13078—2017)和《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要求。
“他們不是我的朋友,”威爾放下盤子,“同一派別的人不一定都能和睦相處。況且,愛德華和邁拉在約會,我可不想當電燈泡。”
3.2.1 食臺 在一個大棚內,兩個池塘共用壩埂腰部各搭建一個8 平方米左右的投餌臺,其結構為鋼質框架鋪設竹木板平臺,放置投餌機。
3.2.2 飼料 根據魚體規格投喂不同型號的飼料。
3.2.3 時間 規格≤250克/尾,每日3次,分別在5:00、10:00 和17:00 時投喂;規格≥250 克/尾,每日2 次,分別在5:30和17:00時投喂。
3.2.4 地點 飼料投喂在固定食臺前扇形水面上。
3.2.5 投餌量 投餌量根據魚的規格和水溫進行季節性調整。日投餌量:2月底—4月初為池內魚體質量的1% ~3%,4 月中旬—6 月為3% ~5%,7—9 月為5%~8%,10—12 月中旬為1%~3%。上午投餌量占全天投餌量的30%~35%,下午投餌量占全天投餌量的65% ~70%。具體投餌量還要根據當時魚的吃食和活動情況靈活掌握。
3.2.6 方法 嚴格按照投餌“四定”(定時、定點、定質、定量)要求進行。初期需進行馴化投餌,投餌時先敲擊木桶、木板等物,發出固定聲音信號,同時撒料,培養黑魚上浮集聚吃食習慣。馴化期間每天投喂4次,每次投餌45分鐘左右,一般馴化7 ~10天。后期既可采用投餌機投喂也可人工撒餌投喂。將飼料運至餌料臺,然后均勻撒投,直至魚群不密集或開始分散、不搶食(或停止攝食)為止,一般投喂時間20 ~30分鐘。
每天早、晚、半夜各巡塘一次。觀察池塘水色、水質、水位變化情況;注意魚類吃食、有無發病征兆、有無浮頭缺氧等情況;檢查池塘有無滲漏,防逃設施是否完好以及增氧機械運行情況。
4.2.1 換水、補水 3—5 月每15 天換水一次,換水量為池塘水深的1/5 ~1/4;6—9 月每10 天換水一次,換水量約為池塘水深的40%;10—11 月每15 天換水一次,換水量為池塘水深的1/4。養殖期間水位1.5 ~2.0 米,冬季和夏秋高溫季節要升高水位至最高水位線(≥2 米)。保持水溫相對穩定,寒冬季節≥14 ℃,高溫季節≤32 ℃。
4.2.2 調節水質 每15天左右潑灑生石灰一次,一立方水體生石灰用量10 ~15 克;7—9月每15天,選擇水溫25 ℃以上、日照較強的時候,使用光合細菌、芽孢菌等復合性微生態生物制劑全池潑灑調水一次。
4.2.3 水質指標 pH 值7.0 ~8.2,ρ(溶解氧)為4毫克/升,ρ(氨)≤1.2 毫克/升,ρ(亞硝酸鹽)≤0.15 毫克/升,透明度約為30厘米。
4.2.4 水溫調控 每年5 月上中旬揭開塑料溫棚四周底邊,邊腳向中央掀起8 ~10 米,通風降溫,10 月上中旬封棚保溫。池塘水溫3—12 月控制在23 ~28 ℃之間,冬季1—2 月保持在14 ℃以上。夏秋高溫季節適當添加地下水井涼水或覆蓋遮陽網降溫;寒冬季節、連續雨雪天氣和日照強度低時,適當添加地下水井暖水。
養殖期內應加強池塘尾水排放管理,平時適度加水,最大限度地減少尾水排放。捕撈清塘時尾水排放必須經過預留生態凈化濕地(溝池)凈化處理,凈化面積≥養殖水面積的10%,排放尾水達到《池塘養殖尾水排放標準》(DB32/4043—2021)要求。
池塘放養魚種前,每畝用生石灰60 ~70 千克化漿均勻潑灑全池。
魚種放養前,用5 ~1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浸洗10分鐘。
魚種下塘后2 天內,每畝使用復合碘溶液125克全池潑灑。每10 ~15 天,用20 克/平方米左右生石灰、1 克/平方米強氯精(有效氯含量≥28%)、20%濃戊二醛碘制劑等輪換全池潑灑一次。
高溫季節(7月5日—8月15日),按1千克魚體質量,每日在飼料中拌入0.2克大蒜素粉連續投喂4 ~6天;或者每10天左右使用魚腥草、大黃、板藍根等復合中藥制劑拌料投喂一次。兩個處方交替穿插使用。
定期在飼料中加入酶制劑等保肝利膽類藥物。
對所有漁用工具消毒,用10 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5 ~20分鐘。
3—4 月易發水霉病,可在魚種放養前用4%食鹽液浸洗15 分鐘,并用30 毫克/升的福爾馬林或30 ~5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進行全池潑灑。
4—7 月易發車輪蟲病,可用0.7 毫克/升的硫酸銅進行全池潑灑。
6—8 月易發白皮、腐皮病,可用中藥五倍子搗碎用開水浸泡10 ~20分鐘,配成質量濃度為3毫克/升的藥液,全池潑灑。
按《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2),不得使用違禁漁藥或人體用藥,不得超限量使用漁藥。
捕撈前停食3 天,池塘排出25%的水量后開始拉網捕撈,待網捕4 ~5次,85%的魚出塘后,再次排水至70 厘米水深時,進行第二次網捕,最后排水干塘,人工撿捕,成魚起捕率≥9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