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楊興娟 孫旭
湖南省安鄉縣農業農村局
為創建全國生態農產品基地,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建設生態宜居湖區經濟強縣,湖南省安鄉縣正著力打造一批產品質量優、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國字號、安字頭”農產品品牌。筆者就安鄉縣發展品牌農業進行了調研與思考,現綜合于下。
安鄉縣地處洞庭湖西北部,土壤質地以沙壤為主,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通透性好,富含鐵、鋅、錳等微量元素;天然的弱堿性土壤,造就了“無鎘”(鎘含量遠低于國家標準)的農產品生產環境;8 條河流及湖泊汊港貫穿全境,水質優良,排灌便利,地下水位高,土壤墑情適宜;充足的光照、超過270 天的無霜期,為農產品豐產、優質提供了良好條件。
安鄉縣憑借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的自然優勢,突出抓好“兩水兩菜”主導產業提質升級,積極培育“一果一藥”新興產業,水稻年播種面積75 萬畝,其中高檔優質稻22 萬畝,稻蝦立體種養14.8 萬畝;水產養殖面積近50 萬畝,創建了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3 家、省級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3個、市級良種場18 個,是全省“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和“現代漁業示范縣”;油菜年播種面積60 萬畝,雙低油菜率保持在90%以上;蔬菜年播種面積19 萬畝,培育出“羅洲冬瓜”“安鄉菜薹”等主打品種;“陽光玫瑰”葡萄和錦繡黃桃等優質水果面積近一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2 萬畝。通過結構調整,一些優質農產品脫穎而出,成為“安鄉農倉”的主力軍。
安鄉縣財政每年列支200 萬元,對通過認證認定的農產品品牌進行獎勵,促進品牌快速認證,已認證認定綠色食品21個、有機產品1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一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3 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一個。現有13 家基地安裝了農產品溯源系統。“安鄉農倉”區域公用品牌入倉企業已有24家,年營業收入55 830 萬元,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先后獲得常德市十大農產品品牌第一名、2021年湖南品牌故事大賽二等獎等榮譽。所有入倉產品,都經過嚴格把關,生鮮產品必須經有機、綠色認證,加工農產品必須證照齊全,入倉產品都納入“兩證一追溯”管理體系,統一以“安鄉農倉”集體商標冠名銷售。
安鄉縣已注冊農民合作社795 個、家庭農場470 家,錄入農業部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1 669 家,實現了種植業、養殖業、服務業全覆蓋和鄉鎮發展無空白。通過規范引導,全縣創建省級示范社20家、國家級示范社5 家;省級家庭農場16 家。調查中,對于發展生態農業、品牌農業都有較強的意愿,都相信這是農業的發展方向,正在或者計劃申報兩品一標農產品。安鄉縣土地流轉面積達55.73 萬畝,土地流轉率達71%,為實現標準化生產、打造質量可靠的優質農產品提供了保障。
雖然“安鄉農倉”區域公共品牌的運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沒有在全省乃至全國形成較大影響力。入倉產品雜而小,普遍缺乏特色,沒有能讓消費者一見傾心且不可替代的拳頭產品。
安鄉縣農產品加工省級龍頭企業僅有8 家,市級龍頭企業22家,規模以上加工企業49家,農產品年加工總量46 萬噸,無國家級龍頭企業。加工能力嚴重不足,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及打造農產品品牌的短板之一。
“安鄉農倉”區域公共品牌主要通過參加展銷會、博覽會、路標廣告等方式進行宣傳,宣傳手段比較常規。雖然目前在嘗試線上直播,但沒有固定的平臺及網紅效應,缺乏全面、長遠的規劃,偶爾直播宣傳,收效寥寥。
安鄉縣應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以“綠色產品為主流、有機產品為精華”,更高層次地定位產業發展方向,進而打造出質量過硬、生命力強、前景廣闊的拳頭農產品。目前應對地理標志農產品“羅洲冬瓜”和正在申報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安鄉菜薹”進行全方位的認證后產業升級和包裝,以此為突破口,讓更多的人知道安鄉、了解安鄉,為“安鄉農倉”區域公共品牌的發展開辟道路。
加快農村領軍人才培育,鼓勵大學生回鄉就業或創業,為品牌農業發展注入智力支持。優化農機、農藝,綜合運用農業、物理、生物等措施防治病蟲草害,推進秸稈還田與綜合利用相結合,從源頭控制面源污染,實現化肥農藥減量。應用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智能化生產程度,推進精準管理,提升農產品品質,增強品牌信譽度和競爭力。
充分利用當前發展迅速的網絡平臺,拓展電子商務,形成“網紅”產品。制定合理有效的規劃,確立科學的宣傳角度,突出產品特點。深度挖掘安鄉縣“湯家崗”7 000 年稻作文化歷史,以深厚的歷史文化作底蘊,讓“網紅”成“長紅”。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