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陽,王亞平,張慧穎,王澤萍
(山東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隨著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張,城市生活垃圾產量劇增,人居環境加速惡化,“垃圾圍城”現象成為各大城市亟待解決的問題[1]。實現城市固體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垃圾分類成為當今城市生態文明治理的熱點議題[2]。
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大背景下,本研究以社區為研究單位,以城市居民為主體,深入剖析了山東省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行為困境,從政府、社區、居民三個方面深度剖析城市居民參與垃圾分類行為失范原因,為提高居民參與垃圾分類行為提供理論支撐,以期對垃圾分類治理提出有效可行的機制。
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進行調查問卷及深度訪談分析,通過抽樣調查的方法對山東省多個地市的社區進行調查。同時,對政府、社區管理者和居民三個主體進行訪談,處理已獲取信息并進行分類整理,提煉出山東省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研究計劃發放目標問卷2000份,發放問卷2600余份,收回問卷2490份,剔除有較大偏差、邏輯錯誤、數據缺失和填寫錯亂等無效問卷后,獲取有效問卷1983份,有效率79.64%。計劃發放目標提綱500份,發放提綱568份,收回提綱546份,剔除有較大偏差、邏輯錯誤和數據缺失等無效訪談記錄后,獲取有效訪談記錄512份,有效率93.77%。
社會科學對個體行為的解釋主要有兩種研究視角:一種強調從行為主體出發,認為個體的行為是行為者的“主動選擇”;另一種視角則主張從外在社會結構出發,認為個體行為受到外部整體環境的影響,是一種“被動選擇”。因此,本研究基于多種因素,以更加寬廣的視角對山東省城市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行為現狀進行分析。調查發現,居民在參與垃圾分類過程中主要存在分類意愿與行為悖離、分類知識掌握度差、以及分類效能感弱以及垃圾分類集體行為失范等行為困境。
垃圾分類最終落實的前提是人們在了解并認同垃圾分類觀念的基礎上,產生強烈的分類意愿并為此做出實際行動。目前居民對垃圾分類具有較為積極的參與態度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垃圾分類意愿與實際參與行為之間存在嚴重悖離,96.83%的受訪居民表示愿意進行垃圾分類,而僅有21.3%的人切實做到了垃圾分類,居民垃圾分類的意愿主要受個體特征、認知態度和引導措施等因素的影響。
垃圾分類的成效最終體現為居民行為選擇的結果,然而較高的分類意愿并沒有起到切實引領分類行為的作用,這是目前制約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水平提高的極大障礙。調查結果表明,居民垃圾分類行為的實現直接取決于外部情境因素如監督力度、基礎設施、制度壓力、群體效應,間接受認知態度的影響。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總體辨識準確率僅為7.22%,整體辨識準確率較低的同時,不同種類垃圾的辨識準確率差異明顯。在訪談和問卷調查過程中,多數受訪居民表示愿意參與垃圾分類,但是居民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匱乏直接限制了居民的垃圾分類行為,進而導致垃圾分類準確度差。除此之外,各社區沒有準確的垃圾分類標準,且社區間垃圾分類標準不統一,導致居民的垃圾分類知識零散化且尚未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也導致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低下[3]。
垃圾分類準確率原地踏步,且始終處于較低水平,很大程度上歸咎于居民缺乏生活垃圾分類知識[4]。由于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形式固定化、垃圾分類知識接受渠道單一化及學習時間碎片化等原因導致居民的垃圾分類知識薄弱。
根據“環境治理的三角模型”,社區居民是生活垃圾產生和處理過程的重要支撐點[5]。有大量研究表明,環境責任感與垃圾分類等親環境行為存在著顯著關系。問卷結果顯示,受訪居民中同意“垃圾分類是我的責任”觀點的人數占比為95.85%,對“我有很強的環保意識”持強烈同意態度的占42.22%。
在普遍認為自身具有很強的環境責任感的社區環境中,仍有79.95%的社區居民認為目前我國垃圾分類存在“公眾環保意識不強”問題。訪談結果同樣顯示,約有八成受訪的社區居民對于自身能否出色完成垃圾分類表現出極大的不確定,可見居民仍然具有較低的垃圾分類效能感,即對于正確進行垃圾分類持有較低的自信度與把握度,導致垃圾分類的開展深陷桎梏。
在垃圾分類中的社區信任指的是在沒有監督部門的前提下居民仍舊選擇相信其他居民會進行垃圾分類,同時信任社區垃圾分類組織對垃圾分類工作的調度和安排。調查結果顯示,同意“社區其他居民是否進行垃圾分類會影響我的垃圾分類行為”觀點的人數占比達67.81%,說明在垃圾分類行為過程中,居民的行為也會受到他人的影響。
在垃圾分類機制尚不成熟的條件下,居民在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會對其他居民的垃圾分類行為甚至垃圾分類組織產生不信任。對其他居民的垃圾分類行為不信任不利于垃圾分類工作在社區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對社區垃圾分類組織的不信任不利于垃圾分類后續環節的推進,這將影響垃圾的末端處理,包括對于轉運、處理的有效管理。此外,推行管理垃圾分類的政府部門、回收組織和參與垃圾分類的居民互不信任也成為垃圾分類落實過程中的一大痛點。因此,在社區建立居民個體之間、居民與垃圾分類組織之間的相互信任決定著互動雙方的熟悉度和親密度,為促進社區垃圾分類工作的順利開展,社區居民之間、社區居民與社區組織之間的往來關系亟待加強。
完善的政策體系是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基礎與保障,對促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作用。縱觀山東省各地垃圾分類相關政策,當下垃圾分類相關政策體系中缺乏配套的組織機構,且尚未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相應的經濟調節手段和方法也近乎空白。未明確垃圾分類相關的責任主體,缺乏配套的組織機構負責,以至于垃圾處理缺乏系統規劃和分類指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時可操作性不高。
此外,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正處于由局部推進到全面展開階段,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垃圾分類標準,但各地標準存在很大差異。住建部選定的全國46個重點城市中大部分實行“四分法”,另有少數城市實行“二分法”“三分法”和“五分法”[6]。與較為普遍的垃圾分類“四分法”不同,山東省住建廳曾規定山東省城市生活垃圾實行“五分法”,即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專業垃圾、其他垃圾進行分類。雖然試點城市已經開始實行垃圾分類,但山東各市的垃圾分類標準并不一致。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持續推進,分類標準隨之改變,居民無法及時了解分類標準變動情況。此外具體明細也不明確,出現了同種垃圾在不同城市被歸為不同種類垃圾的現象。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跨區域流動人口數量龐大且流動頻繁,而垃圾分類收集標準將直接影響居民垃圾分類的執行效果,分類標準不明確將直接影響居民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
根據本團隊成員的調查,當前垃圾分類基礎設施缺口極為嚴重,直接導致居民在進行垃圾分類工作的時間、人力、財力的耗費,從而造成垃圾分類工作成效不顯著,垃圾分類整體進展受阻。據走訪調查顯示,很大基數的社區僅配備了最為普通的50 L通體綠色垃圾桶用作整個社區的垃圾收納工作,甚至部分社區內并沒有出現垃圾分類專用的垃圾桶、智能垃圾桶、干濕垃圾投放站、四分類收集點、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等基礎的垃圾分類設施。部分試點小區中的垃圾分類回收桶與垃圾分類回收處理機器設備等投放量不足,投放布局不合理問題也嚴重影響了居民垃圾投放的便捷程度。通過對山東省內垃圾分類試點地區的調查研究,發現有65.83%的居民認為當前社區的基礎設施不完善。
第一,由于多數社區缺乏公共治理經驗和監管動力,導致垃圾分類的開展存在監督失范、管理松散等問題。調查發現大部分社區基層環保人員管理尚有欠缺,即使設立環保站所,僅靠環保部門的零星力量抽調來進行垃圾分類的監管,難以做到監督全覆蓋;第二,許多社區存在缺失對社區居民垃圾分類成效的監督制度,垃圾分類的成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居民的自覺,很難對居民垃圾分類行為形成強有力的監管;第三,對社區拾荒者缺乏規范的管理,一些拾荒者在拾撿廢物的過程中會將原本收集起來的垃圾重新翻開甚至亂扔,嚴重制約了居民參與的積極性;第四,部分試點小區實行垃圾定時定點投放,垃圾投放時間和投放位置設置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投放垃圾造成影響;第五,監管體系尚不健全,監管主體權責不明確,同樣造成了社區監管的不充分。垃圾分類基礎設施匱乏、垃圾分類投放點布局不合理等因素已經成為影響居民垃圾分類行為的第二大因素。
宣傳教育工作是促進垃圾分類的先行環節與重要途徑。但就當前對山東省垃圾分類重點地區的調查顯示,政府宣傳教育不到位仍是造成居民實施垃圾分類困難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多數地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活動的頻率極低,宣傳工作也僅以標語、海報和線上宣傳為主,且宣傳內容對公眾的可接受度把握不夠。宣傳短板問題主要突出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垃圾分類的宣傳缺乏深入內涵。當前,垃圾分類與資源化、減量化的關系闡釋,未能走進社區在百姓中普及。二是宣傳側重于理論方法引導,缺少現身說法。政府對于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少之又少,造成公眾分類方法的學習難以跟進。三是分類宣傳仍處于運動式的興起階段,未夯實體制和機制保障,宣傳力度和深度都不夠,導致了其分類動力和能力的不足。
社區成為多元治理主體的重要一環,消除政府失靈帶來的弊端,憑借社區居民間的相互信任,解決“群體行動邏輯”帶來的困境[7]。社區作為居民主要的生活空間以及產生家庭垃圾的主要場所,社區居民的集體行為和自我組織能力成為社區垃圾分類治理的決定性力量,社區信任將直接影響到鄰里關系,進而影響垃圾分類成效。從國內垃圾分類經驗來看,部分居民處于多種原因“為分類而分類”“假裝在分類”,悖于垃圾分類的初心,降低了居民社區信任感,導致鄰里關系淡薄,嚴重影響了社區居民間的相互信任及對于社區的責任感,最終導致居民垃圾分類“搭便車”現象逐漸突顯。
研究表明,部分居民認為自己進行垃圾分類的舉動并不能對鄰里產生正面影響,側面反映了鄰里關系的疏遠及居民的社區感較低。與此同時,居民對其他居民、社區管理者及城市管理者缺乏信任,考慮到居民是否進行分類及之后環節的垃圾是否混合運輸、混合處理等問題,極大地打擊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在居民社區感降低的情況下,居民對社區的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沒有具體的意識,居民的環境責任感進一步降低,從而導致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意愿減弱,參與率逐漸下降。
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垃圾分類是解決該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8],研究從居民行為角度出發,發現山東省居民在垃圾分類過程中主要存在四方面的問題。垃圾分類行為痛點主要是由于分類標準、基礎設施、宣傳教育以及社區信任感等方面的問題導致的。通過對居民的行為現狀及原因進行科學合理的定量分析與解釋,以期為山東省垃圾分類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