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建榮
近日,瀘酒“十四五”目標出爐,以深耕“世界級優質白酒產業集群”為己任,以郎酒二郎醬酒基地系列技改及配套工程項目等“6個100億”項目為抓手,實現“六個打造”。
根據規劃,計劃到2025年,瀘州市白酒營業收入突破1500億元、酒業園區實現營業收入1500億元;到2035年,瀘州白酒行業營業收入達到2500億元,利潤實現500億元。
白酒是瀘州的支柱產業之一,優質白酒產業集群,更是瀘酒競爭力之核。
2020年是瀘州市委確定的“開放合作、產業突破”年。園區和園區集群作為產業鏈建立和延伸的空間載體,是瀘州市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瀘州堅持以產業園區發展為重點,建設大型園區集群,完善產業布局,著力打造“原酒釀造”“酒類包裝”等產業鏈。
此外,2020年以來,瀘州市規劃推進了瀘州老窖釀酒工程技改項目、郎酒二郎醬酒基地系列技改及配套工程等“6個百億級”項目建設。
瀘州“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以“六個百億”工程為抓手,實現“六個打造”:打造世界一流白酒產區、世界一流的白酒產業園、世界一流的白酒企業集群、世界一流優質白酒產地、世界一流優質白酒品牌集聚區、世界一流白酒綠色發展示范區,搶占白酒制高點,推動白酒行業的發展。
顯然,“六個打造”圍繞“優質”“產區”“集群”等關鍵詞,也決定了瀘州產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不僅如此,2月23日,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印發了《推動四川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措施》),也提出要促進四川白酒產業集聚發展、鞏固和擴大優質產能等12個重量級舉措。這意味著,除了在瀘酒內部,新發布的“川酒十二條”也為瀘州白酒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比如在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方面,《措施》支持瀘州加快建設世界級優質白酒產業集群,支持有條件的園區創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相應的政策向瀘州等白酒產業集聚區傾斜。
與產業聚集相呼應,《措施》還支持中小白酒企業與知名優質白酒企業和優質資本的兼并重組,進一步提高產能集中度,做大做強知名白酒企業品牌和龍頭企業。對優勢企業的扶持將精準到具體企業,包括瀘州老窖、郎酒、“玉蟬”等白酒,三者均為瀘州本土品牌。
白酒行業“十四五”在產區激烈競爭中拉開序幕,優勢產區、白酒名企產能和市場集中的趨勢已成常態。與遵義、宜賓產區相比,優勢日益突出的瀘州能否加快追趕甚至“彎道超車”?
云酒·中國酒業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卓鵬戰略咨詢董事長田卓鵬曾表示,除了營收外,酒類產區的價值還應包括地理、文化、歷史、技術、產業基礎等綜合優勢。
目前,瀘州是全國唯一獲得白酒地理標識產品保護的地區,還被聯合國糧農與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地球同緯度上最適合釀造名優純正蒸餾酒的生態區”,有近200個知名品牌,形成以瀘州老窖、郎酒、川酒集團為引領,仙潭、玉蟬、三溪等企業為支撐的白酒產業梯次增長、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有消息稱,瀘州計劃到2025年實現白酒制造業年產值1500億元、酒類包裝材料產業鏈年產值300億元、數字酒業年產值環比達到200億元。據此測算,到2025年,瀘州市白酒產業產值至少達到2000億元以上。
從規劃上看,到“十四五”末,宜賓白酒營業收入和利潤力爭分別突破2000億元和600億元。根據規劃的營收目標,計算瀘州產區和宜賓的增速可知,前者營業收入平均增速為8.27%,后者為6.94%。除了瀘州產區的優勢外,長期來看,瀘州產區與宜賓產區相媲美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無論是從產區價值、產業化水平和企業發展水平的定性維度,還是基于規劃指標的定量測算,瀘州產區的增長勢頭都不容忽視。瀘州白酒產區打造的園區規劃和產業鏈設計,為未來白酒格局生變,已然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