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敏
(昆明理工大學)
品牌知識產權企業,也可以叫作知名的知識產權企業。通常來說,它是一種特殊的企業,指對其他人智力勞動成果進行管理或服務,從而對他們有關的權利進行出謀劃策,幫助他們獲得相關成果。獲得利潤通常是這類企業的目的,它們使用各種材料元素來承接活動,創造一定的價值,制造商品或提供服務,從而再次投向市場。
企業擁有者對本企業盈虧負責,并進行核算。此類企業同樣也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各個企業的混合構成了我們社會體制的經濟基礎,創造了巨大價值,從而成為各行各業的支柱,促進了社會快速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社會文明進步。
新世紀是嶄新的時代,知識經濟成了發展核心,而創新則是經濟在知識時代的靈魂。如果企業獲得的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沒有得到及時并且強有力的保護,所取得的成果將可能被迅速復制,不僅讓創新所付出的代價無法收回,同時讓侵犯知識產權復制品的成本很低,使市場上相同的復制產品被罰沒的價格更低,也使原來的創新產品在市場上失去了自己的優勢地位。因此,發展企業品牌是個大工程,在這個工程中知識產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核心競爭力與知識產權的品牌保護息息相關。對于企業品牌來說,這是一種生死存亡的問題。推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保護知識產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想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但也要注重品牌知識產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那就必須注重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只有從這兩方面出發,才能保證企業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在創新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從而加強并快速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
環境行為的科學定義不僅是對環境行為的理解和高度概括,也是對環境行為進行評價的重要指標。由于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和生態環境安全概念的不同,以及不同法律文化傳統,導致環境立法的內涵在世界各地的實際情況是不同的,規則也不一樣。
環境損害是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的破壞,從而導致環境違法。它不是在對生命、健康,以及公共或私人財產的權利造成實際損害的條件下建立的。如果某人的行為造成了對生態環境的損害,觸動了法律上的程序,可能就是非法的。當我們判斷環境違規的形式,我們需要考慮環境保護法規的完整性和經濟發展水平,因為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更是對環境法概念的準確界定。
筆者認為,環境違法行為是指自然人或者其他的組織違反了國家法律和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污染了環境的行為。這會導致資源的破壞,并損害或足以損害人的生命以及健康或者其他的一些權利,應依照有關環境保護法律的規定追究相關責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和資源問題。日益嚴峻的環境違法行為,導致人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起到了阻滯作用。對于維護社會秩序,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法律是一個重要堅實的后盾,而環境與資源保護機制更是一把利劍,在遏制環境違法行為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法律的制定,特別是在保護環境制度方面的完善,不僅關系到立法資源是否能夠提供對環境的有效保護,同時也關系到我國大的發展戰略的實施。只有使環境保護執法有力,才能有效地遏制和制裁非法的環境行為,從而提出對環境和資源保護的新思路。
環境立法的要求,在我國越來越嚴格。立法的相關條件也越來越嚴密。新的《環境保護法》取消了相關限制性條件,更是體現了嚴格的立法精神。相關的司法政策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嚴,各地區都建立了相關預防機制,大大提高了環境保護的機動性,促進了環境保護工作的效果。
1.環境資源立法理論
在傳統立法觀念的影響下,立法理念通常是發展第一治理在后。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環保法領域立法理念已經比較成熟,環境資源的相關概念也不斷創新。保護環境資源,在開發的同時,也不會放慢治理的腳步。法制的初步化以及規范的整體化在保護和改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立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過程行為,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變化不斷更新。目前,我國的環境立法應以科學的指導價值觀為基礎,積極探索立法理念,發展創新內容以及方法,促使其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從而進行技術創新,逐步完善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2.我國環境立法體系存在些許瑕疵
相比之下,我國目前的環境立法是比較完善的。然而,由于環境立法的傳統觀念的限制,我國的環境法律的具體規定分散在各個特殊法里面,導致空白立法形式廣泛存在于具體的規定中,使環境執法缺乏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不能擁有某些專屬的特性。在另一方面,立法細節上存在一些問題,亟需環境法的完善來解決。例如,法律原則和環境法績效評估的相關程序,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論證。如果能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更有利于我國環境法治的發展。
3.對環境要素的保護范圍相對較窄
大家都知道,我國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也有廣泛的自然環境因素可以發掘。我國的環境保護法針對的范圍應該更廣,囊括在自然、人文和社會各個領域。其預防應當以城市與農村環境改善并重,做到全面有效治理。因為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且與我國的發展趨勢密切相關,所以仍然需要擴大保護范圍,以適應新趨勢的需求。我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導致這些資源變得越來越少,反過來其價值就升高了,間接地使環境違法行為增多。所以,為了保護資源的存續性,我國需要制定很有針對性的環境保護法,做到充分發揮優勢,并通過法律保護來評估資源保護的作用,防止資源過度開采,減少不必要的環境破壞,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人的知識總是在不斷發展的,它對人的實踐活動有重要作用,讓我們能正確認識事物的發展。關于環境立法,也應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創新,從而進行轉變,形成更好的指導思想。
對促進立法的進步上來說,傳統觀念會有一定阻礙作用。雖然也能保證環境立法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它直接忽略了環境法的直接保護作用,這種理念已經逐漸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趨勢。
從科學的理念出發,改變原來的立法思路,以創新為基礎,堅持以人為中心,推動更先進的發展理念的形成,更進一步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作為個體,我們與環境其實是處在相同的位置,是息息相關的,對于那些違法的人,誰都有權利進行監督與制止,從而實現真正的和諧。
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包含在每章各節中,對環境違法行為做了比較明確的規定。但環境保護這項立法更多強調對環境秩序進行管理,卻忽略了對環境自身的保護,有必要區分哪些是擾亂社會秩序類的違法行為,哪些是環境類違法行為,并建立了專章予以規范。
有幾十種的違法違規行為規定在我國的環境保護法體系中,但特征性的違法處罰不能用來表示環境保護的成果。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法律體系是相對不夠完善的。環境保護法的主要目的是減少環境違法行為的發生,最終目的是為了保護每一個人合法享有的自然相關權益。在環境保護法的新理念的指導下,有必要對我國環保的元素進行分類,擴大保護范圍,將嚴重破壞再生能力、降低資源儲備的行為也劃入到環境違法行為中,以促進環境保護空間的進一步開發。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環境和整體資源的破壞變得越來越嚴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要發揮各方力量,做到群策群力,同時,也需要實現環保法體系的不斷創新完善,從而跟上時代的步伐,做到有法可依。讓所有的人都知道,國家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并保障環保工作有力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