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舒桐
(陜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在奔涌的市場經濟洪流中,許多企業宣揚贏利至上的價值觀念,重視經濟效益,對勞動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勞動者的超時工作行為越來越普遍,社會中產生了鼓吹加班和辛苦的企業文化。2019年3月,一個“996ICU”項目在GitHub上傳開,所謂“996”工作制,指的是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總計工作時長在10小時以上,一周工作6天。這種工作制度得到了馬云、劉強東等互聯網大咖的認可和贊同,在“996”基礎上,西貝創始人賈國龍也發出了“715、白加黑、夜總會”的觀點,仿佛加班和辛苦成了常規操作。女孩加班猝死、員工跳樓身亡的新聞接踵而來,讓我們不得不重視超時工作給社會帶來的沖擊。
許多企業用“自律”“奮斗”“狼性”這一類看似正能量的標簽來標榜員工,給員工洗腦式灌輸企業的商業價值,大多數勞動者面對工作的壓力和疲憊,只是用“打工人”“社畜”“成年人邊崩潰邊自愈”這類黑色幽默,來調侃被支配和被安排的無奈,沒有一點反抗就順從地接受。在付之一笑的背后,是職場人苦澀的共鳴,如此一來,社會中便形成了“喪極而樂”的職場“喪”文化,深深感染著社會風氣。不合理的超時工作文化反映出企業管理的缺失,對社會的文化建設造成不良影響,影響社會穩定和進步。
作為企業,不僅要將獲取利潤作為目標,還應當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需要企業在創造經濟利潤的同時,關注社會發展,承擔對自然、生態、文化和社會環境的保護和發展責任,摒棄把追求物質利益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價值觀,在企業生存發展的過程中,對社會有所貢獻,減少社會負效應。
超時工作即加班加點,是指勞動者工作時間超過法律或國家規定的標準工時。也就是說,在法定節日、公休假日或者標準工作日以外的其他時間勞動者所從事的工作。《勞動法》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后可以延長工作時間(加班),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
影響超時工作行為的因素,主要可以歸納為勞動者個人因素和外部因素。個人因素主要與勞動者的家庭壓力、健康狀況、職業追求有關,在勞動者個人因素的影響下,勞動者產生自主加班意愿并選擇主動加班;而外部因素包括工作強度、加班制度、企業文化等,影響勞動者的被動加班行為。《中國時間利用調查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工資勞動者超時工作率高達42.2%,而無論是“996”還是“715”,無論是主動延長勞動時間還是被動超時工作,勞動時間都遠遠超過國家法律規定的工作時間。加班與即時回報不成正比,折射企業在管理能力、工作效率、任務分配方面的缺陷,給勞動者身心健康、企業文化的競爭力、社會文化建設都帶來不良影響。
1.經濟轉型升級的壓力
在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逐漸轉向中高速增長,謀求持久穩定發展。企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在與其他企業競爭求生存的同時,面臨巨大的生存發展壓力,這促使企業不得不應對市場變化。立竿見影的做法就是通過調整員工工作時長來改善企業盈利,員工的工作壓力在無形中增加,超時工作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這使得企業非常容易陷入零和博弈或負和博弈的內卷化競爭中。
2.企業文化扭曲
社會的逐利行為營造了企業扭曲的工作氛圍,企業主張績效導向,將業績與薪酬掛鉤,將績效與職位掛鉤。企業普遍將鼓勵奮斗和鼓勵辛苦作為企業文化的內核,用“能做是一種巨大福氣”“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這類觀點激勵員工的奮斗精神,達到企業暫時的盈利目標。對于員工來說,在加班文化盛行的企業組織中,盡管加班的邊際效用很低,有上進心的員工依然期望通過超時工作,向上級貢獻更多的剩余價值,增加被提拔的機會,而其他員工也不得不通過順應加班行為,降低被解雇的風險或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勞動者做著996的工作,撐起ICU的身體,在旁人看來是拿命掙錢,可有人說他們不懂得珍惜福分、不夠兄弟。
3.企業管理觀念落后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企業面臨生存壓力,超時工作反映出企業管理的效率低下和思路的過時。很多加班實際上都是“偽加班”或“無必要加班”,落后的績效評價標準、不合理的崗位安排、超額的工作量、假借激勵名義的工時壓迫,將行業競爭的重壓轉化為剝削勞動者的行為,已經不適應目前企業質量效率型集約發展的要求。用“員工工作時長”作為激勵手段,是一種簡單易行的量化方法,卻不是有效的評價方法,不具備長期的優勢。延長工作時間只能暫時緩解企業焦慮,不能保證員工工作效率的提升,需要對管理思路進行創新。
超時工作模式在短期內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收益,但當勞動者陷入一種過度競爭的狀態,用更多的勞動時間彌補自己工作效率低下的缺陷,會形成一種不良競爭的惡性循環。從長期來看,帶來勞動者身體素質下降、生育率降低、結婚率降低等社會問題,埋下了一顆顆問題的種子。有些企業擁有包裝精致的商業外殼,而缺少文明的內核,“血性”“奉獻”“青春”鑄就了勞動者的獨家冠名,“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是職場人苦澀的自嘲,不良的社會風氣和職場文化,極大地影響著社會精神文明的構建。
實行超時工作的企業期望通過延長員工的勞動時間,獲得更多生產力,這使得勞動者原本應當投入在個人發展、家庭維系和社會貢獻方面的非勞動時間大大減少,生活——工作的二元平衡狀態被打破,就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阻礙社會機制的正常運行和發展。超時工作所導致對勞動者身體的損耗、生活節奏的擾亂、對家庭幸福的破壞,以及社會責任的退化、風尚禮節的蕭條,這些與物質利潤不直接相關,卻深深危害著社會文明,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社會結構的穩定性。
一項大型橫向比較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每晚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全因死亡率將提高大約15%,以胰腺癌為例,經常熬夜的人發病率比一般人高出三倍多,超時工作對勞動者身心健康的影響可見一斑。醫學研究表明,熬夜加班占據人們的睡眠時間,影響正常的生物鐘,造成勞動者感知到的心理壓力增加,產生抑郁、焦慮和心理壓力過大等情緒障礙,而高壓情緒會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感染疾病的風險和概率大大增加,增加患癌風險,影響身心健康。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利潤最大化之外,踐行對社會的應盡之責,是實現全社會福祉的應有之義,主要包括企業經濟責任、企業法律責任、企業道德責任和企業社會責任。其中,狹義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尚未上升為法律但企業應當遵循的規范,它包括企業行為規則和標準,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主要體現在保障員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為員工提供發展機會,體現了對員工心目中正向價值觀的關注和引導,反映了企業尊重和保護員工權利的道德精神。而超時工作現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企業對員工社會責任的缺失和漠視,應對超時工作現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在管理實踐中,企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創新管理流程,制定科學的用人計劃,規范用工行為,避免經常性加班和彌補性加班。合理配置企業勞動者數量,通過人崗匹配、提升招聘質量,提高因崗位安排不合理而導致的工作低效率,使企業管理朝著合理化、高效化邁進。同時,將重點轉移到提升工作效率上,充分調動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解放員工的剩余時間,釋放勞動者“社會人”的屬性,促進社會關系和諧穩定,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需要。
企業文化是企業重要的戰略資源和精神財富,企業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營造和諧平等的文化環境,把員工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形成強大的向心力,促進企業目標的實現。同時,要摒棄不合理的加班制度,保障員工的休息權和健康權,使員工在工作之余,擁有享受生活、熱愛生活的自由,從而調動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優秀企業文化的引導作用,構建和諧的雇傭勞動關系,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引導市場進行良性競爭,促進社會的長治久安,構建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
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關注員工的不同需求,豐富激勵手段,協調寬帶薪酬制度。反映組織獨特的需要和文化,傳達企業愿景和組織認為有價值的職位要素,提高管理的約束力和導向作用。制定彈性工作制度,勞動者可以自主調整安排時間,尊重員工的個人權益,滿足員工歸屬、愛和尊重等更高層次的需求,靈活地實現家庭和工作的角色互換,緩解雙重角色帶來的壓力和焦慮,提高員工工作滿意度,進而提升員工工作效率,使企業激勵機制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