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倩
(天津五八到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國企領導人員的審計工作逐漸趨于標準。但是,在實際審計期間,需要轉變目前觀念,把握審計環節,從而對國企的發展展開客觀性的監督以及優質性的服務。
1.無法規范審計評價
國企的領導人員審計評價和目前的規范標準不符。從企業的角度來分析,國企的目標就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并且要求其和國有資產出資人的管理效果嚴格相符。企業經濟效益和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指標也會將其具體的責任徹底貫徹落實,制定評判標準。但是,在目前的體制之下,不管是央企還是國企,大多數“上級”傳遞給被考核企業的方案需要保證客觀性、合理性。不管是被考核企業的內部還是外部,其爭議性較強。由此可見,領導人員在其任職期間,審計評價規范標準出現缺失,是目前大多數國企普遍存在的一個重點問題。
2.前任和下屆領導人的經濟責任無法有效劃分
上一任領導人員在離開本任后,需要和下屆領導人員交接工作,在交接期間,移交的相關性資產的價值以及市場價值,會存在較大的或者些許的差距。在以上這些微小或較大的差距中,可能會存在一些虧損,也有可能會存在一些盈利,具有強大的復雜性。目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一般會停留在會計責任審計,很難并且很少對市場價值進行經濟評價,這也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潛在性盈利或虧損價值,從而產生經濟責任。在企業的持續性經營中,無論何種資產,以及業績效益,都會和領導層的決定以及經營管理措施具有密切的聯系[1]。企業的資本品、商業業務等后來的發展過程,則會和責任的歸屬具有一定的聯系。前任領導人員的培養與下屆領導人員的經營之間的功過無法合理區分。大多數領導人員在任職期間,通過各項案例表示:在領導人員交接期間,“跨期”的重要資產量較大,移交工作期間,一些特殊的問題不會立即顯露,但是,某些損失會在后期逐漸顯現出來,類似于這樣的問題,下屆領導人一般會將責任盡可能地推卸到前任領導人身上,但是,如果移交資產出現大幅度的潛在盈利,在往后的獲利中,則會將其納入下屆領導的業績中,對于這種新舊責任的劃分,其難度較高,也是審計評價中無法回避的主要問題。
1.企業領導者的非企業型配置影響
出資人政府需要委托企業領導進行經營,采用上級管下級的方法,建立企業班子,董事長屬于第一責任人,通常來說,領導班子的人數都是被動接受的,由于社會的復雜性,領導班子出現失衡,一般會通過“大鍋飯”的分配理念,直接制約企業的管理效能,從而將企業的相關性效益有效提升。即便是企業領導人的責任性和責任能力很強,會順利貫徹并落實企業管理理念,在此期間,一般會出現大多數內生性障礙,從而對受托經濟責任直接制約。
2.企業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出現錯位
目前,大多數省份一般為高度市場化的。但是,從企業和政府關系上來看,從企業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的承擔上來看,經常會出現被錯位情況,直接對企業的正常經營以及經濟責任的履行產生直接影響效果,每年需要嚴格按照公共部門的要求,選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參與到各項社會活動中。尤其是對于老國企,長時間為政府提供繁重的維穩任務,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
1.先審后離原則的執行力不足
“先審后離”屬于審計中的重要理念,在部分國企的審計制度中,需要規定原則性要求,但是,從國企的經濟狀況進行分析,一般會按照“先離后審”的原則進行執行。在無法對配套制度進行補充的背景下,還會流失公司制度權威,無法執行制度規定,會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
2.審計很少開展,對離任審計的時效以及結果運用產生影響
從審計實踐的角度進行分析,通過“先審后離”的方法,會直接影響審計流程,一旦無法有效開展審計流程,則會出現異常改變等情況,無法有效審計,會對離任審計時間大大延長,進而影響了離任干部的流動效率,提升了“先審后離”的實施困難度,從而直接影響了審計結果的應用以及效率[2]。
對于審計結果,一般會應用并涉及復雜且深層次關系,對于制度的配套相對完善度不足,導致國有企業無法有效落實,從而對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應用效果進行影響。
1.將國有資本的產業配置進行優化,從而對責任的資源條件進行明確委托
對于一些國企組成的企業集團來說,資產和經營屬于多元化,其非標個性化較強,無法和特定的行業標準以及規范性企業標準對應,這就會使客觀評價領導人的任期責任經濟的完成度較高,所以,需要以國企的制度特點、主業發展和分工要求為根據,對國有資產的布局進行調整,對國有資本的產業配置進行優化,將不適合國有企業制度的產業退出,進而使國企產業趨于專業化以及資源規模化,從而規范化考核管理授權經營企業,同時,還能夠將審計資源進行集中,使經濟責任審計的神話以及審計監督得到促進。
2.使公共政府的行政行為規范,尊重企業的法人財產權
國企管理時,出資人政府需要以“公司法”為標準,合理行駛出資人的權力。
公共部門需要按照法律法規管理國企,且不會對企業的法人財產權以及出資人政府的合法權益產生侵犯。如果公共部門想要從國企獲取資源,只能夠通過合法收稅,或者合理分配企業的利潤。
在特殊的情況下,公共部門需要征集國企法人財產,按照等價原則付費,給予對應的補償。將國有企業的出資人政府、公共部門、受托企業的責任邊界進行確認,既能夠保證規范化管理公共部門的權力,又能夠保證國企的責任劃分以及責任審計評價[3]。
1.努力落實“先審后離”的審計理念
中央“兩辦”沒有明確規定“先審后離”的理念,筆者認為:“先審后離”的設計理念以及落實,需要增強對離任審計結果的運用效能。需要創新原有理念。先審后離,既是一種次序流程形式問題,也存在“審”“任”的聯系。
比如:對于退休和退職人員,需要先將停職轉變為“待職”進行過度,為離任審計空出大量時間;對于“易位做官”的人來說,到新崗位之后,需要先“待職”,然后等到合理審計之后,在調整“待職”,離任審計時間也需要極可能的縮短。第一,審計時需要安排強勢力量,高效地完成審計工作;第二,領導人員的制度安排需要貫徹落實,對于任職時間較長的職位,則需要做常規責任審計,防止出現責任審計工作在離任審計過程中過度集中[4]。
2.審計結果的運用需要和切身利益對應
以中央“兩辦”為規定,將經濟責任審計結果作為考核,這也是審計結果的應用原則性規定,那么如何將其貫徹落實呢?這是一個問題。筆者認為:其應該在人事和經濟上體現出來,從國企角度來看,人事組織的責任問題和國家干部制度等非經濟因素密切相關,在其中應用經濟責任審計結果,能夠更好地做工作協調、探討,執行難度相對較大。
從落實經濟獎懲角度來看,可操作性較強。目前,國企的領導人員為年薪制,只要企業領導人員在業績考核制度經營中,建立并健全各項制度,對以后責任考核的經濟責任問題進行規定,其經濟相關責任一律按照相關責任制對其進行溯源。傳統中,企業的經濟責任考核制度中,其貫徹落實度較差[5]。實際上來說,國企上級出資人代表認知深刻,可以作出合理的制度以及安排,從而保證順利實施。
將經濟責任審計的評價制度進行創新。領導人員需要對關聯因素進行正確應用。長時間以來,國企領導人評價經濟責任的主要難點就是量化、分析潛在盈利、潛在虧損問題,這和審計人員以及少部分領導的判斷有關,通過研究發現:這種問題無法有效解決。
因此,筆者建議領導人員對于一些爭議較強的問題,需要通過專業評議、領導評議以及群眾評議,公平公正公開,從而對其責任進行判斷,進而使審計結果的公信力進行提升[6]。
目前,國企領導人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越來越規范、標準,但是,實際審計過程中,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需要優化企業經營委托責任的代理環境、將審計結果運用制度進行完善、提升審計結果的公信力,方可提供客觀的監督以及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