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宇航
(西南大學國際學院,重慶 400700)
語塊是自然話語中常出現的一些組塊顯現的單詞、結構等,例如漢語中的“不僅……而且……”“愛買不買”等結構,英語中的“be engaged in”“of course”等結構。在教學中,人們往往注重詞匯、語法等內容,卻對介于這兩者之間的成員重視不足。而往往就是這些被忽略的內容導致學習者出現知識掌握不穩固、不全面的問題,語塊教學理論的出現為語言學習提供了新的指導。
1.國外關于語塊的定義
語塊定義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Miller(1950)的提法。他依據研究提出“組塊”概念,指出“組塊能將單一分散的小單位信息聚合為更大單位的信息。”之后,Jespersen對語塊的定義進行了進一步說明。
Wray(2002)指出語塊是“一串預制的連貫或不連貫的詞或其他意義單位,它整體存取在記憶中,使用時直接提取,無需語法生成或分析”[1]。
語塊的出現引起了語言學界長期的研究熱潮,語言學家從多種不同層面對語塊進行定義,可以從中明確語塊整體性和預制性的特性。
2.國內關于語塊的定義
刁琳琳(2004)從語塊的構成出發,指出語塊的組合單位是連續或非連續的兩個以上的詞,這類組成詞通常共同出現,是能表達一定意義且具有相對完整結構的語言現象。[2]
陳萬會(2008)從心理現實性對語塊進行了描述,指出語塊的積累不僅可以節約信息的搜索和提取時間,還可以促進語言表達的流暢性、復雜性和地道性。[3]馬廣惠(2011)則從語用功能出發,指出語塊“由多詞組成,能夠獨立用于構成句子或者話語,實現一定語法、語篇或語用功能的最小的形式和意義的結合體”。[4]
從這些定義可以看出,眾多語塊定義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語塊的固定性、生成性、意義整體性等特點。
1.國外關于語塊的分類
根據語塊的形式和結構,Nattinger和DeCarrico把語塊分為聚合詞、搭配短語、固定句型、句子框架四大類。聚合詞指形式和意義都比較固定,成分不可分割的詞組。搭配短語指具有半固定的形式和意義,各成分共現頻率較高的詞組。固定句型指形式和意義凝結在一起的名言、警句、諺語和社交公式語等詞組。句子框架指能為整個句子提供基本結構、可以根據需要填入短語或句子等其他句法成分,具有較多變化的句式結構。
2.國內關于語塊的分類
周?。?007)主要從語塊的結構出發,將語塊分為三類。[5]一類為詞語搭配組合,這類組合使用頻率較高,如“共商國是”。一類為習用短語,如慣用語、熟語等。另一類為句子連接成分。
錢旭菁(2008)從漢語本身的層次性出發,根據漢語的語法單位層次,將語塊分為詞級語塊、句級語塊和語篇語塊三類。[6]其中語篇語塊有兒歌、歌詞、宗教經文等。
袁瑞玲(2012)從更大的層面對語塊進行了分類,袁從詞匯層面、句子層面、句群層面對語塊進行了劃分。[7]在這一分類方法中,詞匯層面的語塊包括高頻搭配語塊、詞匯框架結構語塊和順序語塊。句子層面的語塊有關聯詞語塊;句式框架結構語塊、單句語塊和熟語語塊;句群層面的語塊又可分為話輪語塊和段落框架結構語塊。
不同的分類標準與分類方法在教學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特別是袁瑞玲從句子層面進行分類這一分法,作為整體出現的語塊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與運用,減少出現語序顛倒的情況。
1.認知心理學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Miller在1956年對短時記憶容量的相關研究表明,人的短時記憶容量為7±2個組塊。組塊的存在能夠有效地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與廣度,在這一信息處理過程中,人們形成了克服記憶容量有限的策略,即“組塊策略”。
由此可見,語塊作為整體出現在教學中,有利于克服學習者短時記憶容量過小的缺陷,也可以在語言輸出時更有效率地提取相關信息。
2.構式語言學基礎
構式語法理論提出了這樣一些思想:語言系統中的基本單位是構式;語法有生成性,但“非轉換”;構式本身、構式之內的相關組成部分及它們之間的結構關系都有意義;任何一個構式都是形式和意義的對應體。
薛小芳、施春宏(2013)認為語塊是一種特殊的構式,其意義并不是組成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語法和意義的結合體,因此語塊在這方面具有“構式性”。[8]但語塊是具有一定的交際作用的交際單位,因此更為具體。
綜上所述,語塊理論是一種符合認知心理學規律和構式語言學規律的教學理論,因此能夠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突破短時記憶缺陷,生成更大的語言單位。
Pawley和Syder(1983)指出,二語學習者應該在語塊的學習上下更多的功夫,這樣學習者的語言輸出才能達到本族語者的準確程度和流利程度。Lewis(1993)在其著作The Lexical Approach明確提出語塊教學法,并且設置教學對比實驗,實驗發現語塊可以有效促進學習者對原材料的理解,同時也指出在理解語塊的基礎上并進一步生成未經過分析的整體語塊是習得語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國外對語塊的教學研究主要集中于學習者在自然環境中的習得,但同時也關注語塊學習對二語學習者的幫助,這一系列研究也表明語塊學習能幫助學習者建立成體系的語言概念。
1.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研究
周?。?005)指出在培養學生語感時,語塊教學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錢旭菁(2008)提倡除基本教學內容外,在針對不同類型的語塊進行教學時應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靳洪剛(2011)在他提出的現代漢語十大教學原則中指出“利用人類信息記憶及處理規律,進行組塊教學”。[9]語塊在實際教學中作為一種語言單位,能夠幫助學習者用來組織語言信息,更為流暢地進行語言輸出。
2.對外漢語教材研究
龍海英(2012)對《橋梁——實用漢語中級教程》(上、下冊)中的語塊數量和比例進行了統計研究,并結合了《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進行比較分析。[10]結論表明,《橋梁》在語塊設計上較為合理,有利于學習者進行語塊學習。
李慧(2013)認為在對外漢語教材中,語塊的呈現方式主要有直接呈現和間接呈現兩種。當下對外漢語教材中的語塊呈現方式主要是間接呈現,而間接呈現出現的不明確、不清晰等問題將會造成學習者的偏誤。
對外漢語教材中的語塊研究部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出了一些可實行的教學設計,同時也有相應的改進意見。但也提出除關注語塊教學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外,更應該考慮到課堂之外的情況。
3.漢語習得研究
江新、李嬖聰(2017)以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作為語料來源,被試是中高級漢語水平者,以考查其作文中使用語塊的異同。實驗結果表明,學習者的語塊使用情況受到漢語水平與母語相關水平的影響。
房艷霞(2018)采用在兩個自然班進行為期16周的語塊教學的具體實驗,考查語塊意識的提高對學習者口語輸出的相關影響。研究表明,提高語塊意識能夠促進學習者對語塊的再認與產出,但這不能使學習者在口語運用中說出更多、更復雜的語塊。
漢語國際教育中的語塊教學研究不管是在本體研究,還是在相關教學應用研究中都取得一定成果。其研究領域逐漸拓寬,與實踐教學聯系日益密切。
縱觀國內外對語塊理論的研究,發現其主要集中于對語塊的定義、語塊的分類以及語塊理論在對外漢語課堂的主要應用方面。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不同教學階段、不同課型對語塊理論都有所涉及,在口語教學中尤為突出。在各類研究中把語塊理論作為課堂主要教學理論的研究內容并未太多出現,已有的設計也通常是把語塊教學作為一種理論支撐。
但整體而言,對外漢語教學領域認可語塊教學在具體教學中的有效性,相關研究者也在不斷更新對語塊理論的認識。
對于學習者來說,語塊內容盡管有抽象化趨勢,但語塊的整體性及生成性卻有利于形成正確且地道的語言輸出,同時也能夠克服由于短時記憶容量不足而帶來的“卡殼”現象,幫助學習者減少語言錯誤。先詞匯、后語塊,整體復現的教學策略也有助于教學進展。
但也正如研究中所提出的那樣,語塊教學的實施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確保自身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穩定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發揮語塊教學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