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鈞紅 方婷婷
(湖南勞動人事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2019年,國務院正式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二十”條),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有其自身的戰略地位、類型定位、根本任務、辦學方向、辦學格局、育人機制、價值追求。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職教二十”條、《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簡稱“提質培優計劃”),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需要,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深入開展課程教學改革,實現人才培養的提質培優、增值賦能。
職業教育是一種面向人人的終身教育、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面向能力的實踐教育、面向社會的跨界教育,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決定了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以及其教育教學的實踐性屬性。
應用文寫作在高職課程體系中是集“基礎課、技能課”為一體的實用性、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擔負著培養學生職場應用寫作能力的重任,地位不容小覷。隨著各領域競爭的日趨激烈,用人單位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用人單位也將應用文寫作能力作為衡量個體素質的標尺,將其納入人才評價標準中,并作為職場聘用的基本條件。
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社會吸引力不斷增強,高職教育具備了諸多有利條件和良好工作基礎,應加快由數量普及階段轉向內涵發展階段,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
應用文寫作能力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必備的職場基礎能力。要為職場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必須冷靜反思應用文寫作教學的現狀與問題,這對于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大有裨益。目前而言,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還比較普遍地存在著一些認知誤區和實踐不足:
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對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都缺乏深入理解,沒有正確理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真正內涵,認為高職畢業生充其量就是一線工人,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和人才戰略的高度,這必然造成課程定位上的認識偏差。有的學校根本沒有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有的即便開了,課時和師資得不到保障,教學方法也陳舊無趣,教學質量難盡人意。
傳統的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參照的是普通教育的學科教學模式,將應用文寫作作為一種通識教育,注重的是知識的理論性、系統性、完整性。課程理念定位不精準,必然帶來教學實踐上的偏差。比如教學上重知識傳授,輕實際應用;所學非所用,教學內容與未來職場真實寫作情境與寫作任務相去甚遠,學生初入職場感到難以勝任,需“二次培訓”方能上崗,延長了崗位適應期,也增加了用人單位的時間成本。
現如今,市面上應用文寫作教材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內容編排缺乏高職特色,以學科知識方式構建的居多,基本停留在通識教育階段[1],來自工作一線典型人物的項目主導、任務驅動式教材嚴重不足,即便有,與專業深度結合的也寥寥無幾,內容上缺乏深耕。
應用文寫作是一門實用性、技能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學三維目標中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的達成乃重中之重,否則畢業生難以勝任現代職場的需要。不少教師一線實戰經驗不足,教學上不能跳出自己的舒適區,重理論輕實踐,課堂仍以知識講授式為主,教學內容脫離職場情境、教學設計缺少針對性、信息化手段相對滯后,多元互動缺乏深度,難以激發學生主動寫作的熱情,難以突破學生寫作的痛點難點,難以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崗位技能,這對形成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適應崗位需要是非常不利的。
課堂教學包括預設與生成,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三維目標達成度如何,學生作品是否貼合用人單位要求,需要相對客觀、全面的評價反饋體系。這種評價反饋的維度比較單一,缺乏動態的、過程性的評價,也缺少多元反饋,不夠科學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質量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職教二十條”“提質培優計劃”強調要加快內涵式發展,把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工作重心轉到提高質量上來。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也要順應新時代新發展要求,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模式,探索深度服務于專業的教學模式,將課程教學改革推向縱深,促使課堂教學質量成為提質培優的終極價值取向。
“職教二十條”強調深化育人機制改革,以促進高質量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為此,需要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戰略高度認識應用文寫作課程設置的必要性。如果沒有對高等職業教育戰略地位、類型定位、根本任務的準確把握,很容易走入認識誤區,將應用寫作技能的培養視為可有可無,延長畢業生就業的崗位適應期。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深入解讀國家關于職業教育的方針政策,有助于高職形成按照類型教育特點辦學的制度和標準體系,也有助于教師站在學習者職業生涯的高度來認識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價值追求。作為一種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面向能力的實踐教育,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要樹立基于職業生涯的課程理念,服務于高質量就業和可持續發展,這是課程改革的邏輯起點。基于此,教學不能局限于知識傳授,而要立足于學習者的技能生成和素質培養,要秉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改革理念,開展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打造高效課堂。
教育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活動,它需要每一位教師學會提煉自己的教學主張,從有“教學思考”走向有“教學思想”。應用文寫作教學如何服務于學生的職業生涯,如何與專業教學在人才培養上跨界融合?在教學內容的開發上,教師可以組建用人單位、專業教師組成的校企合作、三方聯動的課程團隊,深入用人單位進行調研、與專業課教師深度交流,掌握不同專業畢業生的職場情景與工作任務,從中提煉若干個真實、典型的工作項目,打破傳統教材的學科化章節設置,以項目主導、任務驅動,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內容重構[2],開發出為專業服務的活頁式教材、工作手冊。在項目編排上,可以按照實施難度,構成新人入職、職場試水、職場進階、職場深化的漸進式項目序列。以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為例,設計新人入職項目,可以涵蓋招聘啟事、簡歷與求職信、工作郵件、勞動合同等系列文案寫作,這些源于工作場景的項目與任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職場體驗感,激發主動學習的動機。
高職階段的課程學習是為了專業應用。應用文寫作教學若僅停留在通識教育階段,將基礎課與專業課截然對立,與職場情境脫節,學生專業知識少了應用場景,無法得到有效深化,主動寫作的熱情就不能有效激發[2]。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深化與專業的結合。一是典型項目的提煉設計與專業課高度匹配,二是工作情境與專業教學同步共享,三是項目進程推進與專業教學相互協同。以文秘專業為例,秘書實務教學需要讓學生掌握辦會的技能,以某大型會議組織策劃作為典型項目進行實訓,此時寫作教學的會議辦文項目可同步跟進,與專業課共享任務情境,開展請示、會議通知、會議議程、開幕詞、閉幕詞、會議記錄、紀要、會議簡報、會議新聞系列文案寫作,學生更容易進入職場沉浸式寫作體驗。這種寫作課與專業課同步共享、相互協同的教學實施,能使學生建立很好的職場感,寫作、專業學習跨界融合、互為補充、相互推進,學習效果明顯提升。
在校企合作、三方聯動的協同機制中,三方不僅共同參與項目任務的設計、教學實施中項目推進,在教學評價中,也要注意與專業、職場的結合。要引入企業導師、企業標準和企業評價,建立多元的教學評價反饋體系,使教學評價更符合用人單位標準,更好地實現為專業服務、與職場接軌。既要有教學實施中的過程性評價,也要有結論性評價;既要有師生評價,也要有生生互評,還要有來自一線用人單位方面的評價反饋,這樣動態多元的評價體系方能有助于避免單一評價模式帶來的片面與局限。
為專業深度服務的應用文寫作教學,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立足于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服務專業、接軌職場,建立校企合作、三方聯動的機制,在項目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多環節同步共享、相互協同,以實現學生就業競爭能力有效增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