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 夏遠貴 杜 云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21000)
職業素養是指從業者在具體的職業活動中所體現出的職業技能、職業態度及職業行為準則,是職業精神的綜合體現。[1]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升級,整個社會、企業對于技術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職業素養在學生職業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凸顯,對其求職就業與職業發展具有關鍵影響作用。加強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對于促進學生自身職業發展,助力社會經濟發展,促使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素質冰山理論認為可將職業素養劃分成體現為知識和技能的顯性職業素養和以職業道德、職業品質、職業意識、職業態度等為主的隱性職業素養。對于高職學生來說,過硬的顯性職業素養是促使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砝碼,能夠提升就業的競爭力。而隱性職業素養則是檢驗個人工作能力,鑒別績效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對于學生職業發展進步具有潛在的影響作用。因此,無論是顯性職業素養還是隱性職業素養,都對于學生個人的職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社會重任,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是高職教育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而人才培養應是一個關于職業人綜合能力培養的過程,不僅包括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還應包括學生人文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培育提升。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較為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對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相對欠缺。高職院校應不斷優化專業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教學模式、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關鍵時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這就需要大批能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在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正確的職業態度、過硬的職業作風、扎實的職業技能才能在自己的職業道路上有所發展,才能為企業、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進而加快我國制造業強國的建設步伐。
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是一個全面系統的工程,需要學校、企業、學生各個層面緊密協作,并且應貫穿于整個學制的全過程,才能實現培育目的。[2]然而,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針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只停留在開設幾門就業指導課、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加之學時設置較短,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同時未能充分發揮校企協同育人的作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在很大程度上與學校脫軌,學校未能全方位及時地掌握學生的實習動態,難以發現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相應未能及時改進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高職學生相比于本科生而言,理論功底相對薄弱,知識水平偏低,大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要求高職教師適當改變傳統理論講授的教學方式,可根據高職學生的自身特點,不斷探索嘗試易于他們接受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創造活力。在講解專業知識,練就專業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滲透職業素養的各方面知識,促使學生在掌握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的同時,增強對于自身專業的認知,了解不同專業的發展前景,職業要求與職業方向選擇,在正確分析自我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念。
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提升應是一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就目前看來,高職院校通過開設相關職業素養課程,借助校企合作等途徑培育學生職業素養,但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對于職業素養認同感的培養,大部分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不強,對于個人職業能力,職業發展方向等諸多因素缺乏明確的認識,系統地分析。部分學生缺乏合作意識與吃苦精神,導致頻繁更換工作、同事間人際關系處理不當,這些都是學生職業素養內化不足的突出表現。[3]
高職院校由于培養方式的差別,學生在大三階段赴企業頂崗實習,直到畢業前返校辦理畢業手續,這一階段學生與學校處于“脫軌”狀態,學校未能充分了解學生實習現狀,難以發現學生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比如高職院校有不同專業的實訓基地,但實訓場所里多為機器、零件等硬件設施的投入,缺乏企業文化、行業規范、從業標準等的熏陶與感染,難以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與過硬的職業作風,隱性職業素養不強。
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提升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發揮學校、企業、學生本人等不同層面的育人合力。高職院校應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抓住課堂主渠道培育學生職業素養。合理安排就業指導課、職業生涯規劃課等相關課程,避免學生產生輕視思想。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的原則,依據學生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在專業技能課程中,可將本專業所對應的崗位操作技能、行為規范準則要求融入課程學習中,為后期步入工作崗位奠定一定的專業基礎。
此外,注重發揮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企業對于學生的培育作用,企業負責人對學生進行實習考核,學校將其列為優秀畢業生的參考指標之一,促使學生認識到職業素養對于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
“00后”高職學生思維較為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動手實踐能力相對較強。如果在學生職業素養培育過程中,單純采用理論講授的傳統教學方法,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高職教師可依據“00后”學生的個體特征,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方法,開展諸如案例分析研討、專題交流討論、優秀校友故事分享等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活動加深學生對于職業素養的認識和理解。此外,在學生職業素養培育過程中,還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不僅能檢驗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錘煉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能磨煉其意志品質,培養其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逐步加深對于職業素養內涵與要求的理解和認識。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發展歷史、辦學理念、校園精神的集中體現,作為一種隱性教育方式,對提高學生人文素質、職業素養具有潛移默化地影響作用。[4]如何發揮校園文化在學生職業素養培育過程中的無形作用。第一,校園景觀與硬件設施陳列。學校應有規劃地在校園里陳列體現學校特色與職業精神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實訓樓內加入體現企業文化、行業標準、經營理念的相關元素,學生每天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學習、生活,自身職業素養會在不自覺間得到提升。第二,利用各類契機,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根據各年級學生實際、專業特點開展諸如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簡歷設計大賽、招聘會求職模擬、“我的就業觀”交流會等。以這些特色比賽活動為載體,幫助學生在切身體驗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業觀,無形中提高個人職業素養。
高職學生不同于本科生,他們從入校開始已經具備“準職業人”的身份,不同學院根據開設專業、學生人數、企業需求等因素與多家用人單位簽署合作協議,通過“訂單培養”等方式共同培養學生。然而,從當前高職學生的就業現狀來看,這種方式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訂單班學生就業穩定性相對較差,離職率較高;學生實習后很大程度上與學校“脫節”,校方未能及時掌握學生實習狀況等。基于此,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溝通、交流,形成企業、學生、學校多方聯動的信息傳輸渠道,校方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實習動態,發現學生在初次就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而在后期培養中與企業共同協商修訂培養方案,幫助學生具備全面的職業素養要求。
此外,學校還可加大與企業的合作力度,將傳統的實訓教室改為仿真實訓工作室,使學生在日常學習實訓中體驗未來的工作環境,感知企業文化與行業標準,逐步培養其職業意識與職業精神,增強職業認同感。
培育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不僅是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職院校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的客觀趨勢。立足于當前高職院校在培育學生職業素養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院校、企業、學生個人等不同層面探索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對策,形成育人合力,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切實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