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熠(太原市高級技工學校)
美術基礎課,是不同階段學生都會學習到的課程。我們通常說的美術基礎課從幼兒園到初中都會學習到,一般內容有素描、色彩,對于幼兒園兒童以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來說,學習美術基礎課是以拓展學生知識、提升學生審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對于中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已經經過了美術基礎相關知識的學習,但大多數學生對于結構、構圖、色調、配色、構成形式的理解與認識幾乎為零,也不能理解美術基礎課如何運用到以后的專業課學習中,所以,在學生進入藝術設計類專業后,首先依然要學習美術基礎,這時,就存在一些爭議了。有部分老師認為,應當讓學生從最基礎的素描開始學起,比如石膏幾何體、靜物、石膏像、人頭像、色彩靜物、人物速寫,這是大多數老師所認可的,也是考取美術類大學前需要系統學習的,能夠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有少部分老師認為,學生學習美術基礎應當盡可能為專業課的學習打基礎,掌握基本的繪畫技能后就要將繪畫向專業方向拓展,沒必要深入學習。
這一爭議也曾困擾著我,當我意識到這一問題后,在中職院校任教的幾年內,一直在探究和思考,中職院校的學生到底如何學習美術基礎。在任教過程中,我探究美術基礎與專業課之間的聯系,調研以不同學法教法學習美術基礎課的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中的表現。我發現,傳統方式的美術基礎教學是無法適應職校學生的,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分析:
首先,我們研究一下美術基礎課的學時。中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制為三到四年,除去一年的企業實習階段,只有兩三年時間來學習技術,為了在這幾年之內培養學生學好專業技術,從學校出來后能更快適應崗位需求,成為一名有技術能干活的藍領人才,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有很多。以三年制的平面設計專業為例,兩年的在校時間,能學習美術基礎的時間只有一年,這一年中還要學習計算機基礎和幾門必修的文化課,美術基礎每周就只有六課時的學習時間。眾所周知,想要系統地掌握美術基礎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即便是藝考學生想要通過美術聯考,也要高強度訓練至少一年,一個中職學生一年每周六課時的學習時間,想要系統掌握美術基礎幾乎是不可能的,想要理解美術基礎中的結構、構圖、色調、配色、構成形式等知識并合理應用更是天方夜譚。可見,中職學生想要系統地掌握美術基礎在學時方面是很難實現的。
接下來我們探究一下學情,中職學生大部分是初中畢業生,沒有考上高中,或者因為家庭原因、身體原因等等無法上高中的十四五歲的青年人。他們處于青春期,身體和心理都在經歷蛻變的時刻,對事物和世界的理解力還有所欠缺,卻盲目自信或自卑,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學習習慣很差,不喜歡鉆研,專注力差,有部分學生已經厭學。這樣的學生在學習美術基礎的時候,往往不喜歡傳統與古板,對傳統繪畫的新鮮感很難持續,幾節課之后就有放棄的想法。老師希望學生系統地掌握美術基礎,但學生卻不買賬。如何吸引中職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并在任務中逐步掌握美術基礎,我認為追求傳統繪畫的教法和內容很難實現。
最后,我們探究一下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學習美術基礎對專業課的幫助體現在哪。對于這個問題,幾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毋庸置疑。但具體作用在哪呢?僅僅是提升審美能力嗎?其實,就算是美術院校本科畢業的學生,往往在學習這些美術基礎課的時候也很難理解對未來工作會有什么影響,甚至也有美術院校畢業的學生由于成績優異畢業后就留校任教,拿著國外的藝術性很強的海報在講構成美與形式美,對于促銷氣氛濃烈的海報嗤之以鼻,但因其理論性和藝術性太強,脫離真實市場需求,學生往往無法理解和應用,聽得昏昏欲睡,沒有任何收獲,而這種傳統繪畫的教學方法以職校學生的理解能力就更難以理解美術基礎對平面設計深層次的作用了。
顯然,傳統的美術基礎課很難適應中職學生的學習需求,從多方面考量下,中職學生學習美術基礎要求時間短、銜接性強,要讓學生更理性的理解美術基礎,了解設計和美術基礎的關系,學習如何運用美術基礎解決平面設計問題,為將來的工作和學習做好鋪墊。那么,我們就需要在常規的美術基礎課上做一些改進,經過實驗,下面的改進有一定成效:
素描和色彩是美術基礎課的第一站,它要解決我們在未來平面設計、動畫、音視頻等課程中的構圖、透視、結構、比例、色調、配色等基礎問題。傳統的教學就是依次從石膏幾何體素描、靜物素描、石膏像素描、靜物色彩、人物素描等進行逐步訓練,這些繪畫在我們的平面設計中并不會直接涉及,沒有多年的積累學生根本理解不了內在含義,應用于平面設計時效果并不理想。在我所教過的學生中,很多學生入學前學過繪畫,而且畫得很好,卻不理解為什么畫,畫的是什么,在第一年的美術基礎課成績很好,但在后期的軟件學習和版式學習中卻不知道如何運用,只有個別天賦較好的學生能夠憑感覺做出不錯的作品,大部分都無法靈活運用美術基礎,甚至有些還不如美術基礎較差的同學,這都是缺少正確的方法和引導造成的。所以,中職學生的美術基礎教學應當轉變理念,不能一味追求手繪能力。美術基礎屬于專業基礎課,是專業課的鋪墊,要為專業課的學習服務,手繪能力不能作為美術基礎課的整體教學目標,應當是靈活的運用美術基礎完成平面設計項目的能力。在學生掌握基本手繪方法后,教學就要向平面設計專業方向引導,逐步將美術基礎中的知識轉換為解決平面設計問題的方法技巧供學生學習,讓學生更好地將美術基礎與平面設計專業技能聯系起來。
根據以上教學理念,我們需要設計對應的學習內容。剛入學的學生大部分美術基礎薄弱,需要首先學習正確的構圖方法、工具的使用方法等。一般情況下,我會在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靜物組合的線稿繪制后,就要讓學生開始接觸平面設計項目了,從簡單的手繪圖標學起,學習內容也盡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興趣愛好,比如手繪“抖音”圖標就是很好的案例,既能讓學生了解圖標的基礎知識和制作規范,也能在圖標繪制中學習和訓練正確的手繪方法。在繪制過程中,學生也比較感興趣,畫得不錯的同學都頗有成就感。之后,我會加入幾節基本的素描石膏幾何體,如正方體、圓柱體,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明暗關系表現立體感、如何運用亮灰暗使整體畫面吸引眼球且層次豐富。學生基本掌握后,我會讓學生學習訓練手繪海報和手繪字體,并運用素描塑造空間、體積、對比關系的方法豐富畫面,這樣既能讓學生學習和訓練海報、字體的相關知識及設計技巧,也能逐步訓練學生手繪能力。
色彩是學生在入學后的第二學期將會學習的,學生在經過第一學期的學習和訓練后,不僅具備了基本的手繪能力,還可以獨立完成手繪字體和手繪海報。本學期首先需要學生學習使用色彩工具和色彩知識,我會選擇水粉工具供學生學習,最初的幾節課,我將讓學生學習色彩三要素、色環、調色,這些知識都將融入色環的繪制訓練中去。學生學會工具使用后,讓學生繪制一個彩色卡通畫,以鞏固和提升工具使用能力。接下來,我會讓學生使用色彩工具繪制手繪海報,通常會分開不同色系分別供學生學習,比如學習紅色系時,首先臨摹以紅色為主色調的傳統繪畫,并讓學生分析紅色帶他們的視覺感受,然后臨摹紅色為主色調的海報并分析紅色的色彩意向及其與其他顏色的色彩關系,最后參考一些素材設計以紅色為主色調的手繪海報。在這些色系的學習和訓練中,穿插水粉繪畫技法的教學,比如濕畫法、點畫法、干畫法,讓學生能運用更多技法增強表現力。這樣就能讓學生逐步認識顏色、學會配色、學會什么顏色能表達什么情緒,還能在手繪海報的訓練中,逐步提升版式設計、色彩設計、字體設計的能力,同時掌握水粉工具及其繪畫技法,對于將要學習平面設計課程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內容顯然要更加有用,效果更好。
平面構成是與素描一起進行的美術基礎課,平面構成是一門更加理論化的美術基礎課,它是研究在二維平面內創造理想形態,或是將既有的形態(具象或抽象形態)按照一定原理進行分解、組合,從而構成多種理想的視覺形式的造型設計基礎課程。對于我們的中職學生而言,比素描更難理解這些理論知識,對于畫畫的框框點點更是不知道怎么與以后的工作結合。所以在教學中我試著講點線面以及平面構成形式的案例,融入實際的產品或者生活中,比如在點的案例中,可以通過服裝的圖案設計去理解點帶給人的感受和氣質,學生喜歡購買和看直播,對于波點風格說來頭頭是道,最終實現了理解點的概念和情感的目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講服飾圖案中的民俗圖案重復分解;將運動會的標志進行基礎形的設計;將電影里的鏡頭進行對比設計;等等。通過這些貼近實際生活和工作的案例,學生更深刻的體會了平面構成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并奠定了設計的基礎,產生了對設計的興趣。
色彩構成是將色彩三要素的對比與統一,傳統的色彩構成訓練任務是色相、明度、純度這三個元素的各種對比與協調的任務,對于顏色調和和比例的把握都有很大的困難,而且和后期的電腦制作無法很好地結合。我嘗試進行了手繪和機繪相結合的方式,先進行手繪的簡單操作,目的在于理解方法,比如明度九調的對比,就是在一個純色里不斷加白或者加黑,形成變化同階的不同色塊,進行圖形填色形成的視覺效果。在色彩構成的手繪訓練中,傳統的卷面要求就是干凈、整潔、填色均勻、水分始終,對于我們的學生而言只有少數能完成,大部分孩子因為缺少家務訓練,對于自己的個人管理很差,這部分訓練經常無法專注進行,訓練效果一般,畫過后很快就忘記了方法。同時,二三年的學生進行電腦軟件設計的時候,往往出現的問題是在制作中色彩設置很隨意,沒有色彩設置的規范操作意識,在純度和明度的對比上更是很混淆,一年級色彩構成進行機繪訓練后,使用PS或者AI進行色彩的三要素調整,可以幫助學生熟悉電腦軟件里的三要素的區別,比如,在明度設置中純色的設置就是K為0的設置,明度就是加K的過程,進階相等可以使用整數設置,幫助學生進行規范的電腦操作,也為以后的設計訓練作業打下基礎,學生對電腦的興趣比較高,在同學期也開設了軟件基礎課,將兩課融合后,學生在學習美術基礎理論的同時,對于軟件操作也有了規范的基礎,一舉兩得。
我擔任過藝考學生的美術教學,藝考學生往往會經歷大量的訓練來提升自己的手繪能力,老師會在學生訓練前進行演示講授,然后在學生訓練過程中和完成作品后進行指導,這是大多藝考學生都經歷過的學習過程,也是最常見的手繪教學方法。很多老師在職校教授美術基礎課程時都是這樣的方法,多年前我也是這樣做的,后來我發現,這樣的教學會產生幾個問題:(1)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畫畫,學生認為他們要學的是平面設計,不是畫畫。(2)學生不知道畫畫對平面設計有什么用處。(3)學生認為畫畫很枯燥,看到石膏和瓶瓶罐罐完全提不起興趣。(4)雖然學生畫出了老師要的效果,但他并不認為這樣的繪畫是美的,甚至覺得不好看。我想很多職校老師也會發現這些問題,究其根源就是因為職校學生和藝考學生有很大的區別,他們的學習目的、文化知識、審美能力、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都有很大差別,職校學生出現上述的四個問題,與傳統繪畫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有很大關系,我們在轉變了學習內容后,能夠解決上述部分問題,但讓學生如何學好美術基礎則需要轉變教學方法。
在幾年的教學中,我發現,讓職校學生學好一樣東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自己動起來。職校學生學習習慣較差,幾乎已經形成條件反射,教師只要開始講課,不出兩分鐘很多學生就要睡著了,這是在學生剛入學時無法馬上改變的。但是,如果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就能有效緩解學生的這一問題。通常在教學時,我首先會針對知識點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手機上網尋找答案,學生討論并分別回答問題,之后我將分析問題并逐步揭曉答案,最后給學生評分。這一過程中,我只是起引導與點評的作用,真正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當然,只是這樣的改變依然無法阻止部分同學進入夢鄉,所以我會給學生分組,由小組長管理,教師負責監督,全組有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扣分,全組表現好的加分,每節課排名前三的小組在本節作業成績的基礎上加分。這樣由小組內部自主管理,并且形成爭先恐后的氛圍,學生自然很少會睡覺,課堂氣氛會比較活躍,學生學習參與度高,就會逐漸養成自主學習思考、自主解決問題、互相交流協作的良好習慣。
經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效率顯著提高,作業的質量也有較大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幾年來教學改革的心得,經過系統的訓練,學生在之后的專業課學習中能夠下意識的應用到美術基礎知識,能更好地解決平面設計問題。以上體會希望能對職校教育發展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