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華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
眾所周知,招商可以促進項目發展,增加稅收,從而保證資金促進社會事業持續發展。
但是,招什么商,發展什么產業,本地宜發展什么,是值得研究也是最不好把握的事情。不管什么都招,不管啥產業都發展,不管適不適合區域都引進來,頗有病急亂投醫之嫌。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專家劉世錦談到:中國要走低碳且有較高經濟增長的道路,在碳中和的背景之下,中國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綠色轉型問題值得討論。現在中國人均碳排放達到7噸以上,超過了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目前我國人均GDP才1萬美元,歐盟國家是3~4萬美元,我們已經定了一個目標,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3~4萬美元,也就是達到中等收入國家人均水平,到2050年要達到前沿發達國家的水平,6萬美元左右。在前面兩個約束條件之下,既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少吃草、少排放,甚至零排放,怎樣才能實現低碳或者零碳,同時還要實現比較高的增長,只能采取低碳和零碳的綠色技術和產業體系,同時實現高的增加值和比較高的增加速度,力爭實現減碳和增長雙贏。而部分高污染、高耗能的項目被引進人口密集的地區,并不是為人民服務的行為,也不是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的行為。那么,其引進決策是否通過精心的調查研究,是否經過民主、科學決策程序,是否有利益格局?
五通橋區地處川西鹽鹵資源豐富之地,制鹽歷史悠久,可追溯到秦朝(《五通橋區志》1992年版大事記記載)。某鎮域,地處岷江邊,消化化工污染的容量大,于是引進化工企業,確實在一定情況下增加了五通橋區的工業產值和地方稅收,但酸或堿性化學物質均有一定的腐蝕性和污染性,投產一段時間后管道、容器和各種接頭容易因化學物質接觸造成腐蝕出現滲漏,是必然的且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化工企業因泄漏對環境造成污染是必然的,這與低碳和綠色發展的目標是不相符的。
社會發展、事業發展以及經濟發展,都是人在管理、奮斗或實施。人的向好特性、向舒適特性、向穩定特性和向方便特性,決定了人的趨利、安定和服務需求,也就是說,要想發展,首先就要改變發展環境,留得住人,其次才是發展的其他機會、優惠政策等。
制約發展的因素,硬件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是軟環境,比如:居民教育、居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機關便民服務、醫院管理形成就醫方便、就業服務、交通管理、城市生活環境舒適。一句話:就業、就醫、辦事、購物、出行、生活空氣清新、娛樂消費、社會安全等諸多方面的舒適滿意才是發展的重要基礎。
部分區縣連續出現常住人口減少的情況(由10年前的30多萬人減少到目前的不足24萬人),是城市“虹吸”效應,還是另外的一些原因,或者是環境出問題了?至少環境出問題應該是人口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發展思路決定區域出路。工業、農業、科技、民生、旅游等,如何發展,走何種方式的發展之路,不能因高層領導者不同而隨意更改,要真正站在人民的角度,走真正讓人民成為主人、參與到民主決策中來的路子,而且還應符合客觀發展規律才行。
《五通橋區志》(1992年印刷)353頁記載:1971年盲目追求封濠淤地,制定填平涌斯江、淤地上萬畝的錯誤規劃,發動城鄉工人、居民、農民近3萬人,封堵涌斯江進水口(牛華紅巖子),在牛華鎮炭壩市、竹根公社易壩大隊、和尚壩筑堤。經過一冬春施工,將岷江由紅巖子分濠進入涌斯江的大濠一舉封死。大濠洪期分洪量原為3000~5000立方米/秒。大濠被封堵后,使上下兩岸和沿涌斯江的洲壩都處于防洪水位線下。封壕工程雖耗資34萬元,但次年7月上旬,首次洪水就將紅巖子封口堤、炭壩堤、和尚壩堤相繼沖毀。炭壩市淹死3人,百貨商店和幾家飲食店被水沖毀,炭壩市下游幾十戶居民住房保坎沖垮,房屋懸掛。河對面的沙板灘沿岸沖刷垮塌土地200余畝。由于突發水勢高,還給距離10公里下游的竹根公社新華大隊九隊、四隊帶來極大危害,江岸垮塌,三四百畝土地被沖毀。
五通橋區20世紀70年代填河造田造土決策失誤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損失的例子,教訓深刻,值得借鑒:思路的錯誤決定了出路結果的悲哀。筆者認為,導致思路錯誤的關鍵因素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不夠、咨詢科技人員和有關專家不夠、自身知識“盲點”多。
推而廣之,下列行為也應該引起國家領導高度重視并杜絕:一是為了財政收入,不惜花盡心思、百般讓利招商引進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業到區域發展,無異于“殺雞取卵”“拔苗助長”。二是為了所謂形象,不惜花巨資用靚麗色彩油漆公路和街道路肩石、統一路邊早已陳舊不堪的各類房屋“造型”、只保證綠化公路在車上、路上可視范圍內“美觀”等,無非就是為了某位新上任的省領導路過時留下好印象。
選好國家領頭人,國家興旺發達;選好地方領頭人,地方持續發展;選不好國家領導人,則禍國殃民;選不好地方領導,則地方缺錢發展、一片混亂。可見,干部的素質、選人用人是有利或者制約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不負責任的干部,或只掙面子而不腳踏實地做事的干部,以及無德無能的干部,只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
考核選拔領導人或領頭人,不是坐在辦公室聽一次匯報、搞一次單位職工或代表的民主測評,或一次有限人數的簡短談話就能全面了解的。往往需要組織人事干部通過“火線”“一線”考察、平時多觀察、多調查,究竟干部們“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干了什么”“干好了什么”“將要干什么”,全方位傾聽人民群眾意見,全面了解干部德能勤績廉非常必要。
兼聽則明在唐朝李世民年代就十分清楚明白,我們共產黨人最講實事求是,最注重調查研究,而不是任人唯親、唯幫、唯圈、唯近。但在我們的一些地方,執行、落實我黨正確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不嚴,監督缺位或有時不到位,拔出一些湊數的“次品”“廢品”“帶病”“重病”負責人到科級乃至縣處級以上崗位,影響了改革發展大局,直接為禍一方。
如前幾年,某地“選拔”一位年輕干部擔任旅游局局長,殊不知該干部沒有實干精神,只會吹牛、做表面文章,于是就張羅制定縣域旅游發展規劃,用財政資金幾十萬元公開招標制定了《旅游發展規劃(XXXX—XXXX年)》,結果卻是“掛在空中的一個美麗風箏”,看起來很美,但是根基不牢固,不可操作,旅游仍然一年不如一年,眾多“可觀”景點依然回頭客很少,僅僅數字業績看起來是好的。
某縣地域優勢明顯,風光秀美、江河縱橫、氣候適宜、人民勤勞致富、各行各業發展底蘊深厚,現在卻出現常住人口大減(短短幾年常駐人口減少7萬多)的狀況、財政一年不如一年,前一年的年終目標獎,次年底都有可能領不到。究其原因,也許和決策者發展思路、發展方式以及執行國家法律政策不到位有關。
又如五通橋區自我稱呼“小西湖”的問題,老百姓都知道把五通橋稱呼為“小西湖”不妥的簡單道理,有的干部卻牢記“小西湖”這個名稱,不忘到處自稱還沾沾自喜。不妨猜一猜其選用西湖來代替五通橋的原因,可能認為西湖是一個沿海地區的旅游發達地,人工湖十分有名,把自己與西湖搭上邊好像很有榮譽感!清代詩人李嗣沆游玩五通橋后賦詩贊揚五通橋“垂楊夾岸水平鋪,點綴春光好畫圖,煙火萬家人上下,風光應不讓西湖”;五通橋區江河縱橫、人杰地靈,山水風光不亞于西湖,是說比西湖美好,哪里是“小西湖”的出處?五通橋就是五通橋,為何偏要拿別地的名字再在前面加個“小”字來作為自己的名字呢?據《五通橋區志》記載,五通橋這個地方過去經濟發達,制鹽業及其配套產業古今興旺,20世紀初鼎盛時期橋灘兩地工人就超過5萬人,素有“金犍為”之稱,當時五通橋是犍為縣的一部分),1949年以后因其經濟發達,國家在此地設“五通橋市”長達 10 余年,該地四季宜居,可培育發展的微型旅游點眾多,經濟發展亮點多,文化底蘊深厚,因服務鹽業而產生的“牛華麻辣燙”、五通橋豆腐乳、黃雞肉、西壩豆腐等餐飲特色揚名海內外。
五通橋就應該像過去一樣,發揮資源優勢,將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同時去除高污染、高能耗產業,保護好生態環境,變“小西湖”為賽西湖。
筆者提出選人用人改革建議:
一是加強工作過程和干部平時考核,不要死板照搬沿用傳統模式,雖然有很大幾率選拔出好干部。而且應該加強推薦、任用干部責任制,誰推薦的、誰拍板任命的,出了問題都應該追責,以此增強有關領導的任用人員責任感,切實對國家和地方人民負責。
二是正確對待干部的缺點錯誤,所謂“金無赤足,人無完人”,不干事的干部,很難找到其干事的錯誤;多干事的干部,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小問題,只要主流是好的,我們用其長避其短就行了。
三是干部人品的選擇,首先應該是言必行、行必果者。計劃和成績不應該只是寫在紙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到實處、可驗證的。某縣201x年上報旅游接待游客人數數百萬、旅游收入數十億元,可實際是:旅游景點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更沒有能留宿的景點,導游人數幾乎為零、住宿一片蕭條,本地人到農家樂吃頓喜酒都是旅游的統計素材,財政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其次應該是有責任心、事業心和黨的“初心”者。沉湎于以文貫文、做文字游戲,匯報材料說得天花亂墜,實際情況一塌糊涂;黨建、團建應付或不管,黨團先進作用難以發揮;不把那些管理服務對象當其親人,只要能對付上面、應付上面就行,哪怕下面問題很多,如存在非法出版物、項目建設不落實、經費違規亂用、監督作用缺位等都不管,這樣的干部決不能用。另外,干部必須是基本素質沒有問題者。學習提升知識內涵、調查研究摸準情況、分析研究找準關鍵要害、民主科學決策減少失誤等基本素質,是衡量干部是否稱職的重要因素。如果調查研究只是走過場、看表面、見個案、不深入、不全面,做事只會夸夸其談、不務實、不到位,只抓“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領導工程”,不為地方和人民做實事謀長遠,忽視基層實際和客觀規律,弄權行、辦實事為民謀福利不行,這樣的干部決不能用,更不能提拔重用。
教育的兩個部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關系著人的素質問題。筆者就教育改革提出兩點可參考意見。
既要重視智力因素教育,也要重視非智力因素教育,而且要貫徹始終,才能培養出新一代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社會主義事業的優秀建設者。
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時間大多在學校教育階段,因此,教師不只應該教授科學知識,更應該言傳身教,促使學生優良品格的形成。
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有助于學生好好學習,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干好事業,利國利民。這需要教師的高學歷加良好品格。國家該對教師的品格問題引起高度重視,這也是提升國民整體素質的重要渠道。
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系統應該對所有教師的品格進行再培養、再提高,以解決學生崇拜的教師自身短板問題。我們的基層管理者應該做兩件事:一是對所有基層黨團組織安排一個重要的工作任務——以身作則、監督社會對學生的教育引領,充分調動黨團員這個先進群體對所有家長家庭教育的正能量引領作用。二是強制對所有生育孩子家庭的夫婦開展教育子女能力培訓,這項工作開展的最佳時機是到民政部門辦理結婚證的時候,必須交費接受正規的準父母教育后才予辦理結婚手續,讓其在結婚生育前學會如何當一個合格父母,以便祖國的“未來”能夠身心健康成長,以充分發揮孩子成長歷程中最早、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品格引領、實時教育作用。這樣培養出來的接班人,才能在發展中不缺德損害自然和人民利益,從而促進生態發展可持續進行。
這里說的針對性,包括不同學生教育內容的針對性,新時期社會發展的新針對性。
社會進入新時代,信息化、數字化飛速發展,對教育的針對性需求越來越迫切。可以說,誰占領了教育高地,誰將擁有世界未來的話語權。
俗話說“360行,行行出狀元”,但我們的現行教育,卻沒有針對“360行”,只有文科、理科兩“行”,可不可以增加一些“行”,諸如財會科、秘書科、企業管理科、經濟管理科、林業科、農業科、養生科、體育科、競技科、信息化科、軍事科等,讓對現行教科書不感興趣的學生多一點選擇渠道或出路。又如學校學習的外語,可不可以在中學時就多一些諸如德語、俄語等非英語選項。
各區縣有各自的產業基礎和勞動力、資源等優勢,各地可因地制宜地發展適合自己的優勢、特色產業,降低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比重。如峨眉山市,就可圍繞峨眉山的旅游資源做文章,發展好旅游相關餐飲、住宿、交通、購物、娛樂等各項產業,帶動整個峨眉山市的經濟發展。
區域發展和科學決策的關系是密切的,一個地區能否持續發展,與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大環境有關,也與區域位置、地方官的選拔使用、教育、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等方面息息相關,只有不斷在實踐中改革,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繼續不斷探索新改革,進而新改革促進新發展,區域經濟才會持續發展得更好。
注釋
1.《五通橋區年鑒(2020)》。
2.《五通橋區年鑒(2021)》。
3.《樂山市五通橋區志(1991—2005)》。
4.《五通橋區志》(—1991)。
5.《中國共產黨五通橋歷史》。
6.《犍為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