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力載體,能有效利用網絡虛擬空間的巨大承載性,將海量的教育內容通過網絡向學生對象擴展,最大限度地擴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范圍,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更加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更加有效地解答學生的思想疑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建立圖片、漫畫、音頻、視頻等多樣性教育形式替代了傳統的以說教為主的固定形式,以更加貼近生活實際的形式表達和傳輸,進一步滿足了學生對差異化和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需求。這種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地,有助于線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和發展。
擬態環境是傳播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沃爾特·李普曼于 1922 年在其著作《公眾輿論》中首次提出。他認為隨著人類生產生活的擴大化,現代社會變得巨大和復雜,受認知能力、行動范圍所限,人們對超出自我經驗范圍之外的事物,只能通過各種“新聞供給機構”去獲取相關信息,擬態環境應運而生。“擬態環境是人們對現實環境的一種描繪、摹寫、重構和再現,以現實環境為模版,借助媒介并運用符號系統反映出現實環境的信息,從而構建一個符號化的信息環境。”基于此定義可知: 第一,人們所生活的外部環境被區分為真實的客觀環境和虛構的擬態環境,它不是真實存在的環境,而只是一種觀念形態的存在,作為一種信息環境存在于人們和客觀現實之間。第二,擬態環境不是一種對全部客觀世界的“鏡像式”反映,而是媒介對部分典型事件或信息進行篩選、加工而建構起來的符號化環境。第三,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看法,多數時候不是一種直接的反映,而是通過對擬態環境建構的影像進行的認知,它既可以真實客觀,也可以歪曲偏離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第四,傳播媒介在構建擬態環境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從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到現代的互聯網、移動終端設備等,對擬態環境的建構和發展產生了變革性影響。
多樣化內容形式的呈現,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學生、抓住學生的重要法寶,是發揮其育人功能的重要優勢,呈現有亮度的內容形式重點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主體間網絡交互語言的建立及在此基礎上的順暢溝通。“圈層化”是指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由于信息獲取定制化、個人社交圈子化、交互關系層級化等而形成的一種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層中進行信息交互的現象和趨勢。此類狀況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學生主體的網絡語言差異消除不徹底。互聯網技術大大提升了社會發展的速度,這也使得教師與學生間的年齡和角色背景不同所引起的語言習慣等不同。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與課程教育的深度融合,依托于網絡平臺可有效實現教育資源的整合,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支持服務。但從宏觀角度來看,網絡本身作為一個基礎性體系,其是以關建技術為支撐點,通過網絡框架、數據傳輸模式的界定,令網絡平臺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然而,從我國現階段的技術發展態勢來看,其仍與其他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造成我國在網絡平臺建設以及資源利用方面存在話語權缺失的問題。甚至部分其他國家以網絡平臺為切入點,對西方所追崇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通過網絡資源進行滲透,對青少年產生錯誤的引導。而從大學生群體來講,大部分學生從小學教育到大學教育之間,多以理論學習為主,其并未參加過社會實踐,這就令學生產生認知度不足的嚴重問題,特別是在步入大學以后,開放式教育令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這種思想行為上的跳脫,也將使學生從原有的應試類教育思維中轉變出來,一旦學生自身的意識形態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蠱惑,極易對固有的生活理念造成沖擊。此外,學生本身并不具備相應的辨別能力,當自身主觀思想認定某一類意識形態的道路是符合大學生群體的游玩狀態時,則將令學生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引導,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精準定位符合青年大學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方式和理念,并幫助其解決生活中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困難,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聚焦點和重點施力處。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而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應成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牢固陣地,是宣傳國家方針政策、服務于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發聲的有力平臺。就青年大學生而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應能夠使學生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解答自己思想困惑的有效途徑或方法指引。兩種主體需求的錯位,易導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形式甚至理念的錯位。若僅以其中一種主體需求為主要施力方向,會導致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功能的缺失。
一是好“把關人”,凈化網絡擬態環境。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最早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指出: “群體傳播中存在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后來傳播學者懷特把“把關人”概念引入新聞傳播領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升網絡擬態環境建設的“把關”能力,首先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在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則來指導實際工作,提高信息分析、評價能力,將歪曲的錯誤的觀點“過濾”后再傳遞給大學生。二是提高議程設置能力,主導大學生信息關注動向。美國傳播學者麥克慕斯和唐納德·肖認為: “大眾傳播只要對某些問題予以重視,為公眾安排議事日程,就能影響公眾輿論。”“議程設置既能決定人們思考什么問題,也能影響人們怎樣思考。”盡管議程設置不能控制公眾態度,但只要創造合適的環境、把握合適時機,設置合適的議題,就可以使公眾建立共識、引導輿論。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比較人性化,比較直接,更容易溝通。比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諧的人際關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高和改善大學生創新意識與學習能力等。傳統的心理學技術,是網絡所不能達到的,有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心理學中的精神分析、催眠、沙盤游戲等是解決個體心理問題的重要手段。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擴大了教育面,豐富了教育內容與形式,教育方法與手段也更加多樣化。尤其是網絡教育的匿名性、虛擬性、即時性、開放性和平等性,是傳統教育所不能及的,更容易被目前的最大網絡群體在校大學生所接受。因此,兩者結合,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可充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加強網絡意識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強化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法制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合理使用網絡。
以網絡平臺為基礎的思政教育,其將傳統課堂教育機制與網絡教育機制整合,通過資源倒入,令學生對多元化內容進行學習,然后結合實踐教育工作,保證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得以認證,以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此,高校在建設思政教育體系時,必須結合現階段大學生群體在課程知識講解過程中存在的興趣點,建構出多維度的滲透性教育機制,保證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是與思政教育內容延伸為切入面,令學生在網絡平臺中,可充分了解到思政教育對自身專業觀以及職業觀形成所具備的促進效用,以此來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需求。此外,還可將文化觀念導入到思政教育體系中,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挖掘出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共生價值,進一步對學生思想觀念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
培養人才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有溫度的教育,才是有希望的教育。給予學生的人文關懷、情感呵護,可以讓學生在充滿關愛的環境中成長成才,也將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迸發出盎然的生機與活力。高校需重申情感教育的原則性,重視或強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真實情感的融入,引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放眼長遠,注重從育人的角度看待并支持學生的發展,及時疏導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的思想困惑、解決學生實際的困難、統籌引導學生長遠與近期的思想認知等貼近學生實際的舉措,使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切實感受來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關愛,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富有溫度,更加具有情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成為一個聚集關愛、產生關愛并延續關愛的堅固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與此同時,高校還要著力加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互體系建設,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原則,以線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線下思想政治教育為輔,線上主要解決學生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共性問題,而線下主要解決個性問題,同時推進解決學生群體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在線下工作實際中加強對學生個性的關心和引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融合情感和溫度教育,使線上線下互補性融合,努力將學生培養為一名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道德素養的時代新人。
網絡擬態環境作為高校意識形態斗爭和價值觀博弈的重要場域,它的發展為大學生參與描繪、摹寫、微縮世界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加大了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依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迷失、思想沖突,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進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唯有直面網絡擬態環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與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應對,積極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能鞏固網絡擬態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和主導地位,這也是捍衛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堅守社會主義文化陣地、保障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應然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