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佳,郭 雄,張世亮
(湛江科技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廣東 湛江524094)
為貫徹國家、省政策文件精神,為同類高等院校專業建設及改革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提升全省高校專業建設質量與發展水平[1],加快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拔尖創新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為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2]。獨立學院工科專業發展,想要有特色、有成效,就必須要走校企合作模式的路線。這是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的需求以及本校實際條件的必然結果。機械類專業需要把握好發展契機,與企業深入研究特色發展方向,在機械類專業特色研究進程中,校企合作可提供強有力的建設基礎和建設條件。
機械類專業以應用型教材為主要課程內容進行學習,如“機械制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液壓與氣壓傳動”“機械制造工藝”“AUTOCAD”“SOLIDWORKS”“PRO-E”等課程[3]。并結合生產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如“生產實習”“金工實習”“機械創新設計”課程等,全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在教學進程中,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效結合。目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作為機械類學科的傳統專業,傳統發展路線很難形成競爭力,培養的學生難以全面融入社會服務中。所以勢必要尋求特色發展方向:機器人工程方向。本專業學生培養目標需要順勢而變,凸顯特色,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
目前,本專業建設主要遇到如下問題:①本專業師資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將著重培養和引進具有企業一線工作背景和較高學科水平的“雙師型”教師;②本專業科研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將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建立和完善科研激勵機制,利用各種途徑參與企業、政府部門的項目研究及技術服務,通過科研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③本專業將進一步探索與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和實習基地,拓寬專業建設渠道;④校內專業實驗室的建立比較滯后,需要進一步以高標準、高要求推進,加緊建設實驗室的步伐;⑤學生能力培養無法彰顯特色,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仍有待提高[4]。
為了逐步解決好當前專業發展瓶頸問題,需要在機械類傳統專業的基礎上對專業特色建設進行深入研究,進行教學改革,尋找突破口。
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這一傳統專業的基礎之上,圍繞著“工業機器人方向”這個核心,依托機械類專業及學科建設原有的工作基礎,結合校企合作中企業方的優勢,充分將本專業在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諸多方面的綜合優勢發揮好。以國家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建設工作為契機,以“立足廣東、面向全國”為宗旨,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能力”的培養理念,以課程建設和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建設為突破口[5],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更一步深化機械類專業的理論和技能的培養[6],著力打造“智能制造-機械類”專業辦學特色,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進一步將人才培養目標、OBE教育理念、課程系統、課程、師資隊伍、實踐條件(校內外)、學習資源等有機地融為一體[7],并貫通在整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在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培養計劃的制訂中,企業專家能夠全程參與,共同研討方案,以人才市場的需求作為出發點,結合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全力尋求培養計劃的全新突破,最終達到與企業合作培養、合作育人的教學目標。
根據專業建設與轉型的發展需要,大力加強高素質“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的建設[8]。一方面,進行內部培養。企業需要定期對學校教師進行培訓,不斷地提升專職教師的真實企業項目技術水平和相關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進行外部引進。企業派遣一定數量的工程師進入到學校課堂中進行專業特色課程的教學,將企業中的實戰技術引入課程中,使學生將理論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點能夠更直觀并直接地運用到具體項目中,助力學校培養實戰型技術人才,協助高校構建結構均衡的雙師型隊伍。
學校和企業合作的雙方專家團隊應在合作模式下再次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按照“技術實踐和崗位需求相結合,理論講授教學和實踐動手教學結合,課室和實驗室、實訓基地結合,學生和員工結合[9],課程內容和職業要求結合”的原則,落實“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職業”的要求,將企業的要求和規范引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環節,建立包括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PQT(Profession Quality Training)課程等“雙證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實現人才培養環節和行業、產業、企業、職業的有效對接。
強化職業能力培養,一共分為兩條主線進行,其中一條主線是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通過專業課程的安排來實現;另外一條主線是非專業方面的職業素質能力培養,通過PQT課程來實現。PQT課程明確指出以就業為導向,以準職業人培養為核心內容,將企業對員工的職業素質需求融入到課程培養目標中,這些職業素養具體包含交流表達能力、目的計劃能力、職場禮節、職業生涯規劃、面試能力等多種非專業的綜合能力[10]。
為了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和學生實踐的需要,學校和企業雙方投建機器人方向特色專業實驗室,具體包括:工業機器人示教編程實驗室,工業機器人本體創新開發實驗室,基于ROS系統的多機器人創新開發實驗室,機器人典型行業應用實驗室,工廠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實驗室、自動化工程設計實驗室,工業機器人虛擬仿真創新開發實驗室、MES教學綜合實驗室[11]。
工程實踐的部分內容要求有興趣和特長的學生參加大學生各種比賽、競賽等,申報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創業型實驗計劃項目等;通過這些內容,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及動手設計能力等[12]。資格認證可根據學生自身情況有重點、分步驟地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中進行,要求獲得普通話、外語、工業互聯網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及機械專業相關資格證書。
校企合作模式下機械類專業特色建設教學改革相對于以往傳統的機械類專業教學,有如下創新點:①緊貼人才市場需求,將機器人工程領域的人才素質結合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頂層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充分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13];②充分熟悉企業崗位要求和人才市場現狀,采用OBE教育理念,導向人才培養過程;③采用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一課雙師的培養規格,開展學生的實驗、實訓課程教學;④以案例牽引、項目驅動、團隊合作的方式,解決了“教師本位”向“學生本位”轉變的問題,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協調發展,積極探索現代化教學方法、教學理論;⑤開拓機器人工程領域的特色實訓平臺。
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平時教學工作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完善教學改革,能適時調整教學方式,以培養適應社會要求的人才。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鉆研、反復探索,使教學方法得以改進,教學質量得以優化,以培養出具有優良品質及職業素養的應用型人才。
本文通過分析機械類專業發展的瓶頸及突破口,提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機械類專業特色建設教學改革,通過五個方面的教學改革,切實加強機械類專業改革與新工科特色建設研究與實踐,以此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