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陳鵬
初冬時節,在重慶市巴南區白象山上的茶園內,茶樹已經進入休眠期,工作人員正通過大數據平臺查看茶園的空氣濕度、降水量等信息。通過不斷拓展的智慧化應用場景,巴南區的鄉村產業正迅速以“智”提“質”。
2020 年,中央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部署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重慶市巴南區成為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之一。近日,筆者走進巴南區的茶葉基地、養殖企業和文旅景區,從不同領域了解數字技術給農業生產、管理、服務、流通等環節帶來的新變化,探尋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的動力和潛力。
數字賦能讓農業生產有了智慧“大腦”。近年來,全國各地大力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廣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在生產經營中的運用,智慧農業園越來越多。
巴南區二圣鎮是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之一,重慶名茶中的巴南銀針和定心綠茶便產自這里。據介紹,位于該鎮的定心茶園,輻射種植面積2萬畝,工廠產量500噸,擁有茶農3 000余戶。
筆者了解到,定心茶園不僅實現了智能化生產監控、病蟲害大數據分析防治等功能,還搭載了巴南區網信辦、巴南區農業農村委重點打造的“數字鄉村區塊鏈智慧化管理平臺”。
“通過‘一品一碼’,顧客只需打開手機‘掃一掃’,便能查看茶葉的采摘地、生產地和銷售地,同時獲得檢測報告、氣候信息等第三方信息,且數據無法竄改。”重慶茶葉集團生產經理胡剛告訴筆者,“區塊鏈+農業”可以有效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可信度,實現數據互聯互通,讓品牌更具黏性、忠誠度和活躍度,讓重慶茶葉深耕消費群體,蜚聲海外。
據了解,巴南銀針茶葉智能化試驗示范項目建成后,生產效率提高15%,提升茶農的年均鮮葉收入10%,農戶戶均種茶收入比2020 年巴南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60%。
“在農業的產品溯源、物聯網、生產物流等方面,都能借助區塊鏈技術得到很好的應用。”據巴南區委網信辦主任周慶介紹,巴南區委網信辦將聯合巴南區農委開展巴南區“區塊鏈+農業”試點申報項目,進一步加快數字鄉村發展建設,豐富數字鄉村區塊鏈生態圈,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除了‘區塊鏈+農業’試點項目,巴南區農業農村委還將加快推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平臺應用和農產品質量合格證試點建設,鼓勵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應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巴南區農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體系,逐步實現農業產業生產銷售數據透明可查可追溯,最終完成巴南數字鄉村區塊鏈農業板塊數字化建設試點。”巴南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卿陽成說。
在數字時代,以各項技術為助力,改造農業、賦能農村、提升農民素質,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
巴南區二圣鎮的龍馬谷生態魚養殖基地,是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在這里,無網箱養殖、24小時監控、定時自動增氧等數字化技術早已實現。
筆者在現場時,該基地技術總監李嘉勇的手機響了起來。信息顯示,基地養殖場的水體溶解氧正在發生變化,需要對養殖水體進行增氧。
“這是智慧漁業云平臺自動發送過來的信息。”李嘉勇告訴筆者,只需要通過APP操作,塘口里的增氧設備便自動為水體開始增氧。“我們之前已經在系統里設置好了各項指標,如果某一項出現下降,系統就會通過手機提示。只需要在手機上就可以實現各項操作。”李嘉勇介紹,現在養殖基地實現了精準化養殖、可視化管理和智能化決策,“有效提升了魚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存活率,增加了基地的產值和產量。”
在巴南區花溪河畔的群山之中,重慶著名溫泉景區之一——南溫泉風景區便坐落于此。
“我們景區森林管轄面積約3平方公里,以前森林火險處置以人工巡查為主,觀測范圍小、距離短,出現火情難以及時發現。”該景區工作人員朱志政介紹,景區日前安裝了防火攝像頭,工作人員通過遠程視頻監控、地面巡邏相結合的方式,對景區全天候、立體式監測。
據悉,巴南區正不斷加強智慧森林管理系統建設,提高天然林資源管理水平,實現重點風險部位森林防火的智能化監測。“景區如果出現火災險情,系統便會通過燈光閃爍、語音播報、郵件推送等方式自動預警,以便管理者及時前往現場處置,最大程度減少災情損失。”朱志政說。
“電子圍欄”是數字賦能景區的另一個表現。“以前只能通過攝像頭發現游客在臨水、臨崖等重點區域異常行為,然后靠工作人員實地前往提醒,反應速度較慢。”朱志政說,如今景區范圍內裝上了“電子圍欄”,設備一旦感應到游客超出安全區域,便會自動語音預警,提醒游客注意安全。
伴隨著城鄉“數字鴻溝”不斷彌合,重慶巴南區數字鄉村建設的思路也愈加清晰。如今,巴南區正運用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賦能農業數字化生產,衍生出鄉村經濟新業態、新模式。通過數字化建設,巴南區為產業振興、生態振興開辟了新通道,也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展了新空間。
巴南區農業農村委主任左鵬介紹,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能夠帶動傳統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升級,促進更多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健康發展。
“巴南區將積極發展智慧農業,做好整體規劃設計、制度機制創新、技術融合應用等工作,讓數字鄉村建設更好地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智賦能。”左鵬說。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