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春
(上海市浦東新區泥城鎮經濟發展服務中心 201306)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上海市浦東新區泥城鎮始終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貫徹落實“四個最嚴”的總要求,圍繞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通過落實責任、創新方式,扎實做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努力保障了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為進一步保障泥城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筆者擬對泥城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工作措施進行總結,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依此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措施。
泥城鎮現有行政村12個,全鎮水稻種植面積為1 048.18 hm2,蔬菜常年種植面積為351.91 hm2、季節種植面積為109.34 hm2,西甜瓜種植面積為200.45 hm2,果樹種植面積為42.69 hm2,草莓種植面積為13.17 hm2,漁業養殖面積為137.01 hm2;全鎮有種植散戶1 160戶、農業企業4家、合作社36家、家庭農場53家。
泥城鎮每年按照《浦東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要點》,制定符合本鎮的年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方案,完成責任書、承諾書和告知書的“三書”落實與簽訂,以確保責任落實到位。同時,泥城鎮組織成立了由鎮長為組長、農業分管鎮長為副組長、各農業相關單位負責人為組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領導小組。
為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規范化、精準化、智能化,泥城鎮高度重視,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滬農安”平臺,開展實地檢查(核查生產主體所在區域位置、地塊編號信息及相關農產品生產信息),并實時采集監管數據,及時上傳,實現了對農產品的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合格證開具情況等監管信息痕跡化管理。同時,組織泥城鎮轄區內所有規模化農業生產主體,每季度開展1次日常巡查,組織所有綠色食品生產主體,每月開展1次網格化監管。
為加快泥城鎮數字農業建設,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泥城鎮積極推進了面積3.33 hm2以上的規模化主體的農業生產作業信息上網,并與區級農用地系統信息保持同步化,落實了蔬菜報市級追溯系統10家及糧食、瓜果、水產報區級追溯系統 8家,做到了監管有名錄。
為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泥城鎮積極推進“二品一標”認證工作,目前全鎮有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1個(彭鎮青扁豆),有綠色食品認證企業5家,農產品認證數量達16 115.9 t,農產品認證種類達17個(其中,果品5個、蔬菜11個、稻谷1個),農產品認證率達18%。同時,按照市、區綠色中心要求,泥城鎮將繼續鼓勵和挖掘規模化農業生產企業和合作社開展綠色食品認證,力爭到2025年完成綠色認證率達35%的目標任務。
泥城鎮現有標準化檢測室5個、獲證檢測員5名。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泥城鎮加大了農殘檢測力度,每年堅持隨機抽檢,且確保農產品生產主體抽檢全覆蓋,特別是針對重點農產品和重點時節,還增加了抽檢頻次,擴大了小農戶抽樣比例。例如,在蔬菜農殘檢測中,重點關注氧樂果、克百威、毒死蜱等禁用農藥以及滅蠅胺、腐霉利、多菌靈等超標較多的常規農藥。每年超額完成蔬菜農藥殘留檢測例數,全年蔬菜農殘速測指標為6 000例,且合格率達100%。
雖然泥城鎮擁有清美公司和紅剛青扁豆合作社2家較知名的農業生產主體,但目前仍存在“規模化主體少,種植散戶多”的現象。規模化農業生產主體比例低,再加上大部分農業生產主體的內部制度不夠健全、缺乏專業性管理人才、資金投入少、創新性不足等,嚴重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量多面廣、責任重大,但基層監管人員數量不足,且鎮級監管員和村級協管員往往都是身兼數職,尤其是村級協管員的年齡普遍偏大、精力有限,導致其對新型監管模式的接受能力較差。
部分農業生產企業和種植大戶的法律意識淡薄,農產品安全生產意識不強,仍存在用藥濃度超標、化肥使用過量、生產檔案信息上網不及時等問題。
具體為:(1)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創建,不斷擴大糧食、蔬菜、水果、水產等標準園建設。(2)加大鎮級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推動企業進行農資倉庫標準化建設。(3)由鎮政府統一采購農藥架、廢棄物回收桶和制度展板等。(4)積極推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和放心基地創建等,鼓勵企業注冊自主品牌,加強品牌建設,用品牌效益引領農產品消費,增強群眾信心。
要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強化監管隊伍建設是重點。因此,應選擇年輕化、專業化的技術人員加入到監管隊伍中,并組織開展各種業務培訓和技術練兵活動,努力提升監管隊伍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從而做好田間地頭技術指導、生產過程督導巡查、農藥使用間隔期監管等工作。
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安全意識是關鍵。因此,要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電視新聞等媒體,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并結合放心農資下鄉、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日)、各類現場技術培訓活動等,宣傳農產品安全生產、放心消費知識,以及展示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進展和監管成效。